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理冷知識——新疆喀什

2024-07-21科學

喀什,是喀喇昆侖的冰峰雪嶺、帕米爾的遼闊高遠、塔克拉瑪幹的漫漫黃沙、葉爾羌河千年不倒的胡楊、絲綢之路和玄奘古道的悠遠蒼茫;是春秋到秦漢塞人、月氏人、烏孫人、匈奴人、漢人、羌人等的往來遷徙;是漢代疏勒、莎車、尉頭、子合、西夜、蒲犁等西域諸國的分分合合;是唐代安西四鎮的縱橫開闔;是千百年來張騫、班超、法顯、玄奘、馬可·波羅、斯文·赫定等人的足跡和被夕陽拉長的背影……

穿越歷史時空,喀什,分外厚重。

公路蜿蜒穿行於西昆侖山中的縫隙,從寬闊的塔什庫爾幹河谷通向的遠方那片山間綠洲——瓦恰河谷。攝影/鄒斌

一次次以大地為畫布的體驗式穿越, 穿越的是曾經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點滴和文化上歷經千年未曾中斷的「絲路」。

【漢書·西域傳】中最早記載了絲綢之路的路線, 「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 至莎車,為南道 」, 「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 至疏勒,為北道 」。莎車即現在的喀什莎車縣及附近地區,疏勒即今天喀什市及附近地區。 可見,不論南道還是北道,不論驛站還是驛館,喀什都是古往今來未曾改變的樞紐之地。 多少懷抱不同目標的人不畏艱險地踏足這片土地,這裏也曾為多少身心俱疲的旅者提供過棲息之所。

這座城市是重要的歷史見證者,更是活力滿滿的鮮活人間。巴紮上熙熙攘攘、烤包子的香味彌散在迷宮般的街巷之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正在觸摸古城的脈搏……

這片土地上,古老與現代在這裏碰撞、融合、共生共存,和合共美。

▲暮雲四合時,喀什古城裏一條條主街上人間煙火滿滿。

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體驗單元,在喀什地區 串聯起一條深度感悟特殊地緣、親見文明交融的體驗路線 。這條經過 踏勘選點、甄別梳理 科旅路線 ,將是一條 有主題、有解讀但無邊界的引導系統

在這套系統裏,對喀什的科學解讀將被轉化為多維度的科學體驗。

比如我們推出的2024年度增刊——【喀什增刊】,梳理和講述了喀什的山川大地、人文風物,透過中國國家地理特約專家、作者、攝影師的生動筆觸和多元視角,去觀察和發現喀什。無論心之向往還是親自到達,都能擁有對這片土地的深入感知和科學理解。

下面就讓我們隨著地質學家、中國國家地理特約作者李忠東的筆觸,從大地機理出發, 梳理和發現多重地理格局下的山河傳奇。

若從地理地貌多樣性的角度來講,恐怕中國沒有哪個地市州能與喀什相比。同時將雪山、冰川、高原、盆地、戈壁、沙漠、河流、峽谷等納入版圖,除了海洋地貌,幾乎地球表面所有的地貌型別都在喀什可以尋找到。

大地隆起為高山,凹陷形成海洋或盆地,高山風化剝蝕的物質又被流水、冰川、風等搬運至盆地。於是高山與巨盆便讓喀什的地貌格局脈絡清晰,特色鮮明。

▲雪峰下的塔什庫爾幹河谷 攝影/高嵩

卷入這場「造景」運動的,便有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塔裏木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等,每一個都如雷貫耳, 喀什竟然將西部眾多重要的地貌單元薈於一境,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 天山是喀什的北境之山;昆侖山橫亙在塔裏木盆地的南緣,這裏同時也是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界;喀喇昆侖山把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連線起來,山勢高亢、冰峰雪嶺林立、冰川蜿蜒,是著名的極高山分布區和現代冰川分布區。

▲ 史坦格爾冰川 攝影/郝沛

南北兩列大山之間,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塔裏木盆地便臥於此,面積約33萬多平方公裏。盆地內的多樣地貌呈環狀分布:外圍邊緣與山地交會處,以礫石戈壁為主,中心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性沙漠 —— 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與邊緣之間是沖積扇和沖積平原,有河流經過之處,形成條帶狀的綠洲。

▲ 綠洲上壟畝規整,房舍儼然,與曲線流動的黃色沙丘毗鄰。

荒漠與綠洲形影相隨,是喀什東部的最好寫照,雪山不斷提供水,盆山之間的巨大落差形成河流,河流帶來土壤,也帶來眾多山地有機物與礦物質營養和生命的種子,甚至形成水汽通道,帶來濕潤空氣,於是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間煙火和代代相傳的文明……

▲大漠駝鈴 攝影/郝沛

▲牧羊人和他的羊群遊弋在胡楊、檉柳、梭梭草、羅布麻等植被之間,這裏,是他們的家園。攝影/鄒斌

這裏雪山、盆地、綠洲、河流,甚至沙漠都不單純是自然之物,而是與人類有種呼應關系。我們在綠洲耕作穡稼,安家築城,而貌似沒有用的荒漠、雪山,我們同樣賦予精神意義。因此,塔裏木文明是一種綠洲文明。在歷史上綠洲和荒漠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停轉換,但每一次轉換都幾乎伴隨舊文明的消失和新文明的興起,樓蘭等古城的廢棄,便是例證。

分列塔裏木盆地南北兩側的天山和昆侖山,在空間上大體均呈東西向平行展布,似乎永無交集的可能。其實並非如此,天山在向西延續,微微向南流逸,而呈弧形展布的昆侖山在西部也微微向北上翹,於是神奇的一幕便出現了,兩大山脈就像向彼此伸出手臂,在喀什的西側緊緊擁抱在一起。

▲ 「昆侖三雄」之一的公格爾九別峰。攝影/郝沛

從地圖上看, 喀什綠洲正好處於兩山懷抱之中,怡然接受兩大山脈的呵護與滋養。 正是天山與昆侖山在塔裏木盆地的相聚,將塔裏木盆地的西側封閉起來,從而避免中亞的荒漠區與塔裏木盆地連成片。

▲慕士塔格 攝影/高嵩

【中國國家地理】的報道中曾經提及,天山向西開口形成的喇叭狀地形,像是上帝專門設計的集水裝置,從而成全了伊犁河谷的草原和林海,而塔裏木盆地西側的天山和昆侖山的收攏相擁,恰好形成一個東西兩端開口的雙喇叭結構,它有利於東西兩端水汽聚集,兩山會聚所形成的山地,隨海拔升高也有利於水汽溫度降低,形成雨雪。正因為此,在山地兩側,才有了費爾幹納盆地、瓦赫什谷地、阿賴山谷以及喀什綠洲、烏帕爾綠洲等荒漠區中的濕潤區。

同樣是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和撒哈拉沙漠有很大區別。撒哈拉沙漠腹地沒有河流,幾乎沒有植物,也幾乎沒有動物,它更為死寂,更像生命的禁區。

塔克拉瑪幹則不同,它有許多河流從南、北、西三個方向流向大漠腹地,河流的出現,像舞者的水袖,在大地上旋轉、飛舞出柔美曲線。 沿河流兩岸生長著胡楊和紅柳,這些倔強的耐寒植物給荒漠帶來生機和綠意,也成為荒漠中驚艷的風景。

▲塔裏木盆地中的胡楊林 攝影/鄒斌

河流和綠洲的出現頓時讓這片土地變得完全不一樣。這主要得益於塔裏木盆地是一個盆地型荒漠,四周皆為高山環繞,高山成為荒漠中的濕島,孕育了滋養喀什的兩條重要河流: 喀什噶爾河和葉爾羌河,這兩條河流一北一南,像是兩只從雪山伸出的臂膀,將喀什攬入懷中,演繹著雪山、綠洲和大漠的永恒傳奇。

▲大漠、胡楊、河流千百年來彼此對視和角力,形成了壯麗的景觀。攝影/郝沛

▲葉爾羌河,上遊穿越帕米爾高原,多深切峽谷,

氣勢浩蕩,沖出昆侖山後向北流淌,形成許多分支,

散布在沖積扇上。攝影/郝沛

雪山融水越過高地,一路劈山斬巖而來,在這裏制造出一連串綠洲,然後消失於大漠。這是似乎所有內流型河流的宿命,它們沒有終歸大海的那一天,但只要是河流流淌過的地方,便有生機盎然的綠色,多如繁星的牛羊和代代相傳的文明。河流把生命延續給了路過的樹木、草根,留給了牛羊以及每一個活著的生命,這種以命換命的豪爽,符合這裏的性格與特質。

從喀什至帕米爾高原,其地貌變化的精彩程度完全可以與青藏高原媲美,從沙漠至掛滿冰川的雪山,甚至只需要2個小時的車程,地貌的轉換之快,令人驚嘆。

攝影/郝沛

▲ 紅層與碧水,高原之上的撞色。

帕米爾高原其實沒有平闊的高原面,而是由多條山脈和山脈之間的寬谷、盆地組成。大體呈南北走向的薩雷闊勒嶺是解讀帕米爾高原的關鍵,它不僅分割東、西帕米爾,而且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分水嶺,是葉爾羌河(塔裏木河水系)和噴赤河(阿姆河水系)的分水嶺和河源區。

▲白沙湖猶如群山懷抱中的藍寶石,寧靜而溫柔。

攝影/李翔

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高大山脈,使帕米爾成為現代冰川匯聚之地。尤其是中國境內的東帕米爾,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慕士塔格峰海拔均在7000公尺以上,均成為冰川分布的中心。與雪山相對應的便是河谷。寬谷是帕米爾高原的獨特之處,薩雷闊勒嶺與昆侖山之間,就發育著一條長約200公裏,寬數公裏,大體呈南北向展布的高原河谷,這就是塔什庫爾幹河谷。

行走在喀喇昆侖主脊下的克勒青河谷中,就會與一條條大型冰川狹路相逢。攝影/汗斯

這條河谷北起阿克陶的木吉鄉,南至紅其拉甫口岸,一路雪山環繞、冰川蜿蜒、河溪縱橫、湖泊密布,成了帕米爾的景觀大道和美景富集地,歷史上更留下了無數探險者、求法者、商賈駝隊的身影。

慕士塔格峰與喬戈裏峰。一北一南,共同守護著塔什庫爾幹。攝影/鄒斌

▲ 帕米爾,金秋裏的童趣。攝影/高嵩

帕米爾高原上的溝通、交流並不容易。這也許和獨特的地理有關,貌似四通八達的河谷,卻沒有一條可以完整地穿越帕米爾,也無法透過這些河谷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帕米爾的一個點。各個盆地之間相互隔離,不同的族群各自獨立發展,連線塔裏木盆地和中亞的各個通道也僅僅只是通道,它們到了塔裏木盆地的喀什才交織在一起。

自古至今,新疆這片土地與中原的聯系從未間斷。對中原王朝也許是邊疆,但對於歐亞大陸而言,這裏卻是一個中心。可以說,正是中心與邊疆,共同構成喀什地理的完整體系。

▲雲上昆侖塔 攝影/晏強

從地理的角度,這裏是眾多山脈、高原、盆地的交會轉承之地。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塔裏木盆地、中亞荒漠皆在此相聚,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天山、興都庫什山等皆以此為根基,向四周延伸,儼然萬山之祖,群山中心。

▲ 公格爾峰 攝影/陳雷

從文化的角度,古老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皆透過這裏交流融合,多種宗教都曾影響這裏。

▲ 塔莎古道,已經漸行漸遠。攝影/任立新

從地緣的角度,這裏處於西亞、中亞、南亞、東亞的交匯點,絲綢之路在塔裏木盆地東緣兵分南北兩路,繞過塔裏木盆地後又在喀什會合,然後穿越帕米爾高原通往印度、伊朗等地。

漫長的時光中,多個民族都曾將部族的希望托付給這方水草。鐵馬金戈、群雄逐鹿,碰撞既改變著這裏的發展行程,也給這裏帶來了持續的更新、融合和活力。

▲ 莫爾佛塔 攝影/郝沛

▲ 行走了一天的昆侖駝幫正在生火休息。攝影/郝沛

喀什歷來是商貿中心。【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彼時「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來自西方的香料、珍寶等,來自東方的織錦、瓷器、金銀器等,在這裏相遇,「街衢互動,廛市糾紛」,十分熱鬧。其中波斯的孜然(安息茴香)在這裏找到了知音,它與羊肉的混合刺激著人們的味蕾,讓新疆的美食頓時有了靈魂。

▲ 巴紮上,巨大的羊肉串令人註目。攝影/周成恩

▲ 潛心制作土陶的工匠。攝影/王振貴

早在清朝中葉,喀什便經過幾次擴建成為「房屋稠密、街衢縱橫、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的大都會,如今老城仍基本維持著古老的格局,28條主要街巷組成完整的新疆文化特色的迷宮城市街區。

▲喀什古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生土建築群之一,傳統建築密集交錯,生活在其間的孩子們天真爛漫,笑容令人動容。攝影/鄒斌 劉涵

如今,作為中國向中亞、西亞、南亞開放的橋頭堡,喀什憑借「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區位優勢,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支點、中巴經濟走廊的起點,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盤龍古道盤旋在帕米爾高原之上 。攝影/李催彥

▲克孜勒河蜿蜒流過大地。攝影/ 呂永泰

高山阻擋暖濕氣流,也成為河流的源頭;荒漠與綠洲始終形影相隨,此消彼長;帕米爾既是阻隔又是通道;雪山的極寒與沙漠的極熱;既是遠離海洋的邊疆又是歐亞大陸的中心;靜謐與繁華、古老與現代、傳統與變化 …… 一系列貌似相互矛盾的詞組在這裏都達成了融合,成為休戚與共的共同體。這,就是喀什。

▲ 塔什庫爾幹的塔合曼濕地 攝影/鄒斌

PART 02

科學體驗

值得被讀懂與分享的「高原之心」

在【中國國家地理·喀什增刊】的基礎上,我們將用創意設計將喀什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系統的科學解讀轉化成知識視覺化系統、系列視訊等內容,結合中國國家地理紅框裝置、自然驛站等的互動科學體驗單元,形成可感、可知、可體驗的系列產品。

其中, 知識視覺化系統 的色彩靈感取自於喀什古城的土黃色,這既是帕米爾高原和塔克拉瑪幹沙漠最為恒久的視覺印象,也是喀什古城和高台民居為代表的喀什地區人居環境的明顯特征。從 大地、文化、生靈 三個維度,摘取沿途之中最具有辨識性的體驗點, 來展示該地區的交融與豐盛。

不同季節到達喀什的體驗和感受、行走過程中的收獲與思考,透過 系列視訊 得以呈現。不僅用鏡頭記錄萬物生息、群山巍峨、綠洲在春日復蘇,記錄了文脈傳承、技藝堅守、環境保護、共融發展……

我們還記錄了與 「魯疆」 的邂逅,了解一批批援疆人如何在文化、旅遊、醫療、農業、教育等領域,引入先進產業經驗,並結合當地條件紮根生長;又把悠揚的木卡姆、精美的英吉沙小刀……傳播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