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意外發現:太平洋海底存在神秘氧氣來源,正不斷地釋放「暗氧」

2024-08-10科學

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科學家發現,在太平洋的海底存在著一種神秘的氧氣來源,正不斷地釋放「暗氧」。這一發現來自於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SAMS)的海洋生態學家安德魯·斯威特曼(Andrew Sweetman)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該團隊在對海底生態系進行研究時,意外發現了這種與生物的光合作用無關的氧氣來源。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具體是怎麽回事。

事情要從2013年講起,當時該研究團隊正在太平洋的「克賴瑞昂–克利珀頓區」(Clarion-Clipperton Zone)進行研究,該區域位於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其海底是一片很大的「平原」,存在著不少生物群落,而此次研究的目的則是:獲取到該區域海底生物群落耗氧量的數據。

在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將一個圓柱形的腔室沈入到該區域水深大約為4000公尺的海底,並以此封閉一小部份海底區域及其上方的部份海水,進而創造出一個與外界隔離的「海底微觀環境」,在此之後,研究人員會用幾天的時間來測量其中的氧氣含量變化。

根據研究人員的預期,在被封閉之後,這個「海底微觀環境」中的氧氣就無法得到外界的補充,而在水深4000公尺的環境中一片黑暗,沒有任何生物可以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在此基礎上,其中的生物還會不斷地消耗氧氣,所以其中的氧氣含量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慢下降。

令人意外是,測量數據表明,「海底微觀環境」中的氧氣含量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慢下降」,反而還出現了緩慢上升的趨勢。

但研究人員當時只是簡單地認為認為,這應該是測量氧氣含量的傳感器出了問題,但隨後對裝置的檢測結果卻排除了這種可能,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該研究團隊又多次發現了這種現象,於是這種現象就逐漸引起了重視。

在經過多年的反復測試和驗證之後,該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了,在太平洋的海底確實存在著一種與生物的光合作用無關的氧氣來源,研究人員隨後將其釋放出的氧氣稱為「暗氧」(dark oxygen)。

那麽,這種神秘的氧氣來源到底是什麽呢?對此,該研究團隊給出了一種推測,即:這些「暗氧」應該是一種被稱為「多金屬結核」的礦石與海水發生了電化學反應所產生的。

簡單來講,「多金屬結核」是一種主要分布在平坦的海底地形中的礦物聚集體,它們通常呈橢圓形,其大小從幾公釐到幾十厘米不等,主要由錳、鐵、鈷、鎳、銅等金屬元素組成,以錳和鐵的氧化物為主要成分,因此它們也被稱為「錳結核」。

研究人員推測,「多金屬結核」中的各種金屬之間存在著電位差,這種電位差可能會導致電子的重新分布,從而產生電荷,如此一來,當海水與這些「多金屬結核」接觸時,就可能會形成電流,進而將水分子分解成氫和氧。

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測量了來自「克賴瑞昂–克利珀頓區」的多個「多金屬結核」樣本表面的電位差,發現其電位差最高可以達到0.95伏左右,研究人員指出,從理論上來講,分解水分子至少需要約1.5伏,盡管單個「多金屬結核」的電位差不能分解水分子,但是多個「多金屬結核」聚集在一起,就可能會產生串聯的效果,進而達到或超過這一閾值。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還只能說是一種合理的推測,實際情況是否真是這樣,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種推測在後續的研究中得到證實,那對於人類來講,這將會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突破,因為這說明了在地球上除了光合作用之外,還有另一種氧氣來源。

參考資料:Evidence of dark oxygen production at the abyssal seafloor.Nature Geoscience(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