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到這些故事,就感覺很疑惑,特別是
「
誇父追日
」
和
「
後羿射
日
」
。總是在想,一個人怎麽可能追得上太陽呢?天天追太陽有啥意思呀?一個人怎麽可能把太陽射掉?天上為什麽有10個太陽呢?
還有一個人怎麽可能補天呢?一個人怎麽可能飛到月亮上呢?當然神仙或授權以做到,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註意到,中國的神仙都曾經是一個人,人太厲害了,就變成了神。
這些疑惑,一直在心裏,一直也沒有找到答案。
直到而立之年後,開始對中國古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度瘋狂學習不能自拔,隨著各種知識的串聯和融合,才慢慢解開了這些疑惑。
其實,這些故事,都關聯到一個核心的主題,那就是「天文歷法」。
為什麽要有「 天文歷 法 」,因為中國率先進入了「農業文明」,為什麽中國率先進入了「農業文明」,因為中國特有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特別是季風帶來的降雨和攜帶的細土。
季風帶來的降雨,加速了巖石的風化, 風化後的巖石會形成細小的土壤顆粒,這些顆粒隨著水流和風力的搬運,最終沈積在黃土高原上, 就形成了 黃土高原上的細土層。
因為植物的生長,和季節息息相關。 所以要大規模發展農業,第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搞清楚每年和每月的時間迴圈。
如果時間日期都搞不清楚,那麽農業的收成,必定好不到哪裏去。
對於現代人來說,確定一年中的季節和日期,感覺就是查查行事曆的事情。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這可是一件生死攸關、非常難做到的大事。
可以說, 「 天文歷法 」 ,就是中國文明發展的一條主線, 「天文歷法」 的發展,直接關聯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樣,其它文明,也一樣被 「 天文 歷法 」 所制約。
「天文歷法」 有三大參考系,一個是以太陽作為參考系,一個是以月亮作為參考系,還有 一個是以星 系作為參考系 。 「天文歷法」 需要各種各樣的數學計算, 所以中國的數學 也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三大參考系,分別對應年、月、日,即地球公轉,月亮的陰晴圓缺,和地球的自轉。就像是一個鐘表的三個指標。
普通 鐘表的 時針 、分針和秒針,三個指標是符合 六十進制的 ,是完全合拍 的 。
但是,對於天時這個大鐘表來說, 麻煩之處在於, 年 、月、日這三個指標,不是完全符合某種標準的進制規律的。
先看太陽回歸年:
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為標準的周期,稱為公歷年,或 太陽回歸年。 指的是地球在其軌域上,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一年是365.2422天。
再看月亮回歸月:
農歷月即朔望月,是指月亮繞地球執行一周的過程。
朔望月周期包含四個階段: 朔: 看不到月球的明亮部份; 上弦月: 月球的一半被照亮; 望: 月球完全被照亮,我們可以看到滿月; 下弦月: 月球的另一半被照亮。
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53059天,這個時間,會因月球軌域的橢圓形狀和地球重力的影響而有微小的變化。
標準的陰歷就是以月亮的回歸周期來計算;
標準等陽歷就是以太陽的回歸周期來計算。
中國的 農歷 ,也稱為陰歷,其實叫陰歷並不適合,因為中國的農歷,兼顧了太陽和月亮的周期,叫陰陽歷更為合適。
中國的農歷,完善的結合了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陽歷年,和月亮的朔望月周期。
由於朔望月的周期不是整數,所以陰歷的一個月通常是29天或30天,一般交替出現。
按照 一個標準月亮周期 29.53059天來算 ,那麽 一個陰歷年通常包含12個 月,大約是354或355天。 因此,陰 歷年比 陽歷年 即 365.2422天,每年少了 大約11天。
為了使農歷與四季保持一致, 大約每3年一個周期,加入一個額 外的月份,這個額外月份 即 「 閏 月 」 。
有 「閏月」 的年份,農歷的一年可以有13個月,大約是383、384或385天。 "閏月" 的設定是根據天文演算法來決定的,以確保農歷月和陽歷年的同步。
因為在天時這個大鐘表中,年的周期和月的周期無法完整對應。在中國陰歷中,每四年就
透過
「閏月」
來調整,相當於
人為地撥動了鐘表上的月亮指標,使月亮指標和太陽指標同步。
這就兼顧了陰歷和陽歷。
現在使用的陽歷,也就是所謂的公歷 (格裏高利 歷) 。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稱為回歸年,約365.2422天。
按照整數天來算,一年有365天,每四年增加一天,這 一年稱為 「 閏 年 」 ,以補償每年多出的約0.2422天。 「 閏 年 」 這一年要增加一天,即2月有29天,而不是往常的28天。
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一直是遙遙領先。
中國到了春秋時期,歷法已經很成熟了。 那時候,人們把太陽回歸年精確到了 365 天又 1/4 天,與現在的陽歷年 365.2422天已經 十分接近。 把月亮的周期精確到了 29.5308 天,與現在的月亮周期 29.53059天也 相差無幾。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祖沖之 更進一步 ,編訂出 「大明歷」 ,把一年的周期,確定為 365.24281481 日 。
宋朝的 【統天歷】 ,把太陽回歸年精確到了 365.2425 日,幾乎和現在的陽歷年365.2422日完全一致了。 歐洲著名的【格裏歷】,即當今世界通行的公歷,比 【統天歷】 晚了 383 年。
古羅馬時代的天文歷法,更加落後更加混亂,一開始他們 一年是304天,每年十個月,其中六個月 30 天,四個月 31 天,完全是一筆糊塗賬 。
既不看月亮的陰晴圓缺,也不看太陽的四季變化, 既不是陰歷,也不是陽歷。 所以,可能當時的羅馬人,連自己的年齡也不一定搞得清楚。
後來羅馬領袖龐培留斯更新了天文歷法,在每年的頭和尾各加了一個月。算是按照了月亮的周期來算,這樣一年就有了355天。但是他們的數學能力,又沒法兼顧太陽周期了。
所以,羅馬人的季節,經常是來回漂移的。這種連季節都無確定的天文歷法,怎麽可能支撐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呢?
再回歸到中國。中國的先賢們,
透過嚴謹的天文觀察,和嚴密的數學計算,
最少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建立了相當成熟的天文歷法。
並透過對一年的四季的不斷細分,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立了完整的24節氣。如下圖:
【二十四節氣歌】,原文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有了成熟的天文歷法,農業生產才可能得以發展,中華文明才能不斷發展。
現在 把 中國天文歷法的過程大致 介紹 了,終於可以回答 文章最開始的疑問 了。
在商周之前,中國古代的先賢,其實很早就開始進行天文歷法的努力了,並且是一代一代的不斷傳承和發展。
「誇父追日」: 其實就是有一個叫誇父的先賢,為了建立天文歷法,每天觀察太陽的東升西落,長年累月的記錄,建立了天文歷法的基礎。所以就叫追日。
「後羿射日」: 其實是說,當時的天文歷法比較混亂,每個部落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歷法體系。隨著種族的融合和人口的擴張,需要進行相對統一的農業生產。
但是,當時的多套歷法體系,給農業生產帶了極大的混亂。所以一個叫後羿的先賢,就取長補短,匯集了各家歷法的優點,最終形成了一套更完善的歷法體系。所以叫射日。
這裏的十個太陽,也不一定就是有十種歷法體系的意思,十個太陽,只是代表有多種歷法體系的意思。
「女媧補天」: 是說當時天文歷法還有一些不足和問題,一個叫女媧的先賢,用各種方法,進一步完善了當時的天文歷法,所以就叫補天。
「嫦娥奔月」: 是說透過觀察和記錄太陽,透過嚴密的數學計算,建立的太陽歷法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一個叫嫦娥的先賢,透過觀察月亮的周期,在陽歷中補充了月亮周期,使陽歷和陰歷協調一致,進一步完善了天文歷法。所以叫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