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新質生產力·青年行動」「通訊塔」變身「數位塔」,賦能千行百業

2024-07-17科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一迪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塔」)上海市分公司分別在浦東、徐匯分會場量身打造了「魔術方塊塔」,為展客商和觀眾提供通訊保障服務。塔身集各大營運商的通訊裝置於一體,還具備攝像監控、廣告宣傳、視訊播放等功能,不僅融塔於景,更為城市建設註入更多活力。
助力監管近4.8億畝農田稭稈焚燒行為,為50萬平方公裏林區提供防火預警服務,守護超7000萬畝耕地、4700多條河道、2300多個水庫……隨著中國鐵塔加快推進數實融合,近年來,中國鐵塔近22萬座「通訊塔」變為「數位塔」,廣泛服務於環保、林草、農業、國土、水利、交通、應急、政法等40多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成為數位中國的數位基礎設施。
利用社會存量資源,融塔於景
從鄉村田野到繁華市區,到處都能看到聳立的通訊鐵塔,這些鐵塔不僅能滿足人們的通訊需求,更能完美融入周邊環境,化鐵塔於「無形」。
在上海世博公園,兩個藍色的「塔吊車」矗立在黃浦江邊,見證著往昔工業「銹帶」的蝶變和上海的城市變遷。
其實,它們的功能卻並非這麽簡單——其中隱藏了上海鐵塔的通訊基站,不僅實作了科技與景觀的完美融合,更是對共建共享的完美詮釋。
「‘塔吊車’高大的結構和堅固的支撐體系,為通訊裝置的安裝提供了理想的空間,同時我們把圍欄改造成玻璃纖維材料,有效提升了訊號的傳輸效率和覆蓋面。」中國鐵塔上海浦東新區分公司區域經理林佶說。
在上海世博公園,中國鐵塔把基站安置在江邊的歷史風貌建築塔吊裏。中國鐵塔供圖
之所以要把基站融入塔吊,林佶解釋說,是因為黃浦江邊的訊號覆蓋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流量,而新建塔吊既不符合城市規劃相關要求,又無法滿足城市景觀和風貌的協調性,所以將基站融入塔吊則是利用社會資源,改造「數位塔」的最優解。
作為一名基層「塔長」和土生土長的上海人,80後林佶負責浦東片區每個鐵塔的「生老病死」。這些年來,他見證了世博公園從荒蕪的鄉野到如今鮮花盛開,也見證了鐵塔的高速發展。
上海鐵塔利用點多面廣、站高望遠的站址資源,依托全市3萬多座基站,透過搭載高畫質網路攝影機、智慧感知裝置等,發揮邊緣算力閘道器、130多種AI演算法的創新優勢,聯合申通地鐵開展創新實踐,成功打造了「視訊監控+氣象感知+無人機庫」方案。
該方案能夠獲取站點周圍人流資訊、沿線保護區監控和氣象感知數據,經過分析、清洗、最佳化後形成數位化治理成果,可套用於軌域交通日常維護保養、應急故障搶修、搶修人員及物資排程等智慧化營運維護工作之中。透過輔助維護、排程、管理和決策,上海鐵塔幫助申通地鐵建立起全時、全域、全要素的智慧維保立體式綜合氣象觀測體系。
為「小電驢」保駕護航,解決民生安全問題
充換電需求不斷增加、電力擴容有上限……近年來,這類問題不斷出現在許多社群日常管理中。在新時代上海黨建引領物業治理創新實踐基地裏,中國鐵塔上海閔行區分公司給出了解決方案。
在居民小區,上海鐵塔集中部署了低速電動車充電樁、換電櫃,為大眾提供集中、安全、快捷的充電服務。此外,上海鐵塔還透過與通訊基站、室分業務同進場、同施工、同交付,在滿足人民群眾通訊需求的同時,解決大眾安全充電問題,打造民生工程。
「對於我們外賣騎手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一天要工作10-12個小時,一個電瓶最多支撐4-5個小時。電瓶沒電了直接在這裏換電瓶,能讓我們無縫銜接,大大節省了時間。」一位外賣騎手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上海市閔行區房屋事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孫維表示,今年,上海市房管系統協同開展住宅小區電動自由車安全治理攻堅行動,對尚未完成充電設施建設的住宅小區,根據小區客觀條件和充電需求,加快推進電動自由車集中充電設施建設。其中,閔行區今年計劃在31個無場地條件小區因地制宜建設電動自由車充電設施。
「上海鐵塔倡導‘電動自由車智慧充換電安全生態圈’新理念,根據不同人群的使用習慣,在實訓基地展示了‘電動自由車充電樁’‘換電櫃’的產品組合。其中,充電樁在電池過壓、過充時會自動斷電,以此來規範電動自由車充電行為,減輕管理負擔;而針對外賣小哥等群體充電需求高、空閑時間短等情況,換電櫃‘以換代充’,可以迅速讓電動車‘滿血復活’。」中國鐵塔上海閔行區分公司季曉傑說,該基地創新試點的光儲充換電智慧系統每小時發電量可達14度,配合儲能電池,極限供電1小時可達25度,最大限度使用綠色能源,實作智慧化管理。
季曉傑介紹說,2023年7月,閔行鐵塔在區消防支隊的專業指導下,協助完成了閔行北片區電動自由車充電樁專項數據調研及「一小區一策」的制定。2024年,上海鐵塔參與閔行區電動自由車安全治理攻堅行動,協助開展電動自由車充電設施建設。截至目前,閔行區內部署二輪充電埠達6000余個。
在上海松江區方松街道華亭湖南岸,一座新穎的彩虹塔亮相,成為宜居城市建設的新亮點。中國鐵塔供圖
重大計畫「共建共享」,推進網路強國建設
在上海浦東機場附近的工地,記者走進地下19公尺深的上海市域鐵路機場聯絡線的施工現場。據了解,隧道內的室內訊號覆蓋系統接入裝置多,且建設施工多為隱蔽工程,大大增加了裝置執行維護難度。
中國鐵塔上海分公司通訊發展部高級經理陸蓓雋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國鐵塔將透過三維模擬仿真、物聯網傳感、大數據分析及AI演算法技術,提升在該計畫中網路的建設和運維能力,從而有效解決難題。
據介紹,上海市域鐵路機場聯絡線為東西走向,全長為68.6公裏,地下裏程更是長達52.803公裏:一期計畫從虹橋火車站出發,經過滬杭鐵路外環線、七寶、華涇、三林鎮、張江、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抵達浦東國際機場站,將於2024年12月正式營運;二期將延伸至上海東站,預計2027年建成開通。
「機場聯絡線將為上海浦東、虹橋兩大交通樞紐之間的通行帶來極大便利,最快只需要40分鐘;與此同時,還讓沿線居民出行變得更加便利,加強沿線重要功能區的軌域交通服務水平,為提升上海城市能階和核心競爭力、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提供有力支撐。」上海鐵塔通訊發展部總經理何悅懿表示,機場聯絡線是全國首條地下執行的市域鐵路路線,也是上海市最長的一條地下隧道路線,為通訊網路的建設帶來巨大的挑戰,而「共建共享」則提供了解決之道。
「由於機場聯絡線列車時速非常快,達每小時160公裏,所以公司采用四根漏泄電纜、間隔300公尺開段的鋪設方式,從而為乘客提供連續不間斷的4G、5G網路訊號覆蓋。」何悅懿說,此外,移動、電信和聯通三家營運商透過共享裝置點位,不僅節省了空間和成本,便於後期檢修,更有助於提前完成網路建設計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