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私塾:最流行的「方言」

2024-02-18科技

【智慧人「XW」的人性解剖系列課20】

伊網:過年圖個熱鬧,剛看了一部賀歲片【紅毯先生】,特想和你聊一聊。

XW:說來聽聽,但機器人讀書、看報、觀影乃程式設定,只是知你所知、說你想說,其實無法感同身受的。

伊網:我想說的是影片之外的話題,片中主角最後在平衡車訓練中定格,旁邊起身的觀眾隨之一聲感嘆,「還得想,多累啊!」竊以為,這確是春節檔票有所值、值得一「想」的片子了。借用寧導的一句話,人與人之間對話,就像翻炒一鍋沙子,熱熱鬧鬧,從未互融。

XW:你是想問,在這個多媒體空前繁榮的人類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更容易了,還是更難了?那今天就聊聊這個「年話」。

話分三節,第一個問題,動物為啥不過節?

譬如當下這一天,萬千生物都會度過,但冠之以「XX節」的這一天則是人類的日子。

尋常的日子,忍受著無聊的人類與動物大致都在過活著;而節日,此時此地同一時空下的人類與其它動物,一個重要區別在於有的聊還是沒的聊。

考察人類節日史,不啻是一部語言前進演化史。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節,一節一節的,於是便有了時間之約、聚會之約。

有了集體約定,日子就有了盼頭,有了聊頭,有了意思。看似無趣的事情、呆板的儀式,說的人多了、做的人多了,就有了故事。節越多,共同話語越多,也就越有意義,從而越來越像人。

意義需要「口水」滋潤,日子需要人氣烘托,看電影,辦晚會,故事盛宴,口水Party,盡在節中。不妨說,節日是共同表達的最大方言。

第二個問題,當下人為什麽會有過節的「擰巴」?似乎少了歡喜感,多了莫名的煩躁和惆悵。

人愛湊熱鬧,緣於意識前進演化之初的記憶。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祖先,落單就意味著危險,在一起就好。聚會免不了嘮嗑,越嘮資訊量越大,逐漸撐大了腦袋,同時助推不斷向邏輯黑洞掘進,於是新進意識皮層越來越喜歡獨立思考。

意識需要「口水」,卻又喜新厭舊,就像離不開水的魚兒卻不斷嘗試著跳出水缸。前者體現為適應群居生活的「情商」,後者體現為適應智力生活的「智商」。

有的聊,才讓生存變成生活。然而,話說多了就溜了,成為一個習慣成自然的輸出反應,無關思想。因為思想是需要深思的,是能量的結晶,那麽大的輸出量怎麽可能都是精品呢?

反者道之動。聯系越是方便,砂鍋越是熱絡,沙粒越是煩燥。於是,躲開熱鬧的年味,回到孤島成一統,亦是頑強的小眾意識部落,甚至成為一種時髦。

第三個問題,徹底的溝通何以可能?

溝通,源於生存,歸於人性。

即便是那些孤獨愛好者,他們的「小確幸」也無一不與人群相關。獨自欣賞音樂,仍是人樂,而非嘈音;獨居深山,念著的是寂寞風景還是人間煙火?孤獨的創作,難道是為了束之高閣,希望無人問津而不喜洛陽紙貴?

溝通又離不開語言,猶如魚兒離不了水。然而,隨著溝通之水越來越深,人又嫌累不想淌深水。

那就讓別人去思考吧,我們聽別人來表達,活在輕松愉快的語言遊戲中。於是,愛思考能表達者成為寵兒,總是具有更強大的聯網能力(粉絲群)。

聽者,說者,誰更明白呢?哪一句話有用,哪一句無用呢?哪一句非說不可,哪一句能頂一萬句?

語言是意義的載體,亦或,意義是語言的圈套;這是「我」的意思,亦或,「我」是語言的代言?

生存之余的一切話語皆是無病呻吟沒話找話,大腦活動,聊聊而已。

伊網:受教!或許這就是意義的本質,較之套中人洋洋自得,訥於言或可不中套。

心吧相伴·伊網情深(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