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武漢,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有多重要?

2024-08-15科學

武漢位於湖北東部,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在長江、漢江交匯處。

漢江在武漢匯入長江,形成一個丁字水路,將武漢分為三部份,即武漢三鎮。武昌在長江以東,漢口和漢陽在長江以西,漢江以北是漢口,漢江以南是漢陽。

漢江源自秦嶺南麓,自西向東穿過秦嶺與大巴山脈之間,在南陽盆地南緣折向東南,在江漢平原匯入長江,長約1577千米。漢江古稱漢水,漢中因漢水得名,項羽所封的漢王劉邦得名自漢中,漢朝延續漢國之名。

武漢面積約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1373.9萬,戶籍人口約944.4萬。

古人說居武昌之中,一水可通天下。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天下要沖之地。

顧祖禹在【讀史方與紀要】中說:「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湖北省位於中國中部,地處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面積約18.59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14位元。

湖北省位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三面環山,西部是武當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脈,東部是大別山、幕阜山等,北部是大洪山、桐柏山,南鄰長江。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湖北內部,則又有三處重心,北有襄陽,西有江陵(今荊州),東有夏口(今武昌),此三處撐起湖北之形勝。整個三國時期,襄陽、荊州、江陵三個重要節點,發生了無數大戰,是各方必爭之地。襄陽、荊州、的重要性為世人所公認,暫且不表,就說說武昌。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派黃祖鎮守江夏郡,屯兵夏口(今武昌),防備江東的孫策、孫權。孫策破黃祖於沙羨(夏口),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必須攻下夏口,才能阻止對方順江東下。

魯肅向孫權獻策道:「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也貫徹了取荊州這一大的方略,以為父報仇(孫堅為黃祖部將射殺)之名,多次派兵攻打黃祖。

赤壁之戰後,孫劉第一次瓜分荊州,東吳獲江夏(今武昌),這是雙方聯盟的基礎。

219年,孫吳偷襲荊州,兵分兩路。左護軍呂蒙統偏將軍陸遜、將軍李異、將軍謝旌等,率三萬大軍,八十余艘船艦,水路並進,溯長江而上,偷襲江陵(今荊州)。右護軍蔣欽率領揚州水師,水陸並進,溯漢江而上,過江夏的夏口、競陵北上,堵住關羽水師的歸路。

歷史上蔣欽的名氣遠不如呂蒙,他這一路從夏口殺出的吳軍被遠遠低估了,實際上蔣欽的水師堵住關羽歸路,導致關羽軍戰艦損失慘重,糧草耗盡,軍心渙散,只能退守麥城。

221年,孫權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州),鞏固對荊州的控制,夏口(今武昌)更是武昌(今湖北鄂州)的西大門,不容有失。

223年(吳黃武二年),孫權在夏口城內的黃鵠磯修建了一座瞭望樓,即黃鶴樓。

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唐朝崔顥有詩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如麗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從東晉到南北朝,武昌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到後期成為南朝保命的重鎮。

南朝分為大致三個部份,以長江為軸,軸東是江東,軸西是巴蜀,軸中是荊湘。武漢處在軸中荊湘的門戶位置,南方王朝控制武漢,向西可穩定巴蜀,中間可鞏固荊湘,於東可掌握江東。即使巴蜀丟掉了,南朝還可以武漢為門戶守江東。

南北朝後期,梁朝內亂導致江南分崩,西魏(北周前身)趁機奪取巴蜀和襄陽。繼南梁之後的南陳完全失去了長江北岸(為北齊所占),但南陳控制的武漢,正好卡在南陳、北周、北齊三國交匯點上。南陳實力再弱,只要守住武漢,就可以向西鞏固湘州,向東掌握江東,武漢是南陳保命的軍事重鎮。

唐朝和兩宋時期,武漢成為長江流域的經濟重鎮和轉運中心。南宋陸遊曾贊武漢:「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裏,雖錢塘、江寧不能過。」錢塘(今浙江杭州)是南宋國都;江寧(今江蘇南京)是南宋曾打算定都之地,又是守長江的軍事重鎮。

清朝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駐武昌。林則徐、李鴻章、張之洞,有個共同之處,都出任過湖廣總督。

清朝後期,太平天國先攻下武昌,再東下定都南京。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是先攻克武昌,才實作破局,隨後才東進蘇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