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絕,無奈成了美國外籍院士

2024-08-18科學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們幾乎一無所有。正是我們的前輩們日以繼夜地奮鬥,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都清楚,盡管中國從事科研的人數眾多,但能夠被評選為院士的卻極為稀少,院士的評審標準極為嚴格。

許多科學家都希望能夠被評選為中科院院士,這是他們的夢想。

然而,有一位科學家雖然憑借自己的成就被評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他在申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卻未能成功。

那麽,這位科學家究竟是誰呢?他又因何原因未能當選院士呢?

傳奇一生

這位科學家名叫李愛珍,曾被中國科學院拒絕但最終被美國科學院錄取,是中國半導體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

1936年,李愛珍在福建出生。由於她的父母都是華僑,從小李愛珍就在他們的教導下成長,學習成績也因此一直非常優異。

由於李愛珍自幼生活在戰亂不斷的環境中,她早在那時便萌生了成為科學家、為國家做貢獻的誌向。

中學畢業後,李愛珍順利考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並延續了她在中學時的優異表現,成為了一名學霸。

李愛珍在學校裏聲名赫赫,她以「拼命三娘」而著稱,經常能在深夜看到她燈下讀書的身影。

1958年,李愛珍在畢業後被分配至上海冶金所工作,該所現已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科技研究所。

起初,李愛珍只是一個研究實習員,但憑借她的不懈努力,她很快晉升為研究員。

由於李愛珍的卓越表現,她隨後被國家公派前往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進行深造。

李愛珍在美國時起初感到極為不適應,但每當她想到祖國落後的科技,便無法再沈浸於傷感中,只恨不得日夜不停地學習。

李愛珍在美國期間曾造訪著名的貝爾實驗室,與被譽為「分子束外延之父」的卓以和進行了會面。

分子束外延裝置是一種前沿的半導體材料制造技術,它能夠生產用於微波、公釐波高速電子器件、紅外探測器以及紅外光電器件的關鍵半導體材料。

這些器件在國防、經濟等眾多領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愛珍的這次拜訪為她未來成為半導體研究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愛珍從美國歸國後,成為了一名博士生導師,並擔任了半導體材料研究室主任,專註於半導體材料的研究。

李愛珍的傳奇人生正式拉開了序幕。

偉大成就

李愛珍意識到半導體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向,因此她在1993年參與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資訊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擔任了副主任一職。

次年,為了在實驗室中引進效能更優、執行更穩定的分子束外延裝置,她親自前往國外廠商進行談判,為我們中國爭取到了更先進的裝置。

後來,李愛珍受邀前往美國,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存取教授。這次赴美之行,她收獲頗豐。

李愛珍從美國歸來後,立即帶領團隊開始了在中遠紅外量子級聯雷射器領域的研究。這項工作對於國防和民生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此外,李愛珍還親自投身於高效砷化鎵紅外光源材料的研發,並推進其在光電耦合器件中的套用,親自參與建立生產線。

這一部份的材料在1978年至1984年期間,總共產生了736萬元的產值。

到2000年,李愛珍帶領的團隊在亞洲率先成功研發出了5至8微米波段的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

使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需要認識到,量子級聯雷射器的材料制造難度極高,全球僅有少數實驗室能夠獨立成功地完成這一過程。李愛珍能夠實作這一成就,實在是非常了不起。

在2005年於埃及召開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第十五屆院士大會上,李愛珍榮獲了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這一獎項,李愛珍因此創造了歷史。

成為美國院士

2007年5月1日,李愛珍被授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稱號,她也因此成為中國第11位獲得此榮譽的科學家。

然而,在這11人之中,唯有李愛珍未獲得國內院士頭銜。

當71歲的李愛珍接到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電話時,她激動不已,感激美國授予自己這一榮譽。

李愛珍實際上已經很早就退休了,但她始終放不下自己的科研事業,因此一直堅持在研究崗位上工作。

在李愛珍50年的科研生涯中,她幾乎從未休假。哪怕是大年初一,你也能在實驗室見到她的身影。

然而,遺憾的是,李愛珍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的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有人推測這可能與年齡超過限制有關。

其實,李愛珍並不在意是否成為院士,因為她深知自己的一切都離不開中國科學院的支持。她對中科院心懷感激,因為她的科研平台、團隊以及科研經費都得益於中科院的提供。

李愛珍表示,沒有實際的工作,榮譽又從何而來?我總是銘記別人給予我的,而不去記掛他們未曾給予我的。

李愛珍那種專註於科研、不受外界幹擾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如今的李愛珍依然在她熱愛的領域中不懈奮鬥,對她而言,任何頭銜都不過是虛名,唯有研究成果才是她真正關註的。

我們應當學習李愛珍的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