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上海兩家醫院創新成果入選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4-06-25科學
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上海49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比例連續6年占全國獲獎總數超過15%。
今年的獲獎成果中,由上海牽頭完成的有18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
在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有2項來自上海頭部三甲醫院,其中一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的「上海方案」,團隊在國際上實作了急性早幼顆粒球白血病(APL)誘導分化治療的原始創新,使APL從最兇險的白血病變成第一個可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血液病學領域著名的「上海方案」,是在王振義院士血液病治療方案基礎上,由陳竺、陳賽娟兩位院士透過多年科研攻關得到的成果。瑞金醫院的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以陳賽娟院士、陳竺院士和趙維蒞教授為帶頭人,拓展協同靶向治療的思路,在骨髓瘤、淋巴瘤等其他惡性和遺傳性血液疾病治療領域實作突破。
目前,該團隊已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將引領中國血液轉化醫學研究達到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今年4月,陳賽娟牽頭的上海廣慈轉化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與法國梅裏埃基金會在瑞金醫院簽署合作協定,深化中法醫療領域合作,加強醫學人才培養。
陳賽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中法兩國在急性早幼顆粒球白血病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使得這種原來最兇險的白血病,變成現在能夠治愈的一種白血病。未來我們將探索進一步把這種白血病的治療思路拓展到其他型別的白血病治療中。」
獲得今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另一個醫學計畫來自外科,是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建立的「中國方案」。
俗話說「心靈手巧」,大腦的想法左右著人的一舉一動。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顧玉東院士就曾說道:「手既是腦之母,也是腦之子。」
2019年,華山醫院透過健側頸七神經交叉移位術成功救助一名左手完全喪失抓握能力的5歲德國腦癱患兒的故事廣為流傳。小男孩的母親正是看到徐文東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遠隔重洋來到華山醫院求助。
針對腦中風、腦癱後導致偏癱這一世界醫學難題,徐文東團隊透過新建外周-中樞神經通路,將癱瘓上肢神經連線至同側健康的大腦半球,給偏癱上肢「換大腦」,使多年的「癱瘓手」成為「可用手」,實作患者生活自理。
這項成果不僅開辟了「改變外周治療中樞」的新領域,建立了覆蓋傷、病、殘聯合治療和康復的「肢體功能重建」新學科,還證實成人大腦仍存在巨大的腦可塑能力,一側半球能同時獨立支配雙上肢,推動了腦科學發展。該計畫核心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矚目研究」,吸引了歐美多國著名醫療中心學習套用。
徐文東曾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無法正常使用他們的雙手,他們當中有一些是受先天性疾病纏身,比如腦癱兒,也有一些是因為外傷而導致的癱瘓,更多的是老年人在卒中(俗稱「腦中風「)病發的後遺癥。全球腦中風後遺癥的病人接近1億,中國就有兩三千萬,而且還在不斷上升。他希望能夠幫助這些受疾病折磨的患者重建肢體功能。
為此,華山醫院成立了肢體功能重建團隊,讓「手科學」的藍圖走進現實。這是一個全新的學科領域,將醫學與工科、理科以及腦科學、人工智慧等學科結合起來,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