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愛因史坦的科學思想與研究方法:科學的統一性思想

2024-09-04科學

愛因史坦有猶太民族的血脈,出生在 1879 年德國多瑙河畔安靜的土瓦本小鎮烏爾姆,他來自一個世俗的猶太家庭。1955 年,愛因史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去世。他先後生活的德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在上個世紀都是國際政治的漩渦中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這樣的時代背景,讓他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者。

1914 年,愛因史坦離開瑞士,在柏林定居。在此之前,他算是個和平主義者,可這些想法和情感壓根沒變成任何有條有理的主張。

他在社會爭端方面啥立場也沒表明,也沒參加公民事務或者政治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爆發,就把他的生活徹底給變了,戰爭的那些經歷讓他成了一個自覺的世界公民,從那以後,他不得不琢磨著為反對戰爭去鬥爭。

1914 年 8 月打起仗來,德國一下子特別高興,全國都歡天喜地的,面對外敵侵犯,所有人都齊心對抗,不再計較國內的矛盾沖突。

戰爭要求立刻做出犧牲,卻被說成是抵罪和救贖的做法。

可實際上,戰爭可不是那種能很快結束的神話,它帶來了讓人根本想不到的犧牲,最後還落得個充滿憤怒的懷疑和激烈內部沖突的結局。

科學家們碰到新難題啦:這在戰爭中可是頭一回,急切需要科學家們的本事,不光要本事,連他們的社會威望也得要。

在這之前,跟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沒啥兩樣,德國的科學家也都是愛國的,有的甚至是民族主義者。不過呢,他們依然為自己是國際科學界的一員感到驕傲。

戰爭把這一切都變了:它挑起了德國學者和協約國學者之間從來沒有過的激烈爭鬥。

就連世界其他國家都因德國侵略中立的比利時而震驚不已時,德國的那些精英,特別是大學教授和教會神職人員,卻在為他們認定的本國自衛戰爭裏的英雄主義叫好。

1914 年 11 月,愛因史坦是小規模的民主改革者團體新祖國同盟的四位創始人之一。

這個團體在 1916 年讓德國官方給取締了,到 1922 年,又以德國人權聯盟的名頭重新建起來了。

由於戰爭的出現,不管是在被德國官方取締之前的「新祖國同盟」,還是 1922 年重新建立的「德意誌人權同盟」,愛因史坦在柏林生活的那段日子,始終被追求和平的強烈情感所激勵,多次在這個民主革命團體的會議上發表演講。

他狠狠指責所有發動戰爭的人,稱他們是「壞到極點的動物種類」。

他主要是探索宇宙奧秘的科學家,所以不得不琢磨著在「永恒的」方程式和「短暫的」政治這兩方面的時間分配上保持平衡。

他講:國際大災禍讓沈重的責任落到他這個國際主義者身上,處在這原子時代,很難讓自己接受人屬於那種自以為有意誌自由、又愚蠢又墮落的物種這個事實。

他特別盼望,能有個啥地方有個小島,是專門給聰明又有善心的人住的!在那,他肯定也會是個充滿熱情的愛國者。

碰上戰爭跟暴行,愛因史坦不光大聲呼喊,在公開的地方表達自己的看法,還親自行動,參加各類反戰組織辦的活動,一直把反對戰爭跟暴政、爭取和平跟自由當作自己堅定不移的追求。

1915 年 11 月,柏林的歌德學會向愛因史坦等人詢問對戰爭的看法,愛因史坦給出了一個特別有代表性的回答。

他一開始就這麽說:「依我看,戰爭的心理源頭在於雄性動物具有生物意義上的攻擊性。

他講了托爾斯泰的話,說愛國主義是各種邪惡的根源:打仗的時候,攻擊的本能就借著這個由頭搞大屠殺。

所以在和平年代,個人得把自己身上那些愛國的、具有攻擊性的情感給清除掉。

他盼著有個超強的組織可以消除歐洲的戰爭。

就像從前那樣,想掌權、太貪婪,都應該被看成是很壞的行為,有仇恨、愛打仗也是這樣。

他把這篇文章改了好多回,可最後一句沒動,哪怕他心裏明白,用這麽個有惡意的說法,肯定會引起最大也最難忘的痛苦。

他覺得自己是猶太人,要是能用行動去尊敬主耶穌基督就能把啥都說明白,不是靠說話和贊美詩,所以就沒必要講那麽多。

在整個戰爭期間,愛因史坦把自己當成一個來自瑞士的國際主義者,他明白戰爭持續越久,引發的仇恨也就越多。

1915 年,他可高興自己能被選進那個由荷蘭人資助的反戰組織,這組織一心想給長久的和平把所有行動計劃都給定好。

戰爭的時候,愛因史坦老是去中立的荷蘭和瑞士溜達,跟那兒的同事聯系,特別是勞侖茲,他老在普朗克和勞侖茲中間搭橋。1918 年 9 月,魯登道夫提出要建個馬上停戰的新政府,這要求簡直是讓人沒法想象的打擊。德國軍事獨裁的領導層讓無助的德國百姓有了這麽個錯覺:當時敵國到處都是德國軍隊,而且德國百姓還把東線的勝利當成西線勝利的開頭呢。

這麽一瞅,德國的軍隊像是被人從「背後捅了一刀」,捅刀的居然是德國內部的對頭,就是那些所謂的和平主義者、社會主義者還有猶太人。

同年 11 月,德國革命終於來了,德意誌共和國正式成立,這意味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打輸了。

當時愛因史坦在德國柏林大學講課呢,一聽到這訊息,就在手裏的講稿下面寫了一行小字:「因革命停課」,高興得跟個孩子似的。

德國打輸了的那場戰爭,那讓人難受的嘈雜聲在德國國內還在繼續。

高度分化的民眾面對著一個根本沒法對抗的充滿敵意的世界:戰爭產生的道德和物質方面的後果,遠比愛因史坦預想的嚴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