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走向卓越|巴納姆效應反映了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傾向

2024-02-06科學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巴南效應、弗拉效應(Forer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透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該效應表現為人們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並認為它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和普遍,適用於很多人。

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幹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此外,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即大部份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巴納姆效應反映了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傾向,即對一般性、非精確描述的高度自我認同趨勢。這種心理現象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偽科學領域如占星學、占蔔或心理測驗以及抽簽擲筊等中也得到了廣泛套用。

因此,巴納姆效應提醒我們在接受各種人格描述或心理測驗時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被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所迷惑,而要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要克服巴納姆效應,我們需要培養一種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當我們面對各種人格描述或心理測驗時,應該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多方收集資訊並進行比較和鑒別。

同時,我們也需要學會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維,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評價或描述,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目標進行理性分析和判斷。

要克服巴納姆效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會面對自己 要克服巴納姆效應,首先需要正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包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避免被一般性的描述所迷惑。

培養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要避免被籠統的描述所迷惑,需要學會收集資訊並進行判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多方面的渠道獲取資訊,並對資訊進行分析和比較,從而得出更準確的結論。同時,也需要培養敏銳的判斷力,避免被不準確的資訊所誤導。

以人為鏡 透過與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在比較時,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為參照物,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的位置和能力。

避免第一印象和情緒判斷 第一印象和情緒判斷往往是不準確的,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做出決策或判斷時,需要盡量避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而是根據客觀事實進行理性分析。

保持獨立思考 不要盲目跟從他人的意見或描述,而是要保持獨立思考。在接受各種資訊時,需要進行篩選和鑒別,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目標做出決策。

克服巴納姆效應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覺和理性,學會收集資訊和判斷,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保持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被一般性的描述所迷惑,做出更準確的決策和判斷。

當然,讓我們以愛因史坦的故事為例,來看看如何克服巴納姆效應。

愛因史坦小時候並不喜歡學習,他更喜歡玩耍。他的母親對此感到憂心忡忡,多次告誡他要專心學習,但愛因史坦似乎並未聽進去。然而,當他的父親給他講了一個關於清掃煙囪的故事後,愛因史坦開始轉變態度。

在故事中,愛因史坦的父親描述了自己和鄰居傑克大叔清掃煙囪的經歷。傑克大叔在出來後,看到自己身上滿是煙灰,就以為愛因史坦的父親也一樣臟。但實際上,愛因史坦的父親在煙囪的另一端,身上並沒有煙灰。因此,傑克大叔的判斷是錯誤的。

聽完這個故事後,愛因史坦的父親嚴肅地告訴他:「在真實的生活裏,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鏡子裏的自己就會失真。」這句話讓愛因史坦如夢方醒,他意識到不能盲目地認同別人的看法,也不能被一些一般性的描述所迷惑。

從此以後,愛因史坦開始戒掉了貪玩的毛病,認真投入學習。他不再輕易相信別人對他的評價或描述,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目標進行獨立思考和決策。這種態度不僅幫助他在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體現了他克服巴納姆效應的努力。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要克服巴納姆效應,我們需要保持獨立思考,不盲目相信別人的評價或描述。同時,我們也需要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目標做出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實作自己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