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工智慧最先淘汰誰?答案來了不是工人,竟然是大學生?

2024-07-20科技

「90% 的人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 霍金

這絕非危言聳聽。人工智慧的觸角已經伸向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經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正逐漸走進現實。 當我們還在暢想未來世界的美好圖景時, 一股不安的情緒也開始在人群中蔓延: 人工智慧究竟是洪水猛獸還是福音? 它會搶走我們的工作, 甚至取代人類嗎?

種種疑問, 在大學生群體中尤為突出。 畢竟, 他們即將步入社會, 成為職場生力軍, 而人工智慧帶來的沖擊, 首當其沖地會影響他們的職業選擇和發展路徑。

一直以來, 關於人工智慧會率先取代哪些工作的討論就不絕於耳。 人們普遍認為, 那些簡單重復、 不需要太多思考的體力勞動崗位, 比如流水線工人, 將會最先被機器人取代。 然而, 現實卻狠狠地打了那些「想當然」的人一記耳光。

人工智慧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 大規模地湧入工廠, 取代那些揮汗如雨的藍領工人。 相反, 它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寫字樓, 將目標瞄準了那些看似體面、 需要一定專業技能的白領崗位。 而首當其沖的, 便是那些被稱為「末端大學生」的群體。

他們是誰? 他們是高考大軍中沈默的大多數, 是那些沒能進入 985、211 高校的普通本科畢業生。 他們沒有耀眼的學歷背景, 也沒有在某個領域深耕的專業技能, 只有一紙大學文憑,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顯得蒼白無力。

人工智慧的出現, 無疑給這些本就處於劣勢的畢業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那些曾經被視為「鐵飯碗」的辦公室白領工作, 比如文員、客服等, 正逐漸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一份份簡歷石沈大海, 一個個面試機會擦肩而過, 殘酷的現實將他們推向了迷茫的深淵。

為什麽會這樣? 難道人工智慧真的已經強大到可以完全取代人類了嗎? 答案或許並非如此。 人工智慧之所以能夠率先沖擊大學生就業, 尤其是「末端大學生」群體,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 人工智慧替代「低層次重復性腦力勞動者」的成本更低、 效率更高。 相比於需要支付薪資、 社保、 福利等費用的真人, 人工智慧的營運成本要低得多。 而且, 人工智慧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地工作, 不會感到疲倦, 也不會犯錯, 工作效率遠高於人類。

以文員為例, 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大多是重復性的, 比如整理檔、 錄入數據、 接打電話等等。 而這些工作, 人工智慧完全可以勝任, 而且做得更快、 更準確。 再比如客服人員, 他們需要回答客戶各種各樣的問題, 處理各種突發狀況。 而人工智慧客服系統可以根據預先設定好的程式, 自動辨識客戶的需求, 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不僅可以節省人力成本, 還能提升客戶滿意度。

其次, 教育體系的滯後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行的教育模式, 更多地是註重知識的灌輸, 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和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培養。 這使得很多大學生, 尤其是「末端大學生」, 在走出校門後, 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 更無法與人工智慧競爭。

人工智慧時代, 需要的不再是只會死記硬背、 墨守成規的「書呆子」, 而是具備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和跨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然而, 我們的大學教育, 卻依然在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 與時代的發展嚴重脫節。

在這樣的背景下, 「末端大學生」們就像是被時代拋棄的孩子, 他們迷茫、 無助, 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裏。 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 無疑加劇了他們的焦慮和不安。

那麽, 面對人工智慧的沖擊, 大學生, 尤其是「末端大學生」 該何去何從? 是坐以待斃, 還是奮起直追?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面對人工智慧的挑戰,我們不能選擇逃避,更不能自暴自棄。相反,我們應該積極擁抱變化,主動迎接挑戰,在人工智慧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首先,大學生,尤其是「末端大學生」,要認清形勢,轉變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過去那種「一考定終身」、「大學畢業就等於進了保險箱」的想法,在人工智慧時代已經行不通了。

「學歷貶值」已經是老生常談。擁有一紙文憑,不再是獲得好工作的「通行證」,而只是一個基礎門檻。

人工智慧時代,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競爭力。

大學生要走出「舒適區」,告別「佛系」心態,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除了專業知識,還要註重培養跨學科思維、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軟實力」,這些都是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

其次,社會各界也要行動起來,共同構建完善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為大學生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政府要加大對人工智慧的研發投入,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引導人工智慧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做好人才培養和社會保障工作,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需求。

企業要積極擁抱人工智慧,推動技術創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培訓的機會,幫助他們提升職業技能。

教育機構要改革教育模式,打破學科壁壘,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跨學科思維,讓學生在走出校門時,能夠真正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

人工智慧的發展,對人類社會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方面,人工智慧的套用,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解放生產力,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可以將人類從繁重的、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風險,比如大規模失業、演算法歧視、私密泄露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應對。

正如霍金所言:「人工智慧的短期影響取決於誰控制了它,而長期影響則取決於它是否能夠被控制。」

人工智慧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與其擔憂被人工智慧取代,不如積極擁抱變化,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人工智慧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