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當中,未來人類「打個飛的」出行的場景讓人為之憧憬,如今它依然走入現實。
2月底,一輛eVTOL「盛世龍」從深圳起飛,經過約20分鐘的飛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碼頭。這是全球首條跨海跨城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線公開演示,隨後多地也陸續有了eVTOL穿越城市的飛行演示。
「低空經濟」的風越刮越大。甚至在3月18日,億航智慧裝置有限公司在淘寶上架了其生產的售價為239萬元/架的Ep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這一訊息讓億航智慧(Nasdaq: EH)的股價在3月18日盤前大漲14.25%。華爾街見聞則了解到,這並非是消費者能直接透過電商渠道購買飛行器,目前億航的飛行器基本還是面向to B市場,該連結僅是為了向更多消費者展示商品。
有基金機構表示,相對傳統飛行器,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在安全性、智慧性、經濟性和環保性方面的優勢顯著,相關產業鏈正加速落地,低空經濟未來3年至10年會有非常快速的成長,有望帶動數萬億級別的市場規模。
飛行汽車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新風口」。
今年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後各地相關政策出台,也為「低空經濟」爆火添了把柴。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達5000億元,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低空經濟將大幅改變人類社會的出行模式,並在各細分領域如應急、消防、警用、軍用等。
羅蘭貝格報告則顯示,全球UAM(城市空中交通)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20億美元,2050年增至900億美元,三種重要使用場景分別是城市出租車、機場班車和城際交通,2025年eVTOL占比達36%、35%和29%。
然而,中國已經擁有高度發達的市內公交、地鐵和城際火車、高鐵,這使得國內eVTOL的套用場景與全球市場有較大差異,中信建投預計空中遊覽和醫療救護或在國內率先落地。
在近期的智慧制造低空經濟技術及產業發展專題論壇上,華爾街見聞了解到,eVTOL為主的低空經濟目前仍然是一個小眾行業,並且未來3年內無法成為主流。
其主要原因在於成本過高,尤其是動力方面的成本。目前,eVTOL主要采用氫混動力,而氫能目前尚未被民用,不過其未來前景廣闊,有望幫助實作電動化和智慧化。
酷望投資總經理楊如意則提出,相比傳統飛行器,eVTOL首先是透過電機提供動力,產生的雜訊更小,使其可以在城市低空環境執行;其次,eVTOL可以做到更高的安全冗余度,使其安全性超過直升機。
另外,目前eVTOL技術並未受到任何明顯的技術限制,可能在2028年會有更廣泛的套用場景,與國外的進展基本持平。然而,飛行汽車仍然面臨著三大難題需要克服:動力問題,即電動技術的套用;飛行平台的設計與制造;以及立體化智慧交通技術的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認為,對於eVTOL來說,由於是新型航空器,相關監管標準還不是很明晰。
高遠洋表示:「作為航空器的一種,民航局對eVTOL安全方面的監管嚴格,而且獲得型號合格證後要進行商業化營運,還需要向局方申請經營授權,不同的商業營運用途遵循的監管標準也是不同的,類似目前對經營性通航營運業務的監管要求。」
楊如意也認為,eVTOL在大規模商業化前還有不少問題待解。一是低空飛行使得政府部門的監管難度更高,這也會導致來自政府的支持政策會更謹慎,時間周期也會更長;二是eVTOL自身遇到的電池續航問題;三是安全問題,eVTOL一旦發生事故後果會比地面交通更嚴重。
作為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或許在未來的若幹年裏,無人駕駛汽車、超高速列車和磁懸浮列車將成為主流交通工具,而飛行汽車和無人機也將融入城市交通系統。
但目前這一產業還處於探索起步階段,距離人人都有機會隨時「打飛的」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