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第一批被ChatGPT「炒魷魚」的打工人已經出現了

2024-08-25科技

作者 | 碎葉冬青

智谷趨勢 | ID:zgtrend

第一批被AI搶走飯碗的「打工人」,已經出現了。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ChatGPT搶走了60個人的飯碗。在寫作、檢索和轉譯等領域,它已經不甘心只當個「小助理」了。

AI替代打工人不再是「狼來了」,而是真切地走進了現實。

BBC近日報道說,ChatGPT取代了某科技公司的60名員工,整個內容團隊只留下一個人和ChatGPT。

從此,ChatGPT成為寫作的主筆,另外一個人則負責「潤色」。 這60多個打工人從入職到被開除,前後時間不超過一年。

怎麽回事呢?

2023年,作家傑明·米勒帶著60多人的團隊,承包了一科技公司的內容宣傳業務。在米勒眼中,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科技公司決定降低營運成本,並引入自動化系統。米勒的甲方將標題輸入線上表格,就可以生成文章大綱,米勒底下的編輯無需再自己構思,而是按照生成的提綱寫稿。米勒則負責最終稽核。

幾個月後,編輯連稿件都不用寫了,換成ChatGPT來寫。大部份編輯被開除,留下少數幾人修改ChatGPT的文案, 使之更有人情味。

又過了一段時間, 到了2024年,科技公司只留下了米勒,負責修改AI生成的文章。

至此,60多個編輯全部丟了工作。

像米勒這家科技公司的情況,很可能不是個例。

把視野放大到國家產業上,AI替代打工人的趨勢也有了新的跡象。最近,美媒The Information釋出訊息稱, 蘋果公司要求在未來幾年削減代工廠的組裝工人,部份產品線會裁減一半人員。

過去一年,蘋果營運副總裁已經與代工廠和碩、富士康和立訊精密合作,帶頭推進自動化。

由於iPhone出貨大部份來自中國,這給中國就業帶來了沖擊。 據報道,蘋果一直在努力擺脫對中國工人的依賴,某些工序的工人已裁減了30%。

蘋果、特斯拉等企業是供應鏈風向標,它們的動作對制造業影響深遠。

中國一直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而制造業則是實體經濟的關鍵。 隨著AI+制造業的發展,打工人的工作受到沖擊調整,一些人可能處於失業邊緣,一些人則利用AI創新工作方式,讓工作更為順利。

AI對打工人的影響,不能小覷。

那麽,具體來說AI會怎樣影響打工人呢?

我拿制造業來舉個例子。

以往,人工智慧主要被用在數據收集等基礎環節。但隨著技術突破,各個環節的崗位設定、工作內容都將迎來新的變革。

比如產品設計。阿裏研究院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案例。去年起,成都設計師南墻開始接觸模型訓練,根據開源大模型和素材,她制作了超過50個AI圖片模型。

在與客戶溝通之初,她先用AI精準生成幾十張不同風格的效果圖,再根據客戶意見人為進行設計、修改。

這個改進,讓她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

所以,行業裏現在開始流傳一句話:

對初級設計師來說,AI是殺手;但對會用AI的設計師來說,AI是幫手。

正如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勃遜(William Gibson)所說的那樣:

未來已來,只是分布不均。

AI對打工人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制造業的設計也類似。AI系統現在已經能夠辨識出使用者偏好的細微差別。有了AI提供的基礎模型,設計師在創作之初就避免了很多無效溝通、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過,當AI的作用已經逐漸深入到營運管理的層面,它的替代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它可以是助理,也可以是HR,還可以是營運師。

阿裏【AI+職業趨勢報告】提供了兩個案例。

——一家以飼料加工起家的農牧食品企業鐵騎麗仕,設計了AI「智慧養殖專家」,博學多才,擔任高端助理。員工們可以在辦公軟體釘釘上,隨時找他請教關於公司制度、行業資料、以往經驗等。

——知名飲料企業加多寶集團,則聘請了AI來擔任初級HR,物色銷售、供應鏈等方面的人才。AI初面之後,會生成一份全像簡歷,技術面試官可根據簡歷,快速選擇合適的人才進入下一輪面試。

可見,對於發展比較成熟的科技公司,AI服務已經逐漸滲透到方方面面。

據【財經】報道,亞馬遜雲科技利用生成式AI,為海爾實作工程設計的大規模仿真,設計周期從幾周壓縮到幾天。在工業質檢中,亞馬遜的大模型生成式AI,還可以不斷叠代學習,辨識形態不定、位置不定的缺陷。

移動儲能公司EcoFlow,過去在東南亞、印度、日本等國家都成立過呼叫中心,人工客服培訓時間長的問題讓這家公司很困擾。2023年以來,和亞馬遜雲科技合作,聘請了AI客服,一舉解決了這個難題。

打工人,危!

更過分的是,AI不僅在服務上開始替代「打工人」,甚至連形體上,也開始向「打工人」靠攏了!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具身智慧技術——「AI+機器人」就很受關註。

有一款「青龍」機器人驚艷亮相。它是 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 ,有著高度仿生的軀幹構型、擬人化的運動控制,具備穩健上下坡、抗沖擊幹擾等運動功能。

乍一看,就跟一個穿著盔甲的人,簡直一模一樣:

當一個人形機器人,裝上了AI的大腦,能夠透過感知、認知與行動的協同,實作與環境的自然互動,這不就是一個「完美打工人」的模型嘛!

「AI+機器人」,可以非常輕松地完成物料搬運、焊接、裝配等多項任務,套用於電子、金屬加工、化工、食品制造等細分領域,絕對是幹活的一把好手。

毫無疑問,這些基礎的體力勞動崗位,將被這些工業機器人替代。

同時,在更多的精細化、復混成領域,AI替代「打工人」的場景,也可能會越來越多。甚至很多「打工人」根本幹不了的活,AI也完全不在話下。

比如,在分子制造領域,AI與奈米技術的結合,可以實作分子級別的精確控制,達到新的精度。

在客製化和柔性生產領域,AI可以更快地實作產品的個人化客製。AI透過模擬和驗證設計方案,縮短開發周期,同時生產線靈活度更高,進行小批次多樣化的生產需求。

甚至,還有一些我們本以為是「高端」的人工工作崗位,也可能會被AI所占據。 例如,智慧機器人已被歐美國家廣泛套用於處理貸款申請、篩選招聘簡歷、協助法官作出假釋決策等經濟社會活動之中。

哪些職業最「危險」,容易被AI取代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張丹丹,根據上百萬份2018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間的招聘數據,做了一項研究,分析每個崗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大語言模型替代,或者起到互補作用。最後總結出20個最容易受大語言模型影響的職業,分別是:

讓人感到有些驚訝的是,排在第一位的並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轉譯」職業,而是財務/審計/稅務,可見AI在處理復雜問題上的能力,絕非尋常。

此外,銀行、銷售業務、軟體開發等職業,也名列前茅。比起前述的被ChatGPT「炒魷魚」的打工人,這些職業其實更加危險了。

那麽,哪些職業更「安全」呢?研究同樣給出了結論。

影響最低的職業,反而是人力資源、行政/後勤/文秘、美發健身、藝術設計等,往往是跟人打交道,或者與審美、藝術有關的崗位。

可見,一場人與AI的勞動比拼——大洗牌,已經悄悄開始了。

對中國來說,這也帶來一個全新的挑戰,畢竟東方大國雖然人口開始負增長,但長期積累的人力資源紅利,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有利競爭。

但AI時代的到來,形成了新的不確定性。

簡單地說,就是AI會讓蘋果、富士康、特斯拉等核心龍頭企業,加強對產業鏈的主導權,削減工作崗位。產業轉移也不再奔著勞動力多的地方去。

傳統的「東亞模式」依靠充沛的人口資源、儒家文化圈的紀律性帶來的產業優勢,有可能會逐步瓦解,甚至蕩然無存。

有媒體推測,2022年受鄭州封控影響,富士康無法按期交付iPhone,讓蘋果感受到了過度依賴一個代工廠、一個國家的脆弱性,開始加速自動化轉型。

據蘋果供應商年度報告,2023年果鏈工廠數從300個增加到380多個,但員工數卻從160萬下降到140萬——工人數首次出現大幅下跌。

受影響最大的,正是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要知道,富士康就光是鄭州一個工廠,最高峰就有30萬工人,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時,月薪約800美元。

這樣的大規模、高紀律性的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吸重力,將在AI時代顯著下降。

蘋果預測,在自動化成熟後,既有利於將工廠搬到印度,也有利於產業回流美國,保障產能安全。

當然,自動化的行程也沒有想象中簡單,目前良品率還太低,且裝置成本高昂。所以,蘋果給出的用詞是:「未來幾年」的,「部份產線」的「50%」的替代。

面對這樣的嚴峻挑戰,中國如何應對?普通打工人,又將何以自處?這是一個註定不可能簡單的命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誠認為,人工智慧對就業帶來的結構性沖擊,主要表現在被替代者與新增崗位之間的矛盾,引發的是結構性失業。

具體而言就是,一方面,流水線工人被智慧機器人代替;但另一方面,操作、控制、維護數位技術和機器裝置的人才開始出現短缺。

比如,有個新興的職業就將非常吃香——人工智慧訓練師。他們的工作,就是把冷冰冰的AI訓練得更有人情味,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據中國信通院測算,包括人工智慧訓練師在內,中國有近1000萬的數據人才缺口。

中國也正在加快往高端產業鏈的躍升,以實作整體的轉型升級。但在短期之內,崗位的更新換代不可避免地帶來陣痛,對就業形成沖擊。網約車、快遞員、外賣騎手,就充當了巨大的就業蓄水池。

這是一場涉及到幾億人的史無前例的「就業大遷移」,誰將奮勇爭先,誰又被擠落馬下,最終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唯一能確定的是:

AI不會顛覆人,但會替代工具人。 如果不想失業,必須抓緊搞懂A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