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根據愛因史坦的理論,瞬移到2244光年外,就能看見秦始皇登基?

2024-07-25科學

當我們看到了某個物體的時候,其實是我們的眼睛感受到了來自這個物體的光,不過因為光速是有限的,來自任何物體的光,都需要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抵達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看到的所有物體,其實都是它們在過去時的樣子,比如說當我們看到3公尺遠的一個物體時,其實只是看到了它在大約0.00000001秒之前的樣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時間差異極為細微,我們根本就感覺不到,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情況卻完全不一樣了,要知道宇宙中的距離動輒就是以光年計,而1光年其實就是光在宇宙真空中直線傳播1年的距離,所以當我們看到1光年外的天體時,其實是它在1年前的樣子,距離越遠,我們所看到的天體就越「古老」。

反過來講也是一樣的,比如說如果我們此時瞬移到1光年外觀察地球,就可以看到1年之前的地球,1000光年外,就可以看到1000年前的地球。那麽,有沒有什麽方法能夠實作瞬移呢?從理論上來講,這是有可能的。

想象一下,假設一張平坦的紙上有兩個點,如何能夠實作從其中的一個點瞬間抵達另一個點呢?答案當然是將這張紙彎曲起來,讓這兩個點直接挨在一起。

實際上,根據愛因史坦的理論,時空也是可以彎曲的,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將時空彎曲到極致,就可以在兩個遙遠的時空之間建立起一條「捷徑」,這種「捷徑」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蟲洞」,從理論上來講,透過穿越「蟲洞」,我們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跨越宇宙中遙遠的距離,進而實作瞬移的效果。

正如我們所知,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登基為帝,並舉辦了盛大的儀式,距今已有2244年的歷史。那麽問題就來了,根據愛因史坦的理論,如果我們能瞬移到2244光年外,是否就能看見秦始皇登基時的盛況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在秦始皇登基的時候,大量的光子會攜帶著當時的資訊向四面八方傳播,在較為理想的情況下(比如說沒有厚厚的雲層阻擋),其中的一部份也會透過地球的大氣層進入到宇宙空間之中。

由於宇宙空間中的物質密度極低,平均密度大概相當於每立方米存在著6個質子,因此這些光子在宇宙空間中被「擋住」的機率微乎其微,其中絕大部份都可以傳播得非常遙遠,以至於現在的它們仍然在宇宙中「飛馳」。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在較為理想的情況下,在2244光年之外,是可以接收到這些攜帶著當時資訊的光子的,但問題是,這些光子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越來越分散,而如果想要透過這些光子看到秦始皇登基時的盛況,僅憑幾個光子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要收集到足夠多的光子才行。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就是,建造一個口徑足夠大的望遠鏡,畢竟望遠鏡的口徑越大,能夠收集到的光子數量就越多,分辨率也就越清晰。

具體要多大的口徑呢?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口徑 = 1.22乘以入射光線的波長乘以距離再除以觀測目標的長度」這個經驗公式來進行計算。

這裏我們不妨將入射光線的波長取值為可見光的平均波長5.5乘以10的負7次方米(550奈米),而想要看到秦始皇,至少也得分辨出長度為0.5公尺的物體,所以我們可以將觀測目標的長度取值為0.5公尺,簡單換算一下,2244光年大概就是2乘以10的19次方米,將這些數據代入公式可得,我們需要建造一個口徑約為268.4億千米的望遠鏡。

作為對比,冥王星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為59億千米,也就是說,這個望遠鏡的口徑大概是冥王星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的4.55倍。

可以看到,建造如此巨大的望遠鏡是不現實的,即使是不考慮重力坍塌、建造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我們也很難在宇宙中找到足夠的材料來建造它。

退一步講,假設我們真的能瞬移到2244光年外,並且也能夠建造一個口徑高達268.4億千米的超級望遠鏡,我們還會遇到下一個難題。

要知道宇宙空間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光子,而在2244光年之外,攜帶著秦始皇登基時資訊的光子卻極為稀疏,這樣的情形就像是有一把沙子被均勻地混合到整片撒哈拉沙漠之中,而我們卻需要一粒一粒地去分析這片沙漠中的所有沙子,進而將這把沙子重新篩選出來,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除了超級望遠鏡之外,我們還需要在「嘈雜」的宇宙背景中精準分辨出攜帶著秦始皇登基時資訊的光子,然後再透過異常復雜的後期處理將其成像,這樣才能夠看見秦始皇登基時的盛況。而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一個資訊處理能力強大得難以想象的電腦系統,這同樣也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瞬移到2244光年外,去見證秦始皇登基時的盛況,這在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極大,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裏,我們人類都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