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楊振寧推薦中國科學家參加諾貝爾獎評選,周總理為何不同意

2024-08-27科學

中國大陸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是莫言,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科學家就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還曾三次推薦,可惜都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作,非常可惜。

楊振寧推薦的這項科研成果,就是著名的「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至於這個「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到底是什麽,解釋起來有點復雜,我們普通人也很難理解,就不多介紹了,總之,就是一項當時非常尖端的技術,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中國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但是進展一直很慢,到了60年代,中央決定把研究這項工作的三家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化學系,聯合起來一起研究。

集中了三個單位的力量,速度就加快了很多,最終在1965年成功完成了結晶胰島素的全合成,震驚了世界!

這項研究成果向世界公布後,引起了全世界科學界的關註,連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主席蒂斯利尤斯,也親自來到中國參觀,對中國的科學家們說: 「你們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十分令人振奮,向你們祝賀。美國、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方面有經驗的科學家未能合成它,但你們在沒有這方面專長人員和沒有豐富經驗的情況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驚訝。」

不過,此時還沒有人向諾貝爾評委會推薦這項成果,直到1972年7月,楊振寧回國存取,這才提出要為中國的這項研究向諾貝爾評委會提名,並認為有很大的機率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楊振寧早在1957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國際科學界有著很高的聲望,如果能由他來擔任提名人,無疑也會加大這項研究成果獲獎的機會。

但是,當楊振寧向周總理提出這個請求的時候,周總理卻婉拒了。

為什麽呢?因為當時正是那場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科學家們都被打出了「臭老九」,科學界的各種制度,比如學位制、學術獎勵制,也被認為是腐朽的,是資產階級的那一套東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三年後,楊振寧再次訪華,又提起了這件事,說如果這項成果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話,不光是中國科學界的損失,也是世界科學界的損失。

可惜,當時周總理已經身患重病,不管事了,江青就出面說,我們不需要西方國家的認可,更不需要資產階級的獎金。

就這樣,楊振寧的期望再次落了空。

直到那場運動結束後,中國開始撥亂反正,科學界也迎來了春天,楊振寧就在1978年9月,向中國的領導人第三次提出了這個請求。

這次,楊振寧的請求受到了重視,當時的中國也需要這樣有影響力的國際大獎來提升士氣,因此,中央很快就同意了。

不過,在確定候選人的時候,又遇到了難題。

因為這項工作是三家單位聯合研究的,參與者多達60多人,光是骨幹就有十幾個人,選誰來作為代表呢?

起初,本著「友誼第一」的原則,三家單位都選出了候選人,共有四個人,包括鈕經義、鄒承魯、季愛雪、汪猷。

但是,很快又傳來訊息,說美國的卡佐亞尼斯和德國的查恩教授,也都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且時間也和中國差不多,國際上更傾向於這三個國家共同來提名這項諾貝爾獎。

這樣一來,中國的四位候選人就太多了,按照諾貝爾獎的規定,一個獎項最多只能有三個人,也就是說,除了美國和德國的那兩人,中國只能出一個人作為代表。經過討論,最後確定了鈕經義作為中國的代表。

但可惜的是,在這次評選中,這項成果遺憾落選了,197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發給了美國的赫伯特·布朗與德國的喬治·維蒂希。

關於為什麽沒有獲獎,很多人認為是時間間隔太長了,如果是在剛剛研究出來後不久就申報,幾乎可以肯定能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到1979年已經過去了十幾年,早已沒有當年的熱度了,結果就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太可惜了。

很多人認為,如果真的能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話,肯定會極大地刺激中國的科學發展,給改革開放註入更多的活力,可惜,這一切沒能實作。

直到2012年,莫言才為中國大陸獲得了第一次諾貝爾獎,至於科學類的諾貝爾獎,則要到2015年,屠呦呦因為發現了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距離楊振寧1972年想為中國提名,已經過去了43年時間。

(參考資料:【中國青年報】【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