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植物名實圖考】中載:「薯莨蔓生開花,葉形尖長如夾竹桃,節節有小刺,根如山藥形如芋子,大小不一。外皮紫黑,內肉紅黃色,節節向下。野生,土人采,取其根。煮汁染網,會入水中不濡,留根在山,生生不息。」
圖片01):薯莨的地下塊莖(斷面)
這段話,對「山豬薯」薯莨在山野中的株型辨識特征,地下塊莖形態及其經濟用途,作了一個「簡明扼要」的概括。也許你對「薯莨」這種植物,有了一個「大概」「棱角式」的認識。
其實,古典籍中載「薯莨」的這些文字,很多地方就是一種「專業術語」介紹,很多人讀起來會有種「雲裏霧裏」的感覺。
說得簡單直白點的話語,薯莨就是我們孩提時代,在山野上玩的「野 豬 藤」根莖。因為其地下塊莖,「鮮割」時,會有雞血般的汁液滲出易遭「野 豬」拱食而得其名。
圖片02):薯莨的地下塊莖
有的地方也稱它為「雞血藤」,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薯莨」是百合目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攀援藤本植物,而「雞血藤」是薔蜜目豆科密豆花屬多年生攀援藤本灌木,2者既不同「目」也不同「科」還不同「屬」八竿子打不著的不同植物。
在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中,薯莨以其獨特的田間生物學辨識特征和廣泛的藥用價值,以及在傳統的染色工藝中有非凡表現,贏得了人們的廣泛關註與青睞。與「雞血藤」的經濟使用價值差異較大。
圖片03):塊莖的初加工
本期圖文,清江鶴就與各位親們各位老師重點關註和聊聊關於藤蔓植物「薯莨」的相關話題,希望你喜歡並積極參與互動,轉發分享本期圖文。
「薯莨」是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目百合亞目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攀援植物:
薯莨又稱為「山豬薯」「紅孩兒」「紅藥子」,屬於百合目薯蕷科薯蕷屬,是一種纏繞粗壯的藤本植物,其生命力頑強,藤蔓可長達20公尺左右。
圖片04):塊莖的初加工
它的地下塊莖形態各異,有圓錐形、長圓形或卵圓形,長在壤土表土層。塊莖外皮呈棕黑色,表面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為紅色,幹後轉為鐵銹色(或者紫黑色),這種獨特的外觀讓人印象深刻。
薯莨的莖右旋且有分枝,基部常生有刺,葉片為革質或近革質,莖下部的葉片互生,中上部的葉單生。長橢圓狀卵形,有時有缺刻有時無缺刻。葉正面翠綠色葉反面有「葉粉」披露呈粉綠色,無細毛,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薯莨獨特的生物學形態。
圖片05):薯莨的種子(有膜翅)
薯莨的花序為穗狀花序,雌雄異株。雄花序為圓錐花序,雌花序為腋生花序。
花期在每年的4到6月,而果期則從7月持續至翌年1月,果實為三棱狀扁圓形,種子著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
薯莨廣泛分布於廣西、四川、雲南、湖北、廣東、福建、江西等地,多生於山谷向陽坡處、疏林下或灌木叢中,性喜溫暖濕潤的環境,適宜栽於灌水和排水良好、肥沃、有適度水濕的地方。
由於地域分布不同,受氣候條件影響,薯莨在不同的山野上有不同的「變異」株,這給田間辨識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過,對於很多「土生土長」的人來說,也不是件難事。
圖片06):野轉家種植的薯莨
薯莨的地下塊莖有「養血」「活血」「止血」的功效:
【中國植物誌】第16卷第1部中載薯莨:可以入藥,能活血補血,收斂固澀,治跌打損傷,血瘀氣滯,月經不調,婦女血崩,咳嗽咳血,半身麻木及風濕等癥,所以很多農村人自制的「跌打損傷」藥酒中就少不了薯莨。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載薯莨:「塊莖可提制烤膠及作釀酒原料,另還含一種酚類化合物,是較好的止血藥」。【中國高等植物】中也載薯莨地下塊莖有「止血」「活血」「養血」功能。
圖片07):新鮮的薯莨塊莖
在傳統的中醫藥領域,薯莨也有「藥中瑰寶」的美譽,其藥用價值極高。
薯莨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等多種功效。對於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癥狀,薯莨能夠迅速止血,減少出血量和持續時間,是非常不錯的「止血藥」。
同時,它還能活血調經,緩解因血液迴圈不暢導致的問題,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女性健康問題。這在【中華本草】及【唐本草】中也有記載。
圖片08):塊莖剖開後的斷面
此外,薯莨在治療跌打腫痛、關節痛等外部損傷方面也有顯著效果,能夠理氣止痛,促進傷口愈合。
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得薯莨在治療熱毒血痢、水瀉等熱性疾病時表現突出。現代研究表明,薯莨還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種生物活性,對於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
薯莨別稱「赭魁」和「染布薯」,是非常不錯的染料植物,可染出「香雲紗」:
圖片09):薯莨地下塊莖
「薯莨」在【唐本草】中被稱為「赭魁」,說它「大者如鬥,小者如升,葉似如蘅,蔓生草上」。【夢溪筆談】中說「赭魁」,南中極多,膚黑肌赤,似何首烏。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檳榔,三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
因此,除了藥用價值外,薯莨還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染料,在古代的紡織行業乃至今天部份染織行業仍然有著廣泛的套用。
比如香雲紗,這一傳統而珍貴的織物,就是用薯莨地下塊莖(富含有單寧這種物質)加工為主要染料染制而成。香雲紗的染整過程復雜而精細,被譽為「三洗九煮十八曬」。
圖片10):薯莨地下塊莖形狀
在染整過程中,先要將山薯莨的汁水作為天然染料,對坯綢反復多次浸染,使布料染上棕黃色。隨後,利用富含鐵質的黑色塘泥對布料進行單面塗抹,並放到烈日下曝曬。
泥質中的鐵離子與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應,生成黑色的鞣酸亞鐵,從而賦予布料獨特的黑色外觀。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後,香雲紗呈現出面黑裏黃、油光閃爍的質感,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具有耐穿、易幹、不滲水的特點,更能抵禦太陽光的放射線。
圖片11):露出地表的根莖
薯莨作為香雲紗的主要染料(別稱「染布暑」的來歷),不僅賦予了布料獨特的色彩和質感,還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佛山高明等地,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曬莨工藝,工人們頂著烈日,用薯莨汁精心染制每一匹香雲紗,傳承著這項古老而珍貴的技藝。
寫在最後面的話語:
綜上所述,薯莨以其獨特的生物學特征、廣泛的藥用價值以及在印染行業之中的非凡表現,贏得了人們的青睞。
圖片12):薯莨的根莖葉種子
無論是作為藥材還是染料,薯莨都展現出了較高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在未來日子裏,我們有理由相信,薯莨將繼續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祉。
圖片13):薯莨莖葉及地下塊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