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理課本中的世界四大著名漁場:有天災有人禍,當然也有穩定如初

2024-01-13科學

秘魯漁場沿岸的城市

前言

聯合國糧農組織為了統計的需要,將世界的海洋和內陸水域,劃分為27個大漁區:內陸水域按各洲劃分8個區、海洋按經度和緯度劃分19個區。

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單個漁場的產量排名又出現了世界四大漁場,我們的地理課本也曾經介紹過: 日本的北海道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

海洋漁業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論是氣候和海洋變化,還是人為的捕撈與保護措施,長期來看都會影響漁場,這世界四大漁場,現在怎麽樣了呢?

北海道的小型漁港

一、日本北海道漁場

——最慘漁場,既有天災也有人禍

北海道漁場位於亞洲東部的日本北海道地區、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的交匯於北海道附近的海域一帶。

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處,由於海水密度的差異,使海水發生垂直攪動, 把海底沈積的有機質帶到海面,為魚類提供了豐富餌料,吸引各種魚群紛湧而至、密集龐大,從而形成世界級的大漁場。

北海道的大型漁港

1、2021年的首次赤潮

(1)損失慘重

從2021年9月下旬開始,北海道東部海域出現海膽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海灘上堆積著大片被海浪沖到岸上、已經變色的海帶、海膽等。

本應長滿黑刺的海膽,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空殼,裏面誘人的海膽黃早已不見蹤影,輕輕一捏就會碎掉,即使站在遠處、戴上口罩也能聞到一股十分刺鼻的腥臭味。

當時整個北海道的東部海域都出現了海膽大量死亡的現象,死亡比例接近九成,規模之大在當地史無前例。

正常海膽

這些已經死掉的海膽,除了有2021年新投放的初生海膽之外,許多已經長了5-6年,原本2022年就可以收獲,經濟損失巨大。重要的是未來5年的情況,由於海膽成長周期較長,如果赤潮持續惡化,預計今後5年幾乎沒有海膽可以捕撈。

除了海膽之外,鮭魚、櫻鱒等生物的死亡數量也在不斷上升,比如至少有2萬條以上的鮭魚死亡。

北海道當地政府認為,引發海膽和其他魚類大量死亡的原因是這一海域發生了赤潮。

北海道爆發的嚴重赤潮

(2)首次發生

赤潮,又稱紅潮,海洋學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一般來說,北海道海域的水溫相對較低,引發赤潮的浮遊生物很難繁殖,所以在北海道海域發生如此嚴重的赤潮現象還是首次。

那麽2022年、2023年北海道漁場是否再次有赤潮發生呢?全網也沒有查到相關報道。

北海道赤潮

2、2022年的產量減少

日本農林水產省30日公布的2022年漁業及養殖業生產統計數據顯示,包括養殖在內的捕撈量較上年減少7.5%,約為386萬噸。

捕撈量連續2年減少,創下有可比數據的1956年以來新低。近年來在全球暖化等海洋環境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多種魚類廣泛遭遇漁荒,其中秋刀魚、槍烏賊、章魚類創歷史新低。

除了海洋環境變化,近年濫捕也被指是產量減少的原因,北海道漁場只能在圈養繁殖方面想辦法,比如增加扇貝和鰻魚的養殖數量。

北海道漁場

3、2023年的人為重創

2023年日本政府決定將福島核電廠的汙染水排入大海,引發了全球的強烈反對和抗議,這一行為不僅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也給日本自身的漁業和經濟帶來了沈重的打擊,尤其是北海道漁場。

自從日本核汙水排海後,周邊主要國家立即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導致日本北海道漁業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北海道漁業協會已經多次向日本政府遞交了請願書,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刺激國內漁業消費,盡快與周邊主要國家溝通恢復進口。

北海道也是一個漁港城市

為了解決海產品出口的困境,有些不太光彩的手段也用了出來,比如將鮭魚運到挪威再出口到亞洲國家,試圖欺騙消費者。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些行為很快就被相關國家發現並制止,將這些海產品全部退回。

曾經僅魚類的年捕獲量就可以輕松超過300萬噸、占據日本整個海產品總量近70%的北海道漁場,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面臨天災人禍導致的憂慮和無奈。

北海道的冬季出海

二、秘魯漁場

——產量最高,但卻有定期危機

秘魯是一個位於南美洲的西部的沿海國家,海岸線長約2254公裏,其中有一段寬約370公裏的漁區,就是著名的秘魯漁場。

秘魯沿岸處在東南信風帶內,東南信風從南美大陸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層海水離岸而去,底層海水便上升補充而形成上升補償流。

秘魯漁場:圈養繁殖區域

這個補償流便把海底營養鹽類帶至表層,深層海水上翻,帶來了海底豐富的營養鹽類,導致浮遊生物大量繁殖,也就為各類魚蝦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從而形成世界級大漁場。

值得註意的是: 秘魯漁場是唯一不因暖、寒流交匯而形成的的漁場,其他世界三大漁每場平均是由於暖、寒流交匯導致「海水肥沃、魚餌豐富」形成的世界級漁場。

秘魯漁場:當地的小漁船

1、種類最多

秘魯漁場的海產品種類是世界各大漁場中最多的,如果把各種魚類、貝類、藻類全部計算在內的話,每年可以捕撈800多種海洋產品。

2、鳀魚第一

鳀魚的身體扁平,身長10厘米左右,呈藍綠色,形似沙丁魚,所以也被叫做秘魯沙丁魚,每年夏秋之交群集於秘魯海濱。

鳀魚不能食用,但卻是魚粉的主要原料,平均每5.3噸鳀魚可制1噸魚粉,而魚粉則廣泛套用於各類動物飼料。

秘魯漁場的鳀魚,90%以上都會用來制作魚粉和魚油,鳀魚產量和魚粉出口量都位居世界首位,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過2022年秘魯漁場的捕撈情況不太理想,本產季鳀魚產量共計191萬噸,只完成總配額228萬噸的84%,2023年大機率還會保持這種無法完成總配額的狀態。

秘魯漁場的鳀魚

3、定期危機

秘魯漁場有自己獨特的「天災」:嚴重的聖嬰現象,而且大約每隔3-7年就會出現一次。

這種聖嬰現象一旦發生,通常會延續12個月以上,中間還會間隔出現反聖嬰現象即東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溫異常變冷,也叫反聖嬰現象。

這種定期發生的危機,導致秘魯漁場會出現較長的空檔期,也會影響到世界上魚粉、魚油、魚類罐頭的現貨價格。

秘魯漁場一角

在正常年度,秘魯漁場的魚類年產量已經從90年代的200多萬噸,發展到現在的300-400萬噸左右。

其中產量最大的魚類還是鳀魚,其次是鳳尾魚,其他產量較多的還有鱈魚、秋刀魚、沙丁魚、圓鰭魚等魚類。

如果加上貝類、蝦類、藻類等海產品,最近幾年秘魯漁場的年產量一般會在700-900萬噸,實際上秘魯漁場才是目前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漁場。

秘魯漁場:無數以海洋為生的漁民

三、英國北海漁場

——少有的淺海,漁場產量很穩定

英國北海漁場的面積較大,南北長約965公裏、東西寬約644公裏,總面積約為58萬平方公裏,位於大不列顛尼亞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荷比低地之間的海域。

這裏由於北大西洋暖流與來自北冰洋南下冰冷海水交匯,寒、暖產生湧升流,湧升流區的海水不斷從下層湧到表層, 海水下層的腐解的有機質等營養物質也隨之被帶到表層,「水質肥沃」就會導致豐富的魚餌,從而形成世界級的漁場。

英國北海漁場的大型港口

1、不多見的淺海漁場

英國北海漁場不僅是世界著名漁場,而且還是少有的淺海漁場。

這裏大部份海區的水深不超過100公尺,南部一般淺於40公尺,還有很多冰磧構成的沙洲、淺灘,其中面積達650平方公裏的多格淺灘水深僅15-30公尺,是世界上著名的淺海之一。

英國北海漁場一角

2、繁忙又危險的漁場

從15世紀開始,北海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之一,這裏是北歐各國與英國和歐洲大陸進行大宗貨運的主要航道。

到現在也是這樣,如果再加上漁業捕撈、油氣開采等等,就會更加繁忙。

整個北海海域風暴頻繁,霧濃浪大,水淺灘多, 無論貨運、客運還是漁業航行都會經常遇到危險,所以這裏也是需要謹慎作業的海域。

英國北海漁場一部份區域

3、不斷增加的油氣田

20世紀50年代,隨著海洋油氣勘探技術的進步,經英國、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家一同協商,北海海底被分成幾個不同的油氣勘探和開發區。

1959年北海的第一個天然氣井投產;1969年北海的第一個油井投產。現在的北海海域,包括北海漁場在內,已經探明的石油貯藏量為230億桶,是世界第9大油田。

由於勘探還在繼續,比如2023年挪威在北海再次發現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這是自2019年以來的第七次發現,所以實際儲量還會不斷重新整理。

英國北海海上油氣平台

把海洋捕撈作為主業的英國北海漁場,從90年代捕撈量發出下降訊號開始,就制定了更加科學、嚴格的限制措施,所以進入21世紀後漁場的產量是最為穩定的,這也是英國北海漁場常勝不衰的根本原因——從不「涸澤而漁」。

最近幾年英國北海漁場的魚類年均捕撈量約為200-300萬噸左右, 其中鯡魚(一般用來腌制或者制作鯡魚罐頭)和鮐魚(一般新鮮食用,也有用來腌制的)幾乎各占總捕撈量的50%,其他有少量鱈魚、米魚、比目魚等魚類。

至於蝦類(比如龍蝦)、貝類(比如牡蠣)、藻類的捕撈量則另行計算。

英國北海漁場正在工作的漁船

四、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

——肆意捕撈,貪婪導致名存實亡

紐芬蘭漁場位於加拿大境內的紐芬蘭島附近海域,這裏是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的交匯處,暖流與寒流相交和擾動,引起海底營養鹽類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魚類在此大量繁殖。

紐芬蘭漁場既是成名最早的,也是濫捕最狠的,更是敗落最早的。

現在的紐芬蘭漁場

1、人類最早發現的世界級漁場

16世紀初,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領兩艘帆船出海探航,在經過如今被稱為哈得遜海峽之後,進入一片開闊的大海,卡波特將這裏命名為太平洋——其實是哈得遜灣海域。

當他們在1509年返航時,卻發現了紐芬蘭漁場——這個海洋漁業寶藏。根據卡波特後來的描述:這裏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只要在籃子裏放塊石頭沈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裏就裝滿了魚。

紐芬蘭漁場的發現,挽救了大批歐洲整天忍饑挨餓的普通民眾 ——尤其是英國,英國在1583年索性宣布紐芬蘭島為自己的海外殖民地,這是英國第一個海外殖民地。

現在的紐芬蘭漁場

到了1763年的巴黎條約,則再次確認了英國在紐芬蘭島的權利。

從此大批葡萄牙人、法國人、英國人紛紛來到紐芬蘭淺灘定居和捕魚,並在紐芬蘭島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的漁村,當然全部都由英國人進行管理和收稅。

從16世紀到19世紀,以鱈魚為主,還有鮭魚、鰹魚、帶魚、鯡魚、秋刀魚、鰈魚、鮫魚、黃魚、魷魚和鮪魚等豐富的魚類資源,成為紐芬蘭漁場向歐洲輸出的最重要商品,讓英國賺得盆滿缽滿。

曾經的紐芬蘭漁場

2、人類的工業進步到底是好是壞

19世紀以前,紐芬蘭漁場的民眾會在鱈魚群產卵繁殖的季節進行整體休整,這種無意間的行為,保證了鱈魚群數量能夠不斷地繁衍、保持了這片海域的生態平衡。

但是到了20世紀50-60年代,大型電腦械化拖網漁船被廣泛運用在紐芬蘭漁場——主要不是當地漁民,而是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漁業公司。

這種捕撈使紐芬蘭漁場慢慢進入滅頂之災,所到之處大大小小的魚蝦都在劫難逃,而且不需要把「戰果」運回到岸上處理,現代化的漁輪上都配備了冷凍保存的裝置和空間。

曾經的紐芬蘭漁場

3、產量畸形暴增意味著大災將至

從此無論晴天雨天、還是魚類是否處於繁殖季節,捕撈幾乎從未停止。據統計,這種大規模作業的漁業巨輪,一個小時便可捕撈約200噸左右的魚類、蝦類和貝類,相當於16-17世紀一只傳統漁船在整個漁季裏捕撈量的兩倍以上。

加拿大政府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才意識到情況不妙,開始勘察紐芬蘭漁場的魚群狀況,結果當然震驚:繁殖快速下降、族群快速縮小。

到了1975年,紐芬蘭漁場的產量已經減少了60%以上。

加拿大政府在1977年以保護紐芬蘭漁場資源為由,宣布了200海裏領海權,把來自歐洲和美國的漁船排除到了大部份紐芬蘭漁場之外。

這樣就結束了?遠遠沒有。

現在早已破敗的紐芬蘭漁場的各個漁村

4、管住別人卻管不住自己貪婪的心

不過隨著80年代鱈魚銷售價格的不斷上漲,加拿大政府自己也抵擋不了鱈魚的誘惑。

受到加拿大政府支持的漁業集團采用了更加先進的裝置和技術:破冰船、聲納技術。這讓殘存的鱈魚群根本無處可逃。

  • 90年代初紐芬蘭漁場的鱈魚數量下降到20年前的2%左右。
  • 1993年紐芬蘭常見的六個鱈魚族群已經崩潰。
  • 1994年加拿大政府只能宣布徹底關閉紐芬蘭漁場。
  • 開發和經營近500年的紐芬蘭漁場破產,導致近4萬名漁民失業。受到輿論壓力的加拿大政府,用每年約4億加元的補償計劃,來解決紐芬蘭失業漁民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

    紐芬蘭漁場曾經「取之不盡」的鱈魚群

    5、貪婪到能夠讓鱈魚族群產生變異

    進入21世紀,即使禁漁令已經實施了10多年,紐芬蘭附近廣闊海域還是一片死寂,昔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鱈魚等魚類資源,依舊難覓蹤影。

    為什麽呢?

    因為過度貪婪的捕撈、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這裏的鱈魚族群基因已經開始變異,它們的生長區域、繁殖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這就意味著無論禁漁令實施多久、無論花多少錢修復這裏的海洋環境——大規模的鱈魚族群可能再也不會來到這片海域。

    現在的紐芬蘭漁場一角

    加拿大漁業部無奈地宣布:徹底關閉紐芬蘭及聖羅倫斯灣沿海的所有漁場。

    曾經擁有「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之稱的紐芬蘭漁場,在近30年的禁漁令之後, 仍然只有零星的小型鱈魚群偶爾經過,更多海洋生物需要的生態環境依舊非常脆弱,也許需要100年甚至更久,才有可能恢復。

    這種捕撈船只有八個字可以形容:所到之處、一網打盡

    結語

    面對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人類一旦在某一個時期肆無忌憚的故意破環、毫無節制地貪婪索取,就會讓子孫後代承擔資源枯竭、嚴重汙染的後果。

    秘魯漁場、英國北海漁場只是發現和醒悟的早一些,采取了一些限制捕撈和保護資源的措施,情況相對好一些。

    現在的紐芬蘭漁場只能開發一下旅遊資源

    真正做到即時監控、科學捕撈、保護到位的,還是北歐幾個國家,比如冰島、挪威、芬蘭境內的一些漁場。

    無論是日本的北海道漁場,還是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都將是人類歷史上最終不斷承認錯誤、改正錯誤、最大限度彌補錯誤的過程, 只不過代價卻是未知的——畢竟海水是流動的、海洋是互通的。

    海洋漁業真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