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能讓大模型長出「手和腳」 智慧體將成為新型終端形態?

2024-09-07科技
智慧時代進入新序章,AI等新技術與物理世界加速融合。問題也隨之而來:AI的奔湧浪潮將把我們帶向何方?我們該以何態度面對顛覆性技術的到來?
9月5日, 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正式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裏雲創始人王堅,「機器學習之父」、美國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等10余位中外院士、500多位行業領軍人物再次相聚外灘,探討當下、追問未來。
在這場被外媒評為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全球創新科技大會上,數萬參會者來到上海,尋找問題的答案。
▲外灘大會上,業內專家聚焦大模型,分享觀點。受訪者供圖
智慧體是當下大模型套用的核心方向
在外灘大會展區,來自全球的領先企業一口氣帶來了20多個AI助手:數位分身輔助完成工作、賽博寵物消解孤單、腦機輔助深度睡眠、人造肌肉纖維給你溫暖擁抱……
這也是當下AI產業全球性熱潮的具象化展示。
據【全球數位經濟白皮書(2024)】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3萬家人工智慧核心企業以及超過 1300個人工智慧大模型。
就像蒸汽機改變世界,源於它開始與輪船、火車、紡織機融合,AI領域也正在經歷 「百模大戰」到「產業套用」關鍵演進。外灘大會上,專家們預測,5年內產業落地是大模型技術持續前進演化的關鍵。
就在外灘大會開幕當天,支付寶釋出國內第一個服務型的AI獨立App:支小寶。它可透過對話快速訂票、點餐、打車、查詢附近「吃喝玩樂」好去處,同時,還擁有場景感知系統,能根據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和使用場景,智慧推薦專屬的服務。
緊隨其後,支付寶又在會中宣布面向行業啟動智慧體生態開放計劃,並推出智慧體開發平台「百寶箱」,商家機構可0程式碼、最快1分鐘建立專屬智慧體。
「AI技術的發展和套用是一個不斷迴圈叠代的過程,需要在套用中發現技術落地的難點,讓技術發展的方向更加聚焦。」螞蟻集團總裁韓歆毅在外灘大會上表示,智慧體作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一種產品形態,是當下大模型套用的核心方向,能讓大模型長出「手和腳」。
在當天的大會討論中,各路專家認為,當下AI產業實踐正呈現六大趨勢:端智慧成AI套用的關鍵引擎;異構算力助力搶跑大模型套用之戰;高品質數據成為企業AI戰略制高點;專業領域套用成大模型技術加速發展的「探照燈」;智慧體是新型終端形態,孕育新一代超級平台;具身智慧變革智慧陪護與未來制造。
「盡管人工智慧的發展還在相對早期的階段,但行業有很多套用方向,我們值得下定決心去做。在產業套用方面,我對中國公司的未來發展非常有信心。」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說。
人工智慧將推動全球化進入新階段
「當全球的手機、膝上型電腦和所有的數據伺服器連線成一個巨大的計算系統,就像一個基於技術的超級有機體,全球主義會因此加速推進。」
著名未來學家、【連線】雜誌創始主編、【5000天後的世界】作者凱文·凱利在外灘大會作出上述論斷。
他進一步解釋了這一全球化的新階段:人工智慧將打破全球的語言障礙,交流不再有延遲,再加上增強現實(VR)技術,全球化「勞動力」將第一次出現。
作為全球化的重要粘合劑,AI+金融科技也正在撫平地區間的智慧鴻溝,為全球普惠帶來新的可能。
美國運通在美國中小企業服務市場上積累了不少經驗,其全球網路服務總裁Mohammed Badi(穆罕默德·巴迪)介紹,與支付寶在新的技術趨勢下展開合作後,這些經驗煥發新優勢,幫助到更多小賣家和小買家參與國際貿易。
「很多小企業想國際化,但技術成本高,資訊不平衡,資源有限,這就是他們發展的‘付費墻’。透過一個開放的合作體系,我們有機會一起構想一個無縫的數位化技術支持體系,讓這些最好的工具對普通人也觸手可及。」印尼領軍支付企業Dana創始人兼執行長Vince Iswara(張神源)認為,在這方面,中國企業的持續創新給自己帶來很大啟發。
在像印度尼西亞這樣人口眾多,傳統基礎設施相對匱乏的新興市場,APP仍然是人們進入數位世界的主要通路。張神源介紹,過去,開發一個APP需要20萬、50萬美元,今天隨著AI的快速發展,10分鐘就可以開起一家數位店,甚至打造一個APP,跑通一個小公司的營運鏈路,這對普惠服務和經濟整體營運效率意義重大,「我認為這就是創新重塑世界的一個方式。」
在技術發展的天平另一端,治理也是一個需要全球智慧的全球性議題。沈向洋認為,從治理的角度看,需要技術和前瞻,從全球的視角構建新的治理框架和體系以應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情況。
以人為本才能確保AI始終造福於人類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是「興奮」與「焦慮」同在,「期待」與「抗拒」交織。
從本屆外灘大會釋出的科技人文十問中可以看出,面對人工智慧,人們的感情更顯復雜:如何應對AI與人類搶飯碗?人類的思考力會因為AI退化嗎?「人機共生」時代還有多遠?AI可能超越工具內容,獲得意識,甚至建立AI文明嗎?
在外灘大會現場,12歲就失去右臂的00後周鍵,借助人工智慧和腦機介面技術,用仿生手彈奏了一首鋼琴曲,為大會溫暖定格,也撫平了許多人的技術焦慮。
作為腦機介面技術套用的推動者,浙江強腦科技創始人兼CEO韓璧丞認為,在助力肢體、視力障礙等人群上,AI技術已經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幫助視障者重新「看見」,幫助肢體殘疾的人重新恢復行動能力。
▲獨臂男孩周鍵借助仿生手演奏鋼琴。受訪者供圖
復旦大學電腦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認為,隨著腦機介面與AI技術的廣泛套用,機器已經成為人類的外腦、人類的四肢。
但技術也可以使人獲得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如何做好AI治理,平衡這些風險?專家們普遍認為,以人為本是首要原則。
沈向洋在現場提到一個新詞很打動人: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智慧增強。它代表一種以人為本的AI發展路徑,也就是要透過技術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
同樣需要被關註的是科技風口之外「走得慢」的群體。以老年人群為例,在去年大語言模型成為業界追捧的熱點之時,很少人認為這場變革與老年人有關。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老年人不僅湧現出年輕人意想不到的需求與創新,也熱忱期待著人工智慧能溫暖心靈、提供更多善意和關懷。
在如何確保AI始終造福於人類福祉上,匯聚於外灘大會的全球頂級科研者和實踐者看得更遠,卻也普遍更為樂觀。
「我們今天所擔心的許多問題,或許並不是最難解決的,真正的挑戰可能是我們還未曾想象到的未知問題。要實作我們期望的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未來,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積極參與其中。」凱文·凱利說。
相關新聞
腦機介面、智慧仿生手、會飛的汽車……打探外灘大會:AI這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AI會把人類社會帶向何方?中外院士專家這樣說→
AI生活管家來了!只要一句話,就能訂票、點餐、打車……
對話凱文·凱利:AI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金融和醫療行業會最先看到AI套用效果
AI能否準確辨識「AI換臉」欺詐?這場比賽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