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量子力學理論引起廣泛關註,人在死後可能進入叫「零點場」的地方

2024-08-24科學

我們都好奇,人死後究竟會發生什麽?最近有一種基於量子力學的理論引起了廣泛關註,認為人在死後可能進入了一個叫 「零點場」的地方。這個概念並非憑空捏造,而是來自科學領域的量子物理學,盡管目前它依然是一個假說,但在理論上有其一定的科學依據。

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是日本的量子物理學家田阪廣誌。他最初在東京大學學習核能物理,後來逐漸轉向醫學領域,最終在量子物理學方面獲得了博士學位。早年他在美國的西北太平洋國家研究室工作,該研究室曾參與過制造原子彈的 「曼哈頓計劃」。回到日本後,他繼續從事量子力學研究。人生的一場大病讓他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並最終在2022年發表了【死不存在】一書,其中提出了「零點場」理論。

田阪廣誌認為,死亡並非終點。我們的意識在身體死亡後依然以某種形式存在於 「零點場」中。那麽什麽是「零點場」呢?簡單來說,它是宇宙中的一種無處不在的能量場,可以看作是資訊的儲備庫。與傳統物理學認為真空是「無」不同,量子物理學指出,真空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因此,要理解「零點場」,我們需要理解「量子真空」和「零點能量」這兩個概念。

量子真空並不是空無一物的空間,而是一個充滿能量場的活躍區域,其中包括電磁場、強核力場和弱核力場等。至於零點能量,即便在絕對零度( -273.15℃)下,所有物質和放射線的能量也不會降至零,而是保持在一個微小但仍然非零的基態能量水平。這種現象由量子漲落引起,即能量在不同狀態之間進行微小的轉換。

零點能量的存在早已被實驗證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卡西米爾效應。 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瑞克·卡西米爾預測,當兩個不帶電的導體板被放置在非常接近的距離時,零點能量的分布會引起它們之間產生微小的吸重力。1997年,馬里蘭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直接測量了這種微弱的力,驗證了這一理論。而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的計算更是震撼,1立方厘米的空間所蘊含的真空能量可能比我們觀察到的整個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還要多。

盡管零點場的概念聽起來抽象,但它卻是基於量子力學的現實理論。我們或授權以這樣理解:即便在完全的真空中,依然存在一種不可消失的能量,這種能量不依賴於物質而存在於空間本身,形成了零點場。這個零點場遍布宇宙,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起,所有的資訊都以波的形式儲存在其中。田阪廣誌認為,人的意識在肉體死亡後並不會真正消失,而是以全像投影的形式繼續存在於這個場中。

關於全像投影這個概念,其實早在 20世紀90年代,厄文·拉茲洛就提出了「亞量子全像場」的假說,試圖用它來解釋一些與生命和意識相關的神秘現象。田阪廣誌的理論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並進一步擴充套件了該思想。

但是,有關人死後進入 「零點場」的具體證據又是什麽呢?這時我們必須提到「瀕死體驗」。大量研究和紀錄片中記錄了許多人在瀕臨死亡時的經歷,他們往往會看到一片光亮,感受到漂浮感,甚至有的人稱見到了已故的親人。這種體驗是否可以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田阪廣誌相信,這些現象可能正是人們的意識開始融入零點場的表現。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科學界關於意識在死亡後是否繼續存在也有不同的看法。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表明,當人類心臟停止跳動後,大腦仍會繼續工作短時間,甚至在被宣布死亡後的一段時間內,意識可能依然存在。這種現象也讓我們重新審視死亡的定義,或許意識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隨著肉體死亡而立刻消失。

田阪廣誌進一步指出,這個零點場中不僅儲存了過去的資訊,也記錄了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我們時常聽說 「心想事成」或「美夢成真」,這或許就是透過某種方式與零點場中的資訊產生了連線。有人認為這與佛教中的「涅槃」狀態有些相似,即人在進入零點場後,不再有情緒波動,而是一種極為平靜和幸福的狀態。

所以說,如果田阪廣誌的 「零點場」理論成立,那麽我們對世界終極實在的理解或許要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可能並不是由有形的「原子」構成,而更像是老子所說的無形的「道」與「無」。盡管這一理論尚處於假說階段,但它提供了一個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角度,讓我們去理解生命的終點和死亡之後的可能性。雖然這些觀點有待更多科學證據的支持,但它們確實讓我們對生命的奧秘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