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75年,7個瞬間,勾勒一條中國通訊座標軸

2024-10-17科技

通訊巨變,共同經歷

作者/ IT時報記者 錢立富 孫妍

編輯/ 錢立富 孫妍

75年前,中國通訊業是怎樣一幅景象?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只有26萬電話使用者,每千人只擁有0.5部固網電信,90%的縣不知電話為何物。那時,人們尋常通訊靠書信,遇到大事、急事、難事時則靠電報。即使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國通訊業水平仍比較落後。1978年,中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部/百人,只為世界平均水平1/10。打電話難的矛盾當時依舊突出,相聲大師馬季先生曾創作一部作品,就叫【打電話】,諷刺了在公用電話亭打電話時說話啰唆、廢話連篇的現象,讓排隊的人著急上火。

如今,又是怎樣的景象?

打電話難早已成為歷史,2012年中國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100部/百人,現在則達到125部/百人。如今,不再是人人通訊,而是萬物互聯。

75年,與共和國同齡的【IT時報】(前身【上海郵電報】)見證了中國資訊通訊業的驚天巨變,從「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成為「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如今正「向新而行」,既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也為其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蹣跚起步

▲1952年,上海藥水弄棚戶區裝上了公用電話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通訊業,那就是「一窮二白」。1949年時,全國只有21.8萬門電話,主要為黨政軍服務,郵電業務總量也只有2.58億元。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用傳呼電話應運而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電話緊缺時代人們的語音通話需求。

1952年12月,上海全面開辦公用電話傳呼業務,這是電話轉向主要為百姓服務的一道分水嶺。第一個傳呼電話落地於長壽路西康路附近弄堂口的一家小煙雜店,每一次的傳呼費為3分錢,而且也為老板引來不少客流,店鋪生意更加興隆。

此後,公用電話傳呼業務不斷拓展。哇啦哇啦聲成為上海街頭巷尾一道獨特的風景,「後廂房老張,儂廠裏老劉叫儂回個電!」「303室劉阿姨,儂女兒長途電話來了!」

在【IT時報】的一次采訪中,老一輩藝術家牛犇也對傳呼電話記憶深刻。他清晰記得上海弄堂口煙雜店的老大娘,每次上影廠有什麽通告,都是透過這位大娘的傳呼電話傳遞給他的。每次,大娘老遠就會大聲嚷起來,「牛同誌,明天……」,半條街的人都聽到了。

相比打市話,打長途電話更加不易。新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長途電路2800條,打長途電話要去郵電局排隊。有時候一排隊就是一整天,不少人為了打上長途電話,不敢喝水不敢吃東西,就是因為不想去上廁所,擔心回電來了自己卻錯過接聽。

那時,人們與外界聯系主要靠書信,遇到緊急情況時則發電報,因為資費比較貴,人們打電報時惜字如金。在北京電報大樓營業的59年間,發出最多的急電是「母病速歸」。那時,人們最怕深夜聽到送報員的摩托車引擎聲,這往往意味著人間悲劇的降臨。

打破瓶頸

▲改革開放初期,郵電局內每天擠滿了來發電報和掛長途電話的使用者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這段時期雖然中國通訊業取得了一定發展,但總體仍處於落後狀態。

1978年,中國的電話普及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0.05部/百人提升至0.38部/百人,但電話普及率大約相當於非洲平均水平1/3,亞洲平均水平1/7,世界平均水平1/10。就以上海為例,1978年時電話普及率為1.7部/百人,同期紐約為80.2部/百人,東京為66.1部/百人,倫敦為64.6部/百人。

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後,全社會對通訊的需求急劇增長,薄弱且嚴重短缺的通訊基礎設施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尤其是在率先開放的沿海地區,「電話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成為矛盾焦點。外商來了之後,首先感到不適應的,也最為關註的就是通訊,「一問電話二問路,第三才是談計畫」。原郵電部部長、資訊工業部部長吳基傳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澳洲外商在沿海某城市考察後,需要打國際長途電話向老板報告,但當時中國至澳洲沒有國際電話直達電路,要透過人工台從歐洲轉,三天都沒接通。

以1980年為例,全球話機總數達到4.5億部,中國僅有418萬部,也就是說,占世界1/5人口的國家擁有的話機數量還達不到全球話機數量的1/100。

不僅電話規模小,技術也非常落後,全國三分之一的市話和絕大多數長話需要靠人工接續,許多農村地區使用原始的手搖話機,技術裝備比已開發國家落後20到30年。

為了打破瓶頸,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確立了通訊必須先行的戰略思想,提出「先把交通、通訊搞起來,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為中國通訊業打破固有模式,確立高起點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程控飛躍

▲引進貝爾公司的S-1240數位程控電話交換裝置

撬動中國通訊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就是「全面上程控」,實作中國通訊業「三步並作一步走」,推動電話事業大發展。

電話裝置的核心是交換機,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步意識到程控交換技術是未來的方向,但當時,中國剛剛掌握縱橫制技術並即將實作產業化,對程控技術的掌握則幾乎是空白,所以在發展方向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反復權衡之後,中國決定跳過縱橫制和空分交換機,從第二代的步進制交換技術躍升,全面采用程控交換技術,「三步並作一步走」,實作質的飛躍。

1982年11月,中國第一套萬門程控電話交換系統在福州開通,開了全國先河。

1984年元旦,中國和比利時合營、中方控股的上海貝爾電話裝置制造有限公司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家制造數位程控電話交換機的中外合資企業,引進了具備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S-1240型全數位程控電話交換機生產流水線。經過技術人員日夜奮戰,1986年11月,第一套S-1240裝置在上海電話局泰興分局投入使用。

時任上海郵電管理局黨委書記徐東旲後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S-1240投產之後,我們采取了降價銷售的策略,頭幾年虧了不少錢,但是有效拉低了進口程控交換機的價格,提高了關鍵裝置的國產化水平,對促進中國通訊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後,中國電話規模快速提升。1992年11月22日,上海電話裝置容量率先突破100萬門,國家領導人對此題詞、致函祝賀,【上海郵電報】當時對此進行了詳細報道。

1997年8月,中國縣級以上城市全部實作電話交換程控化。到2002年,中國電話使用者總數超過兩億,電話網總體規模和使用者數雙雙躍居世界第一。

電話大發展更為中國自主通訊產業崛起厚植了土壤。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大量中國通訊裝置制造企業湧現,主要目標就是研發程控交換機,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世界級通訊巨頭的華為、中興、大唐電信,中國和全球通訊行業格局由此逐步覆寫。

移動崛起

▲上世紀90年代,大哥大逐漸流行

20世紀80、90年代,在程控交換助推中國電話大發展的同時,行動通訊和互聯網開始興起。

1978年,美國在芝加哥開通了全球第一個行動通訊系統,次年日本建成了全球第一個蜂窩行動電話網。而在1982年7月,上海電信開通了中國第一套150MHz行動電話系統,但容量很小,僅有20戶,成為國內第一個開通「大哥大」的城市。1987年,廣東則開通了中國第一個900MHz蜂窩模擬行動電話系統。

【上海郵電報】(【IT時報】前身)1992年12月報道,「大哥大」系統在上海開通十年後,上海的「大哥大」使用者突破萬戶。1995年,「大哥大」在上海迎來發展高峰期。當時在上海長途電信局負責燒號的淩斌清楚記得,當年兩次集中放號,總計賣出7萬台「大哥大」,每個人懷揣著拿報紙層層包裹的巨款大排長龍,長途電信局當時從交通銀行請了10名工作人員帶著點鈔機來放號現場支撐。

「男人就是大哥大呀,大哥大,你聽這名字,都得聽他的。」「要這麽說,女人就是BP機,BP機一呼,你大哥大就得乖乖地回啊!」1997年春晚舞台上,馮鞏和牛群一唱一和,逗得電視機前的觀眾前仰後合。

「大哥大」開啟了中國行動通訊業務蓬勃發展的時期。之後,中國從模擬行動通訊進入數位行動通訊時代,1998年11月,中國數位行動電話號碼升至11位,徹底解決了使用者發展與號碼資源不足的矛盾,開啟了中國行動電話發展史上的全新階段。如今,中國行動電話使用者已經達到17.72億戶,普及率超125部/百人。

活力迸發

▲2008年電信重組,誕生三家全業務營運商

在老百姓極度渴望隨時隨地通訊的同時,中國通訊業奏響了「政企分開、郵電分營、引入競爭機制」改革三部曲,行業發展活力不斷被激發出來。

1994年,中國聯通成立,由原電子部、原電力工業部、原鐵道部共同出資組建,在原郵電部門之外引入新的市場主體,標誌著中國通訊業正式開始破除壟斷、引入競爭機制。

1998年,在原郵電部和電子部基礎上,資訊工業部組建,推動通訊業實作政企分離。

2002年,電信「南北分拆」之後,逐步形成了電信、移動、聯通、網通、衛通、鐵通、吉通「七雄爭霸」的局面。

2008年,通訊業進行了大規模重組,最終形成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全業務營運商,呈「三足鼎立」之勢,既推動市場充分競爭,又防止資源過度浪費。

經過不斷的體制改革,市場競爭日益充分,中國通訊業行業活力不斷激發,走出了一條「在開發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的道路,並取得顯著成效。

如今回頭看,電信行業是改革最早、最徹底也最成功的「急先鋒」,取得的成效十分顯著。從2008年起,中國固網電信使用者數、行動電話使用者數、網民人數、寬頻網民數四個指標全部位列世界第一。

大步超越

▲中國行動通訊在5G時代實作了超越

在使用者規模全面領先的同時,更可喜的是,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通訊業央企的主導下,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通訊技術發展不斷取得突破,演繹了行動通訊領域從「空白」到「引領」的驚天巨變,老百姓的資訊生活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2009年1月,3G牌照發放,雖然比世界晚了近10年,但卻不耽誤圖文類套用的飛速發展。

2013年12月,4G牌照發放。網約車補貼大戰、視訊網站大戰、移動支付大戰此起彼伏,4G真正開啟了行動網際網路時代。

2019年6月,5G牌照發放。數位經濟的紅利加速釋放,商用5周年之際,5G已經成為高鐵、航天、新三樣之外的另一張「中國名片」。

在這些變化背後,是中國逐漸提升在全球通訊業中的實力和話語權。

在一次央視節目中,一位通訊業資深人士講述了一段往事,那是在1998年,她去芬蘭參加國際通訊標準組織的一個會議,現場看到有中國人來,與會人士都很驚奇,「當時我們還是‘旁聽生’,只是在聽,也不知道怎麽去提我們的要求。」

而後,中國不再是「旁聽生」。3G時代,中國送出的TD-SCDMA方案成為三大主流國際標準之一,實作了中國通訊史上系統性標準「零的突破」。4G時代,中國提出並主導的TD-LTE標準,成為全球兩大主流標準之一。如今,中國行動通訊技術國際標準必要專利占比由1G時代的零上升為5G時代的42%,成為5G國際標準化主導力量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在5G商用行程中不斷取得突破和領先。如今,中國5G基站規模和使用者規模遙遙領先,在全球占比均超過50%。

在中國5G走向「無人區」之際,中國通訊營運商也為全球5G發展貢獻了中國式創新樣板,開辟出一條創新、高效、綠色的5G高品質發展新路。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攜手,攻克諸多難關,建成了全球首張、規模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網路。在2024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 2024)期間,中國聯通、中國電信「5G網路共建共享」計畫榮獲GSMA Foundry「網路效能卓越獎」。中國移動也與中國廣電攜手,建成了覆蓋全國、技術先進、品質優良的5G 700MHz精品網路,構建了多領域業務合作、跨行業融通發展的開放共贏新模式。

通訊普惠

▲通訊普惠時代,新興套用層出不窮

行動通訊快速發展的同時,在另一條「戰線」上,中國通訊業亦實作高速叠代發展。

2000年,歷時8年、總長達8萬余千米的「八縱八橫」光纜骨幹網全部建成投產,從根本上緩解了中國通訊幹線緊張的狀況,也為中國互聯網的騰飛提供了強大的、可靠的基礎設施保障。

2010年開始,「光進銅退」引領中國光纖寬頻網路全面部署。作為主力軍,中國電信2011年啟動「寬頻中國·光網城市」工程,用三年時間實作所有城市光纖化,最高接入頻寬達到100M。

2013年,【「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釋出,提出重點加強光纖網路和3G網路建設,進一步提升資訊基礎設施能力和使用者使用體驗。

2017年,中國所有城市建成光網城市,光纖寬頻使用者占比由2010年的18%提升至94%以上。

2018年,上海電信率先建成基於10G PON技術的城市級千兆光網,打造「全球千兆第一城」。

2019年,中國發放5G商用牌照,同時,以10G PON技術為代表的千兆網路快速發展,中國開始邁向以5G和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時代」。

網路能力快速升級,為中國網速水平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厚實基礎,與此同時,「提速降費」戰略讓老百姓真正實作了通訊普惠。國資委作為監管者,推動中央電信企業傾力實施「提速降費」,資費大幅下降,使得中國徹底甩掉了「資費貴、網速慢」的「帽子」。

從2G到5G,移動資費大瘦身,從半個月薪資到一杯奶茶錢。從2008年到2023年這15年,互聯網頻寬成本下降99.96%。

2023年底時,中國固定寬頻網速水平排名全球第四,處於全球領先位置。而通訊資費負擔則降至全球低位,根據國際電聯數據,2023年中國固定寬頻資費占人均國民總收入比例僅為0.42%。

覆蓋廣、網速快、資費低,中國使用者用上了「又快又好」的通訊服務,進入人人共享、人人參與的通訊普惠時代,也為中國互聯網、行動網際網路的繁榮鋪平了道路,互聯網巨頭應運而生。

當我們暢快地連線5G,打的、購物、點外賣,一部手機搞定衣食住行,一點網路知曉天下事之際,或許我們忘了,中國曾比世界晚了10年才開啟行動網際網路的大門,但只用了10年,便成為全球使用者規模最大、套用生態最多元、技術創新最前沿的數位化的領跑者。

結束語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通訊業發展經歷了挑戰和波折,展現了智慧和勇氣,從七大歷史座標看到了驚天巨變,通訊方式從原始到現代,通訊技術從落後到引領,通訊服務從小眾到大眾,通訊物件從人人到萬物。不過,這些成績正成為歷史,而對歷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向新而行,書寫新的奮鬥歷史、創造新的世界奇跡。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上海電信 IT時報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