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1901年諾貝爾獎創立,121年後獎金還沒發完,諾貝爾到底有多少錢

2024-08-13科學

2022 年 10 月 4 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中,今年的物理學獎被授予了在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領域有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這是「量子纏結」研究頭一回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屬於量子學範疇的又一項重大突破。

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在全球都被公認為是學術研究者能拿到的最高榮譽,對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經濟學還有文學這六個方面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再者,諾貝爾獎從 1901 年開始頒發,到現在都 120 年啦,每一年的獲獎者不光被稱贊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人」,還能拿到一筆不少的獎金,今年每項獎的獎金有 1000 萬瑞典克朗(650 萬人民幣)呢。

這些獎金全都源自該獎項的創立者艾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留下來的遺產。

諾貝爾留下的遺產發獎金發了 120 年還沒發完麽?他究竟給後人留了多少財富?為啥要設立這個獎呢?

這得從諾貝爾設立這個獎項的歷程講起。

【一、諾貝爾獎的誕生】

在世界歷史裏,有這麽一位科學家,他活著的時候,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到科學研究上了,去世之後,又把自己全部的遺產都留給了那些為科學事業努力拼搏的人。

他叫艾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他的名字在人類科學領域那可是最高的榮譽。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是個發明家,在俄國開了一家工廠。他弄出了一套家用取暖的鍋爐系統,還設計了制造木輪的機器,也改造過工廠的裝置。

就因為這樣,從小在父親身旁受到熏陶的諾貝爾,對科技發明也有著特別濃的興趣。

他天賦極高,16 歲就成了相當有本事的化學家,接下來的幾年裏在俄、法、美三國到處奔走深造。

回到自己的國家瑞典以後,諾貝爾著手搞起了液體炸藥——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沒多久就被研發出來,還投入到工廠進行生產,然而它不穩定,導致工廠發生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和 4 名員工在這次意外裏不幸丟了性命。

當地政府因為安全方面的考量,把這項研發給禁止了。

然而,號稱「科學瘋子」的諾貝爾可沒就此收手,他在斯德哥爾摩市外的馬拉湖上弄了一條船,把實驗室挪到船上接著搞研發。

嘿,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吶,過了幾個月,諾貝爾把硝化甘油炸藥用的雷管給研制出來啦,而且還拿到了硝化甘油炸藥的專利,開起了炸藥公司。

接下來的幾年,諾貝爾接連在英、美、德等國拿到了專利,在那些地方陸陸續續建了工廠,開辦了公司。

硝化甘油炸藥在他的努力研發下持續改進,一種無煙的火藥彈道炸藥也被搞了出來,在軍事領域用於手雷、炮彈、子彈之類的武器。

諾貝爾毫無疑問是「現代炸藥之父」。

另外,諾貝爾在生物、生理還有光學跟文學這些方面也獲得過很高的成績,他搞出來的玻璃制壓榨噴嘴給紡織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推動作用。

僅在英國,他擁有的發明專利就有 355 項之多,歐美等國公開的公司將近 100 家。

諾貝爾所擁有的專利,使得他在全球的炸藥制造企業中都持有股份,另外他還涉足了石油產業,已然是個富得流油的大富豪。

然而,一輩子都埋頭搞發明研究的諾貝爾,沒成家也沒孩子,到了晚年,不光是孤身一人,還得了心絞痛和心臟病。

或許是他清楚自己活不長了,擔心突然走了啥也沒給這世界留下,於是從 1889 年至 1895 年,先後立下了三份遺囑。

一開始,諾貝爾在第一份遺囑中把遺產分給了親人,接著在第二份遺囑裏拿出一部份遺產為科學做貢獻,最後在第三份遺囑時,他才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大部份遺產留給了全世界。

他在臨死前把這些年掙的 920 萬美元存進了斯德哥爾摩市的一家銀行,弄成了獎勵基金,每年拿 20 萬美元的利息當作獎金,去獎勵那些有突出貢獻的人。

這份遺囑是在諾貝爾逝世後的第二年才被公開的,而且遺囑裏明確表示要把獎金分成五份,分別給當年在物理、化學、生理這三個領域有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還有寫出優秀文學作品的人,以及為促進國家之間友好、促進和平作出貢獻的人。

這就是後來大家都知道的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

並且遺囑裏著重表明了候選人不論國籍,不論民族。

遺囑一公布,馬上就在社會上掀起了大波瀾,批評和謾罵居然成了主流聲音。

諾貝爾本來想著自己死後還能給人類接著做些貢獻呢,哪成想竟然被安上了「不愛國」這麽個帽子。

一些媒體鼓動諾貝爾的親屬去上訴,把遺產給搶回來,原因是一個瑞典人不先顧著瑞典的利益,還讓瑞典攬下這麽棘手的活兒把錢給外國人,啥好處都沒有。

遺囑裏居然把和平獎獎金的分發工作交給了挪威的一家機構,那時挪威跟瑞典的關系特別緊張,這明顯嚴重損害了瑞典的利益,這就是典型的不愛國舉動。

同時瑞典人覺得獎金分給極少數人對社會進步沒啥作用。

一些厲害的律師著手尋找遺囑裏的法律破綻,試圖讓遺囑失去效力,而他們首先瞄準的點是諾貝爾沒有國籍。

諾貝爾出生在瑞典,是在俄國長大的,後來他的足跡遍布了歐洲,可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國籍,所以很難明確讓哪個國家來執行他的遺囑。

其次,遺囑裏壓根沒講讓誰來組建這個基金會,因此遺囑執行人沒資格繼承財產,這個基金會當然也就不存在了。

更讓人覺得諷刺的是,本來應該依照諾貝爾的托付來評定物理學和化學獎的瑞典科學院,那位校長居然站到了諾貝爾的反方,特別贊成把遺產捐給瑞典。

好在經過長達兩年的「遺產爭奪戰」,瑞典國王最後宣布這份遺囑生效,諾貝爾基金會這才得以建立。

1901 年 12 月 10 日,也就是諾貝爾去世五周年的時候,諾貝爾獎在這一天首次向世界頒發。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銀行於 1968 年增設出來的。

【二、基金會怎麽搞錢】

1901 年開始第一次頒發諾貝爾獎,之後每年都頒,只是個別年份沒頒,到現在差不多有 120 年的時間啦。

獎品是依據獎項來發放的,不是按人數。不管每個獎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都固定有一塊刻著諾貝爾頭像的獎牌、一本證書,還有一份獎金。

在頒獎的第一年,規定每項獎的獎金是 15 萬瑞典克朗,這在當時相當於一個瑞典科學家 20 年的薪資呢。

隨著時間不停往前走,獎金的數量一年比一年高,如今每項已經有 1000 萬瑞典克朗了。

可諾貝爾留下的遺產不就 920 萬美元嘛?每年五到六個獎項的獎金咋可能發了 120 年呢?

要是以當下的匯率跟 19 世紀末的美元作換算,這 920 萬美元差不多相當於如今的 10 多億人民幣。

其實啊,獎金歷年增多是跟著通貨膨脹率走的。拿現在獎金 1000 萬瑞典克朗來說,每年有 5 - 6 千萬瑞典克朗,差不多能折合成 500 萬美元,120 年下來就是 6 億美元。

如此說來,諾貝爾的遺產壓根就不夠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跟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段時間,貨幣一直貶值,通貨膨脹之類的一堆問題接連出現,而且給瑞典國家交的國防稅特別高,稅錢都比獎金還多了。

1953 年那會兒,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就只剩下原基金的三分之一了,大概是 330 萬美元,眼看就要破產。

不過基金會居然神奇地存續下來了,不但熬過了 1990 年北歐金融危機,還扛過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一直到現在。

可別忘了,銀行和基金會那可是最能「讓錢生錢」的所在,他們絕對不會幹坐著吃老本,眼巴巴等著自己掏腰包來付獎金。

首先,諾貝爾存在銀行的巨額財產每年在銀行能產生很多利息,這些利息除了用於發放獎金,還會拿出其中 10%存進基金。

不過這獎金頒發是沒法持續 120 年的。

關鍵還是在於諾貝爾基金會自身的運作方式與投資策略。

就在基金會快要破產的那一年,瑞典政府總算出面幫忙了,準許基金會用僅有的那點存款去投資房產、別的基金,連炒股和私募股權都行。

與此同時,美國把這個基金會在美國投資任何計畫的全部稅務都給免除了。

如此一來,給基金會拓展了盈利的途徑,還讓投資成本和風險降低了,把未來的發展全都寄托在全球的房地產和股市當中。

好在二戰結束以後,全球都在忙著搞經濟復蘇,股市跟房地產行業越來越紅火,這也使得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得到了很多的報酬。

特別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進入「牛市」那陣子,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收益猛漲,就這幾年在美國股市投進去的資產總值多達 12 億瑞典克朗以上,都超過諾貝爾遺產原本的價值了。

這也表明基金會透過炒股獲得的利潤那是相當多。

諾貝爾基金會運氣不錯,巧妙地避開了 1990 年那次北歐金融危機。

在這之前,瑞典政府把不動產稅給提高了,為了能避稅,諾貝爾基金會就把自己名下的不動產統統轉移了,從一家叫「招募人」的上市公司換來了股票份額。

就在這個時候,瑞典的房地產價格翻了一倍地漲,還讓股票的價值漲了兩倍。基金會一看情況不錯,趕緊見好就收,把「招募人」的股票份額全都給轉讓出去了。

這麽一來,不但恰好避開了那一年的金融危機沒受啥影響,而且在好多家金融公司破產的時候,自己狠狠地賺了一大筆。

早就在美國股市得了好處的基金會又把目光投向了美國,將基金會七成的資產一股腦兒都投進了美股。

也許真是老天照顧,自 1990 年起,美國居然迎來了長達十年的超級「牛市」,這成了美國經濟史上最為光彩耀眼的一頁。

果不其然,高風險意味著高報酬,七成的資產在這 113 個月裏「錢生錢,利滾利」,實作了成倍的增長,等到 1999 年,諾貝爾基金會的總資產已然達到了 39.38 億瑞典克朗。

就算現在不再搞投資,發幾十年的獎金都沒問題。

不過呀,人往往都貪心,一旦有了高報酬,誰都很難罷手,就像俗話說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到了新世紀,諾貝爾基金會就碰上危機啦。

美國出現了互聯網泡沫,這一情況產生連鎖反應,致使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市值嚴重縮減,虧了差不多 10 億瑞典克朗。

基金會太依賴美國股市了,資產老是被美國股市左右,一會兒漲一會兒跌的,沒個消停。

好在他們上次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積累了經驗,能及時對市場做出準確判斷,增加對沖基金的投入,不停調整資產的配置比例,就這樣再次撐過了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這時候的基金會心裏也明白,不能把所有的「寶」都押在股市上,得去找一條穩穩當當賺錢的法子。

他們著手投資了一部份搞煤炭勘探或者煤炭發電的能源公司,還有一些處於國際公約授權範圍內的軍火工業。

就當時的投資環境來說,把人權、勞工等問題都考慮進去,不圖一夜暴富,只求穩當,持續調整投資策略,主動尋覓各種新型產品。

就這樣不停地嘗試和摸索,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不管怎麽起伏,都沒再遭遇破產的困境,始終把諾貝爾想要傳達的精神延續了下來。

堅持了 120 年去鼓勵人類科學事業不斷進步,諾貝爾無疑是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

【三、不一樣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已經存在 120 年啦,六大獎項總共頒發了 600 多回,得獎的人差不多有近千個,像居禮夫人、愛因史坦這種聞名世界的名人也在其中。

在其中,得獎人數最多的是美國,有 300 多人呢,排在第二的英國也有上百人,咱們的老鄰居日本有二十多人。可到現在為止,擁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就只有兩人。

一個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另一個是拿到諾貝爾醫學獎/生理學獎的屠呦呦。

我們還搞出了屬於自家的「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

這個獎項於 2016 年正式設立,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發起,北京的一家科技開發中心一起舉辦,主要是為了獎勵在中國兩岸三地工作過並且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雖說給中國做了貢獻,可國籍方面不受限制。

未來科學大獎涵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電腦科學這三大獎項,其中前兩項跟諾貝爾的醫學獎和物理學獎相對應,而第三個獎項填補了諾貝爾沒有設立數學獎的空缺。

評選機制是仿照諾貝爾獎來的,先由評選機構提名和邀請,然後由同行專業人員進行評定。

這是在中國大陸第一個由民間頒發的科學大獎。

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在 8 月就揭曉啦,頒獎典禮定在今年 11 月,獲獎者有三位。

生命科學獎的獲得者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博士李文輝,他所發現的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蛋白,能讓治療乙型和D型肝炎的藥物開發工作更有效。

物質科學獎給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楊學明教授,他弄出了更精確的新一代交叉分子束科學儀器,把化學反應裏的量子共振現象和幾何相位效應給揭示出來了。

香港大學 Edmund and Peggy Tse 講席教授莫毅明,依靠他所創立的極小有理切線簇理論,還有對誌村簇上 Ax-Schanuel 猜想的證明,把數學與電腦科學獎收入囊中。

除了他們仨,歷年獲獎的人加起來已經有 24 個了。

說實話,他們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對世界的貢獻,真不比那些諾貝爾獲獎者差,他們的名字不該被忽略掉。

中國的未來科學大獎正是透過咱們自己的辦法對他們予以表彰,給他們在世界上正名。

一門心思搞「雜交水稻」研究,想讓中國和世界人民都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居然沒拿到諾貝爾獎,那咱們就自己給他獎勵。

袁隆平爺爺於 2018 年拿到了生命科學獎。

跟諾貝爾獎類似,咱們會給獲獎者發一份獎金,有 675 萬人民幣,差不多是 100 萬美元。

這個獎項的資金不是像諾貝爾那樣來的,而是由香港政府透過基金會捐贈的,所以不用擔心資金會用完。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 100 萬美元不多,就連諾貝爾的 1000 萬瑞典克朗也是如此,這跟科學家們作出的貢獻不相稱。

實際上,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歐美國家,這個獎金的數額差不多等於一位科學家將近十年的薪資總和。

多數科學家都過著普通人的日子,畢竟像諾貝爾這種有著幾百項發明專利,還能靠專利和開工廠賺錢的具有商人特質的科學家非常少。

獎金不是要讓他們成為富翁,而是為了改善其生活,借表彰來激勵他們以及更多出色的人,共同促進人類科學事業向前發展。

除了中國擁有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美國人還瞎搞出了一個「另類諾貝爾獎」。

這個「另類諾貝爾獎」是 1991 年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創立的,旨在表彰那 10 大看起來好笑,卻又值得琢磨的科學成就。

因為定位就是幽默、諷刺型別,所以這個獎項被叫做「搞笑諾貝爾獎」,可它的宗旨卻是引人深思。

比如說今年入圍獲獎名單裏有個醫學獎,說的是「吃冰淇淋能夠幫助癌癥患者預防口腔黏膜炎」。

這猛一瞧真是挺荒唐的,冰淇淋咋能預防疾病呀?

實際上好多癌癥患者在經過化療以及相關治療後,胃腸道會遭到破壞,從而得了口腔黏膜炎,這時候最好的法子就是讓他們吸冰塊,用這種冷凍療法。

不過啃冰塊可難受啦,只有吃冰淇淋,患者配合度才會比較高。

另外一個物理學獎給了「小鴨子為啥要排成直線」這個研究,其實是小鴨子跟在媽媽身後保持恰當距離,這樣在遊泳的時候就能減少阻力,節省力氣。

這些好像沒道理的事兒背後,其實真有值得咱們學習的點。

同樣,「另類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能得到一份「獎金」,那就是一張印著 10 萬億元這個天文數位的辛巴威假幣。

簡直是將搞笑與諷刺發揮到了極點。

不管是正宗的諾貝爾獎,還是其他各類「諾貝爾獎」,激勵眾多學術研究者勇於創新、促進人類文明一起發展的這一宗旨始終都不會變。

唯有大家一起努力、一起進步,全人類的未來才有希望一片光明!

編輯:湯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