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學術新專欄——新傳前沿理論 | 認知頻寬

2024-02-10科學

欄目介紹

歡迎來到「新傳前沿理論」專欄!我們深入挖掘新聞傳播學、社會學領域的量化研究,分享學者最新成果和國內外案例。追蹤新傳趨勢,解讀學者洞見,定期分享前沿理論,幫助大家時刻追蹤前沿熱點理論,豐富自身學術語料庫。歡迎大家積極學習、交流討論,共同揭示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學的奧秘。

一、理論解釋:

認知頻寬是一個跨學科組合概念。 「頻寬」一詞首先出現於通訊學中,通道頻寬作為一個區別於通道容量的概念而被提出,用於描述通道的實際可用容量。

1948年,夏農在【通訊的數學原理】一文中提出著名的 夏農公式 ,將通道容量看成與通道頻寬和訊雜比有關的函式,所謂通道容量指通道在理想環境下進行無差錯傳輸的最大容量,而通道頻寬則指通道在有雜訊環境下能夠傳輸的實際容量。

由此可見「頻寬」有兩個概念內容:其一,頻寬是一個容量概念,描述的是 通道能夠承載資訊的空間,頻寬越大意味著資訊空間越大 ;其二,頻寬是一個相對概念,描述的是 通道的實際空間,其展開範圍受雜訊影響 。隨後行為經濟學者借用該概念發展出「認知頻寬」概念,用以描述有限理性個體的認知容量。

二、理論歷史與套用:

認知頻寬是一個跨學科組合概念。「頻寬」一詞首先出現於通訊學中,通道頻寬作為一個區別於通道容量的概念而被提出,用於描述通道的實際可用容量。隨後行為經濟學者借用該概念發展出「認知頻寬」概念,用以描述有限理性個體的認知容量。

雖然認知頻寬這一概念之於傳播學來說較為新鮮,但學者已經展開過相關的探索。資訊加工研究提出經典的 認知有限容量理論 (theories of limited capacity) 中心瓶頸理論 (central bottle neck theories) 來說明人類資訊加工的局限性。這些理論認為, 人類的認知容量十分有限,人們在給定時刻只能處理一個任務,如果外界的冗余資訊過多則會造成 認知超載 ,損害認知過程。 傳播學亦經歷了從關註個體的絕對認知容量到相對認知容量的研究轉變,無論是「小容量池」的比喻,還是可用資源的定義,傳播學者均在強調真正影響使用者認知效果的並非其全部認知空間,而是人們實際可用的認知空間。喻國明、劉彧晗將「認知頻寬」定義為 特定個體在特定情境下處理特定媒介資訊時所能展開的實際認知空間,影響媒介資訊的處理徹底性,且具有極高的使用者相對性,常因人而異。

三、研究議題:

1.描述研究: 辨識認知頻寬表現描述認知頻寬表現對後續研究與傳播實踐有重要意義,研究可嘗試采取 個案研究、深度訪談 等方法,辨識認知頻寬的型別與可能的影響因素。

例如,透過探究個體的認知焦點、與認知焦點相關的註意和記憶範圍及資訊加工深度,診斷使用者實際認知空間的受限與不足之處,為後續的影響機制研究作鋪墊。

2.解釋研究: 發現認知頻寬的受限機制為解釋認知頻寬何以受限的問題,未來研究一方面可采取 歸納路徑 ,基於描述研究的結果,進一步從個案及深度訪談中提煉出影響使用者認知焦點定位及認知廣度、深度展開的相關因素,發現其受限機制;另一方面還可以采取 演繹路徑 ,對使用者攜帶的可能影響認知頻寬的易感因素作出假設,再驗證這種易感因素是否起到影響使用者認知焦點定位、限制認知廣度和深度的作用。發現認知頻寬的受限機制,有助於進一步解釋 「媒介接觸為何出現差異媒介效果」 這一問題。

舉例而言,媒介暴力究竟是否增加暴力認知這一議題一直未得到統一結果,若從認知頻寬的視角來看,這可能是因為使用者對暴力內容存在易感與非易感兩種狀態,並帶來兩種認知頻寬表現—— 易感者形成圍繞強暴力內容展開的狹長型頻寬,而非易感者形成圍繞非暴力內容展開的淺闊型頻寬 ,由此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媒介效應。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議題可以就此思路展開, 透過梳理 使用者易感因素與認知頻寬 的關系,能對差異媒介效果提出新的闡釋思路。

3.策略研究: 基於認知頻寬的傳播效果提升研究既有策略研究建立在使用者擁有均等、理想的認知能力這一基礎假設上,該前提在大眾傳播時代當然成立。而在逐漸步入的個人化傳播時代,傳播者需要面對的現實是 能動使用者對同一媒介內容的易感性並不相同 ,由此每個使用者展開的認知頻寬也不相同。 傳播者需要從有限理性的角度考慮使用者認知表現,並基於 使用者異質性 來設計提升策略。

例如,基於使用者攜帶的易感因素設計傳播資訊,使傳播資訊能夠匹配其認知頻寬,實作傳播目標。

四、研究指標:

1.認知頻寬的評價指標此處主要從具體操作層面說明認知頻寬研究的可行方式(如表1所示)。認知焦點研究可透過 自我報告或眼動 的方式來辨識對使用者影響最深的資訊部份;認知廣度主要評估 註意範圍和記憶範圍 ,可采用 心理學實驗範式結合眼動生理測量工具 進行。

例如,註意範圍可以透過追蹤眼動軌跡描述;記憶範圍可以透過 「學習—再認」 的心理學行為實驗範式測量;認知深度主要評估資訊加工程度 (啟發式加工/分析式加工) 和資訊理解程度,可以采用 問卷調查或結合腦電與「過程分離程式 (PDP) 」的心理學實驗範式 進行。在具體研究中,可根據研究目的和主題選取需要側重評估的認知頻寬維度,也可以將三個維度結合起來評價認知頻寬的綜合表現。

2.易感因素的可研究變量後續探究仍可從特質類因素和感知類因素兩方面入手探究認知頻寬的影響機制(如表2所示)。在特質類因素方面,除了探究使用者的 生理性特質和社會性特質 之外,還可從與媒介接觸相關的媒介特質及與資訊加工相關的認知特質方面展開探究。

例如,探究媒介人格 (即個體在媒介使用中表現出的穩定人格傾向) 〔31〕的作用;探究認知風格 (即個體在認知過程中表現出的習慣化模式) 的作用;探究認知閉合需要 (個體應對模糊資訊的忍受程度) 的作用。在感知類易感性層面,從既有傳播研究來看使用者感知會隨傳播層次的變化而變動,對情緒、價值、規範等因素的考察亦可結合傳播層次 (個人、人際、群體) 來逐層考察,分析其在不同傳播層次中對認知頻寬的影響機制。

五、理論在論文中的具體套用:

1.題目: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研究提出了一個資訊加工模型,可直接套用於研究傳媒資訊的處理方式。 它將該模型套用於電視觀看案例以展示其適用性,並提供了模型各部份的度量。論文呈現了支持電視觀看情境下該模型的證據,並演示了如何利用該模型進一步研究和理解已知的理論傳統。該模型不意味著與任何理論對立,而是透過提供可能潛在影響已知效應的假設機制,與它們協同運作。該模型對研究人員和最終的資訊制作者都有用處, 它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資訊內容和結構如何與觀眾的資訊加工系統交互作用,從而確定記住溝通資訊的哪些部份以及多少。

2.題目:

Using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otivated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to Design Effective Cancer Communication Messages

這篇論文將有限容量的激勵傳媒資訊模型(LC4MP)套用於創造有效的癌癥資訊。 首先介紹了該模型的一般描述,然後針對創造有效的癌癥傳播資訊的任務提出了具體問題:(a)資訊的目標是什麽?(b)目標市場是誰?(c)哪種媒介將傳播資訊?以及(d)對目標市場中的大多數人來說,資訊中的主要資訊具有什麽樣的激勵和個人相關性?

論文得出結論,癌癥是一個激勵相關的話題,會引發厭惡啟用。針對不同型別的與癌癥相關的資訊的目標市場(例如吸煙者或某個年齡段的人)將以可預測的不同方式處理傳播資訊,從而使得某些設計決策對於某些目標市場更為合適。 資訊的結構和內容元素與有限容量的資訊加工系統交互作用,影響資源分配,進而決定資訊在決策點上的編碼、儲存和檢索的效果。 人們在激勵啟用方面的個體差異影響著他們參與增加患癌癥機率的風險行為的傾向,以及他們對健康相關資訊的處理。未來應該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 為特定的目標受眾使用特定媒介最佳化癌癥資訊。

3.題目:

Selective attention in the news feed: An eye-tracking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and selection of political news posts on Facebook

這篇論文研究了社群網路網站如 Facebook 在新聞來源方面的日益重要性。 研究發現,使用者在瀏覽新聞動態時,態度一致性、資訊來源的可信度以及其他使用者的評論會影響他們對新聞內容的關註和選擇。實驗結果顯示,態度一致性對新聞動態中內容的關註並沒有影響,但 使用者更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態度一致的新聞內容 。此外, 高可信度的資訊源更容易吸引使用者的註意力並被選擇,而評論對選擇沒有影響,但會影響使用者在新聞動態中對內容的關註。

參考文獻:

[1]喻國明,劉彧晗.認知頻寬:個人化傳播時代使用者洞察的新範疇[J].社會科學輯刊,2023(03):213-219.

[2] Annie Lang,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50, Issue 1, March 2000, Pages 46–70, https://doi.org/10.1111/j.1460-2466.2000.tb02833.x

[3] Lang, A. (2006), Using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otivated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to Design Effective Cancer Communication Messag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6: S57-S80. https://doi.org/10.1111/j.1460-2466.2006.00283.x

[4] Sülflow, M., Schäfer, S., & Winter, S. (2019). Selective attention in the news feed: An eye-tracking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and selection of political news posts on Facebook. New Media & Society, 21(1), 168-190.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187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