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就業崗位將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可能會受到影響,因為許多重復性、低技能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取代。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將創造出許多新的就業機會,比如數據分析師、機器學習工程師、人工智慧倫理師等新興職業將會迎來更多的需求。
近日,英國智庫——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釋出報告警告稱,若當前的政府政策不改變,多達800萬英國職工面臨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風險,且不會帶來任何經濟收益。該智庫稱,AI已經影響了英國員工所做工作的11%;如果企業更深入地整合這項技術,這一數位可能會上升到近60%。非全職、入門級和客戶服務等後台工作面臨的風險最大,但高薪工作將越來越受到影響。
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Carsten Jung表示,現有的生成式AI能可能會導致勞動力市場陷入嚴重混亂,也可能極大地促進經濟增長。「就業末日並非不可避免,政府、雇主和工會現在有機會做出關鍵的設計決策,以確保很好地管理這項新技術。如果不盡快采取行動,可能會為時已晚。」
從「人工智慧技術崗位威脅論」看人工智慧人才發展情況:
——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供不應求
根據脈脈釋出的【2023人工智慧人才洞察報告】,截至2023年8月,人工智慧領域的新崗位數量已經達到了2022年全年的水平。隨著新崗位數量的增加,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2022年,人工智慧行業的人才供需比為0.63,而在2023年1-8月,這一比例下降至0.39,相當於5個崗位競爭2個人才。
——人工智慧人才市場分析
演算法是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之一,決定了人工智慧系統在處理大規模數據、實作自主學習以及應對復雜問題時的效能和智慧化程度。截止2023年8月,演算法工程師成為人工智慧行業最熱招崗位,新發崗位占比接近一半,達到46.45%。自然語言處理和影像辨識崗位占比分別為11.04%和6.68%,位居第二、第三。
——人工智慧分行業崗位需求
截止2023年8月,20.78%的新釋出人工智慧相關崗位來自互聯網行業,其次是新生活服務(7.99%)、遊戲(7.78%)、電商零售(7.59%)、新金融科技(5.98%)。對比可見,互聯網企業對於人工智慧人才的需求遠遠高於其他行業。
——人工智慧人才政策匯總
相較於國外,中國高校人工智慧培育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慧學科和專業加快推進,多層次地促進人工智慧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成。2018年4月,教育部釋出的【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2019年,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得首批人工智慧專業建設資格。2020年3月,教育部再次審批透過180所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
2020年1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印發【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幹意見】,提出要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慧+X」復合型人才並重的培養體系,著力提升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2020年3月,科技部等部門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從政策上的頒布可發現,中國人工智慧人才政策越來越重視人工智慧基礎層人才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針對未來可能被人工智慧大量替代的行業和崗位,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對勞動力培養及再就業作專項研究,並且提前、主動做好應對。關註通用人工智慧對社會各行業帶來的沖擊,加快建設新的人才能力素質模型和課程培養體系,特別是加快對通用人工智慧賦能軟體程式碼、語言學習、藝術創意等套用型人才的培養。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原校長呂建表示,AI時代,即使知識體系學得再好,可能不出5年就會被淘汰,所以,「要學知識體系背後的東西。第一個是思維體系,有了思維體系,才能談創造人才培養;第二個是創造體系。什麽樣的人可以創造?就是知行合一的人。」呂建指出,AI時代,要將這些知識體系背後的東西都學到了,才能保證不被AI迅速淘汰。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