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一站到底」院士,一生為國「聽海」——追記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楊士莪院士

2024-03-25科學
3月19日,漫天大雪降臨「冰城」。當天22時58分,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因病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3歲。
作為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楊士莪始終堅持科研報國,勇攀科技高峰,矢誌為中國萬裡海疆裝上自己的「耳朵」,成為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等一系列重大計畫奠定堅實基礎。
躬耕教壇、獎掖後學,在他的帶領下,一大批國家急需的水聲人才成長起來。直到耄耋之年,他依舊投身教學科研一線,堅持為本科生上課,被學生們親切稱為「一站到底」的「90後院士」。
白手起家 為國「聽海」
楊士莪1931年出生於河南南陽,從小經歷戰亂,在天津、北京、重慶等地流離輾轉。年少時的經歷讓他萌生出強國渴望,新中國成立後,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的他選擇肄業,毅然報名參軍,後來到位於大連的第一海軍學校(現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任教。
1952年,中國第一所綜合性高等軍事技術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開始籌建,因校址在哈爾濱,被稱為「哈軍工」,也就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楊士莪因此北上哈爾濱。
光波、電磁波等在水中都「寸步難行」,聲波可以遠距離傳播。那時,水聲學科在中國尚屬空白。1957年,楊士莪被派往蘇聯進修,並從教授天文學的教員改行研究水聲。期間,他發現有兩個關鍵技術實驗室對他這樣的外國人是緊緊關閉的。
「真正尖端的東西,想從國外學、從國外買,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幹,這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骨氣。」楊士莪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中國的「耳朵」,聽懂大海的聲音。
1960年,回國後的楊士莪白手起家,全身心投身祖國「主戰場」,在哈軍工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理工結合、配套完整、為國家戰略服務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業,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繁忙的工作之余,楊士莪擠出時間鉆研理論,編寫教材。國際上最早集中論述水下雜訊機理的著作【水下雜訊原理】,國內最早的聲學理論著作【聲學原理】,以及【水聲傳播原理】【統計傳播】【水聲學】等一系列課程和教材,都出自他和他的團隊。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長達3.2萬多公裏。無論是海洋礦產勘探、船舶導航、水下作業等海洋資源開發,還是海疆保衛重任,都離不開水聲學,離不開楊士莪打下的基礎。
70年來,楊士莪引領了中國水聲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常規到精專的發展歷程,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2023年9月15日,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授予楊士莪第十一屆「龍江楷模」稱號。
勇攀高峰 邁向「深藍」
時間回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水聲測量系統的負責人,楊士莪帶領團隊完成了洲際飛彈落點水聲測量系統的研制。這次成功,為國家海洋工程技術研發積累了經驗。
1994年4月,南海。在這個中國最深最大的海區和重要海上通道,一場中國水聲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終於出征了。這是中國首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水聲科學綜合考察,堪稱中國水聲「從淺海邁向深海」的第一步。
懸掛著五星紅旗、承載著近百名科研人員的兩艘水聲科學考察船穩穩行進,楊士莪擔任此次考察隊隊長和首席科學家。行至赤道附近,太陽高懸於頭頂,甲板溫度接近70攝氏度,酷熱難耐。長期在海上工作,淡水告罄,年過花甲的楊士莪和隊員便把船上飄著油花的壓載水燒開了喝。
「要想‘下五洋捉鱉’,拼的就是那股勁兒。」回想當年與老師一同出海,早已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楊德森仍舊難以忘懷,「老師常說,有時候科研就是打仗,該咬牙的時候就得咬牙,這讓我終生受益。」
在不少業內人眼中,楊士莪總是走在中國水聲科研前列——
作為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他為中國自行設計、自主整合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定位系統研制奠定了基礎;
作為中國水動力雜訊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設計並建造了中國第一個針對聲學研究的「重力式低雜訊水洞」,解決了國際上懸而未決的水洞雜訊實驗測量方法;
在制定中國水聲發展規劃、確定水聲學科研究方向、指導中國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計畫中,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6年,國家海洋局為85歲高齡的楊士莪頒發「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很多人以為,年至耄耋,他總該歇歇了。沒想到,奮鬥的姿態從未從他身上褪去。試驗裝置準備、海洋水文條件監測、海試數據分析……和過去一樣,楊士莪始終堅持參加科研海試和科學考察,很多計畫都會過問、籌劃。
「夕陽雖落蒼山後,猶映晚霞滿天紅。人雖然退休了,但為國家作貢獻的腳步不能停。」在三年多前舉辦的90歲壽辰儀式上,楊士莪接受采訪時鏗鏘的話語,言猶在耳。
急國所需 精育「後浪」
相對於不少熱門專業,水聲顯得小眾又冷門,不少學生和家長並不了解。但在海洋強國建設中,它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使命。
「中國的藍色海洋,同樣需要每個人愛護、保護、守護。」在數十年的教學和人才培養中,楊士莪始終這樣介紹,將自己的海洋理念傳遞給人們。
在哈工程,從教70年來,他每年都給本碩博學生授課,並且幾乎都是站著講課,是出了名的「一站到底」。他曾打趣地說:「站著講課,我能加上動作,自在又形象。」
2022年9月開學伊始,楊士莪準時走進教室,台下坐滿青年學生。寫工整的板書、講前沿的知識,他目光平胡、聲如洪鐘,慢條斯理、充滿睿智……課堂結束,不少學生起立鼓掌,還有的沖上講台和他合影、請教問題,他都一一應下。
學生們說,請楊院士審閱論文,一兩天就能得到反饋,修改意見和建議寫得清清楚楚。有時參加學術會議調整課程時間,只要一回到學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耽誤的課補上,對學生從不敷衍。
同事們說,幾乎沒見過他發脾氣,但他卻不怒自威,一方面因為高深的學術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另一方面源於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的人格魅力。
同行們說,和年輕人相比,楊院士在年齡和體能上沒有優勢可言,但從未見他流露疲態或者慌亂的神色,無論肩上的壓力多大,他總像一堵墻,指揮若定、沈著果斷。
作為中國首批博導,參與培養中國首批水聲專業骨幹和教師隊伍,建立首批國家重點學科、第一個水聲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據統計,楊士莪累計培養了110多名水聲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數已經成長為科研及學術骨幹,中國水聲領域的三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導。
「受欺負,是因為我們還不行,得想辦法把國家發展起來」「教育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受過教訓、栽過跟頭的人應該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這樣才能帶動整個學科更好進步」「要把理論研究與工程實際聯系起來,要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楊士莪是這樣教導學生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水聲人艱苦創業、接續奮鬥,他所在的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水聲科研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做人做事做學問,不僅是他的信仰,更成為每個哈工程人的紅色氣質和精神力量,懷揣強國夢想,守衛「藍色國土」。
斯人已逝,其誌長存。浪潮滾滾,濤聲陣陣,在漫長的海岸回響著,更激蕩著一代代後來者的心。 (記者 楊思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