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奇思錄|從薛其坤院士身上看到山東人的三個「實」

2024-06-27科學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4日訊 6月24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迎來有史以來最年輕得主——薛其坤院士。
從沂蒙山區走來,操著一口樸實的鄉音,薛其坤院士率領團隊取得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界面高溫超導兩項原創性科學發現,在國際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更是手捧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菲列茲·倫敦獎、未來科學大獎、巴克利獎等一連串大獎。
從這位總把笑容掛在臉上的院士身上,我們看到了做人、做事、做研究的三個「實」字——
「皮實」
出身沂蒙山區,薛其坤院士自稱自己身上有著老區人民那種「皮實」的性格與人生態度。
山東人常常用這個詞形容小孩子身體結實,經得住生活的「小摔打」。
而薛其坤院士用這個詞自比,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顆強心臟所展現的「皮實」。
在面對媒體采訪時,這位曾經考研3次、讀博7年,如今手捧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院士寄語年輕人,「要在考驗中長大」。
要在考驗中長大,不僅僅是一份人生態度,更是一種科研態度。
在真正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前的四年裏,薛其坤院士的團隊前後制備了1000多個樣品,曾經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即便這樣,艱難的攻關過程在他看來可以是「快樂的」。
他認為真正的迷宮可能有99條,只有一條是通的話,你必須要把不通的路給它探索到,這也算是科學上的一種貢獻,這樣的失敗實際上是一次成功。
用這樣一顆「皮實」的心、樂觀的態度,薛其坤院士將走過的那些在常人看來算得上艱辛的路,都視為「順利地越過了一個個的小坎」。
「踏實」
「7-11」這個數位我們大都很熟悉,總會在某個深夜用一盞不滅的燈撫慰一個疲憊的靈魂。
而對於薛其坤院士來說,「7-11」這個數位是刻在他身體上的、一個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時鐘。
讀博期間他去到日本深造,在那裏接觸到了當時世界先進的實驗技術和國際開放的學術環境,為了把最先進的技術學到手,他養成了早上7點前來到實驗室、晚上11點後走出實驗室的習慣。
這份不遺余力搞研究的慣性延續至今,以至於有位老院士曾評價他「薛其坤吃苦耐勞異於常人」。
有異於常人的勤奮,才有異於常人的成績。那些7-11泡在實驗室裏的日子,一分一秒地探出了「學術迷宮」那一條正確的通路。
「篤實」
有人說,社會進步的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但薛其坤院士將科研道路上取得的成績都歸因於他所處的黃金時代。
他說:「我是個幸運兒,趕上了中國教育、科技包括人才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
在薛其坤院士眼裏,清華大學的實驗室為他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裝置儀器,每台昂貴的儀器都是來自國家的支持,也是老百姓的支持。他要對得起這份支持。
因此,他將實驗室的儀器「用到了團隊能力的極限」「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工作,不分晝夜地工作」,爭取讓在實驗室裏的每一分投入都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這份面對所得與所予須得平衡的質樸較真兒勁,也讓中國科學家的形象更加立體。
山東人以「實」著稱,有人說他們憨實,有人說他們樸實。薛其坤院士用做人、做事、做研究的一系列生動案例,為這個「實」字作出了實在的新詮釋。
閃電新聞記者 王思淇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