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有沒有一種可能:人類文明是銀河系中最強大的文明?

2024-08-06科學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人類文明乃是銀河系中最為強大的文明?此說法乍看之下貌似頗為自負,然而倘若我們加以審慎思索,便會發現這並非全然無稽之談。

一個簡明的邏輯為,倘若人類文明為銀河系中最強的文明,那麽會出現兩種情形,其一,銀河系記憶體在諸多智慧文明,而人類文明在其中最為強大;其二,人類文明是銀河系中唯一的文明,如此自然也就是最強的文明。

總體而言,第一種情況實質上幾無可能出現,緣由在於眾人對人類科技水平的高度皆有一定認知。不過,第二種情況則具有較高的發生機率。何以如此?請閱下文解析。

在一顆星球上若要誕生智慧文明,首要之務是具備適宜生命存續的條件,且此條件需長期維持穩定。不然,生命將無充足時間前進演化為智慧生物。

據了解,唯有如地球這般的巖石行星才具孕育生命的可能,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源於臨近的主恒星,但在宇宙內,並非每顆恒星均可營造生命存續的環境。

從一方面看,恒星品質若過大則不可取,緣由是恒星品質愈大,其「存續時間」便愈短,故而大品質恒星全然無法給予生命發展所需的時長,即便在這類恒星周邊偶然催生了生命,也不過是短暫閃現。

另一方面,恒星品質若過小亦不可取,緣由在於小品質恒星所釋放能量微弱,處於其「宜居帶」的行星與主恒星距離過近,易遭「潮汐釘選」。再者,小品質恒星的表面活動往往極不穩定,常現巨大耀斑,會對生命存續構成嚴重威脅。故而,即便在小品質恒星「宜居帶」內執行著如地球般的巖石星球,至多也僅會存有一些簡易生命。

故而唯有如太陽這般品質處於中等,既非過大亦非過小的恒星,其「宜居帶」中執行的巖石星體,才存在具備智慧生物誕生所需條件的可能,為何言「可能」呢?

這緣由在於銀河系內恒星密度自外向內持續遞增,倘若中等品質恒星距銀河系中心過近,其周邊區域將會被各類致命放射線及重力擾動所充斥,這般情形下,即便在其「宜居帶」中有如地球這般的巖石星球執行,也極度不適宜生命存續。

反之,倘若中等品質恒星與銀河系中心相距過遠,那麽其周邊區域的恒星密度將會過低,進而導致生命所需的重元素(註:此重元素指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嚴重匱乏,畢竟這些重元素均為恒星於各類演化行程中的產物。

需註意,僅依前文所論,便能將銀河系中大部份星球演化出智慧生物的可能性予以排除。那麽,倘若一顆巖石星球符合上述全部條件,是否就必定能演化出智慧生物呢?答案應為否。

生命的起源問題乃是一個重大謎題。現今我們僅知曉,生命極為復雜,即便憑借現代人類的科技,也難以運用非生命物質締造出哪怕最為簡易的生命細胞。

據科學家研究表明,地球上全部已知生命均以相同的基本生化構成作為基礎,且具備近乎一致的遺傳編碼,這有力地表明,在過往數十億年的時光中,生命於地球僅起源過一次,換言之,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皆存在一個共同的始祖,科學家還為其命名為「LUCA」。

顯然,非生命物質演變為生命的機率極低,這表明,即便某顆巖石行星擁有與地球相似的條件,其演化出生命的可能性也不大。

退而言之,即便在某顆巖石行星上確實衍生出了生命,它們也未必會持續前進演化成為智慧生物。需明晰,前進演化的趨向實則是更優地適應繁雜多變的自然環境,而智慧僅是生命前進演化歷程中的一種偶然現象。不然,恐龍何以稱霸地球長達一億多年,卻始終未能前進演化為智慧生物。

事實上,倘若6600萬年前那顆小行星未撞擊地球,恐龍便不會消亡,哺乳動物亦不會興起,人類自然也不會誕生。再者,要是沒有「東非大裂谷」的出現,人類的先祖也不會踏入那陌生的草原……

尤為關鍵的是,即便在某顆星球上的確前進演化出了智慧生物,其未必能夠造就智慧文明。需明白,在繁雜多端的大自然裏,缺少現代科技支撐的智慧生物,實則頗為脆弱。

例如,約七萬年前,人類幾近滅絕。據科學家推測,彼時地球上人類數量最少時僅余兩千余人。導致這一事件的緣由,或許為一次超級火山的噴發。可想而知,倘若當時自然環境再惡劣些許,那麽現今的地球上或許便不會存在人類文明了。

由此可推知,人類文明的誕生,實乃一系列偶然因素疊加所致,其出現機率極低,以致於在有限的銀河系內,此類情形難以再度出現。故而在整個銀河系中,人類或許是唯一的智慧文明,也自然是其中最為強大的文明。當然,此乃依據人類文明自身狀況所做之推測,諸位權且一看,無需過於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