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認識自我系列:人腦的神奇雙系統和三重大腦

2024-01-26科學

01

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各種決策,有些決策非常簡單,幾秒鐘或幾分鐘就能做出決定,而有些決策則非常困難,需要反復思考和比較,才能做出最終的決定。

就拿我自己來說,去超市選擇什麽牌子的產品就比較容易,比如買什麽牌子的零食、洗面奶、牛奶就完全不費腦子,一兩分鐘就能解決。 我們基本都習慣了原來經常用的那個品牌,這種決策處理起來就比較輕松了。

超市裏的決策 (圖片來源:搜狐網)

但有些決策就很傷腦筋,比如孩子想學圍棋,我需要怎麽做才能提高她的棋力呢?是我自己教她,還是外面報培訓班學習呢?我可以透過網上的視訊和圍棋書籍先自學一段時間,等我學會了就可以教孩子了,但培訓班的老師更加專業,孩子能得到更系統和更加專業地指導。

自己學會了再教的話可以節省一大筆培訓費用,我有空的時候還可以隨時陪孩子下棋,時刻都能提點她。最終,我選擇了報培訓班,同時我自己也開始自學,孩子在培訓學校學完之後,我在家裏跟孩子一起做題,一起對弈,一起學習圍棋,直到現在都是這樣,不過,因為孩子的棋力提升太快,我現在已經完全下不過她了。

(小趣事:之前老是聽別人說,圍棋線上對弈平台上有很多幼稚園的小朋友在下棋,沒錯,跟你下的可能就是幼稚園的小朋友,而且非常厲害,他還會贏了你,哈哈)

幼稚園小朋友下圍棋 (圖片來源:搜狐網)

一開始找到最佳方案並不容易。你可能也深有感觸,生活中的有些決策對我們來說並不輕松,還很傷腦筋。

上面提到的兩類不同的決策,對應的就是我們的大腦面對需要決策的問題時,表現出的兩類處理方式。關於大腦的這兩類處理方式心理學家有過很深入地研究,其中有一位叫 丹尼爾·卡尼曼 的心理學家就非常有名,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曾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 雙系統理論

卡尼曼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來解釋我們人腦的決策過程,就是 在我們的頭腦裏其實是有兩個代理人的,他分別稱呼它們為「系統 1」和「系統 2」 。這兩個代理人各有分工,也各有特點,他們倆一起決定我們的言行。

代理人「系統1」 ,它是潛意識系統,工作模式屬於全自動模式,就像身體的本能一樣,不需要思考,基本不損耗能量,處理速度非常快,而且一直處於工作當中,不需要休息,就像一個活力無限,年輕,沖動的孩子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一直在幫助我們做決策。我們每天 80% 以上的決策都是由系統 1 來完成的,前文提到的買什麽牌子的零食、洗面奶、牛奶等生活用品,系統 1 都能幫助我們瞬間做決定。諸如此類的任務還有很多,比如吃飯,走路,開車等等。這些簡單或者習慣性的任務,都是由系統 1 來完成的。

有人會問:一開始學開車,需要學習換擋,踩離合,還要考側方停車,S 彎, 倒車入庫,坡道定點停車和起步等等,稍微做的不好還會被教練罵,學完拿到駕駛證就感覺脫了一層皮,怎麽會是系統 1 來完成的?這裏說的開車指的是學會開車之後的情況,當我們考出駕照,開了一段時間之後,是不是感覺開車就比較輕松了,就像我們的身體本能地在開車,除了應對一些突發情況外基本都不需要思考,一切的開車指令都已經固化,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會感覺很容易,因為當開車成為一種習慣之後一切都是系統 1 自動來完成的。

學車 (圖片來源:搜狐網)

那一開始學習開車,是由什麽來完成呢?這種 有難度的事情就輪到代理人「系統 2」出場了。系統 2 需要我們的啟動才能開始工作,我們需要在決策中投入很多的精力, 因為我們的大腦在處理這類復雜且有難度的事情時會不斷地思考運算,就跟電腦裏的 CPU 一樣,運算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我們在一段時間內能提供給大腦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 系統 2 處理速度會比較慢,就像一個深思熟慮,但精力有限的長者一樣。

因為啟動和使用系統 2 是需要消耗比較大能量的,所以系統 2 通常是不會輕易出手的,它對系統 1 這個孩子很縱容,能夠接受系統 1 做的大部份決策。

只有在系統 1 搞不定的時候我們才會啟動系統 2,比如學習某項技能,像學習開車、學習炒菜、學習汽修等等,還有就是學習一門語言,像學習英語、日語、韓語等等。又或者是約束自己的言行,比如約束自己不要熬夜,在 23 點之前必須睡覺;比如為了減肥,約束自己晚上不吃夜宵和高熱量的食物等等。

為什麽我們 80% 以上的決策都是由系統 1 來完成的?主要是因為系統 1 非常高效,它的決策基本不需要消耗能量。要是在一天 24 小時的時間當中,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要由系統2深思熟慮再決策,那將會是一個巨大的能量消耗,另外,也不利於我們對危險環境的快速反應,人類也無法在早期弱肉強食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02

以上就是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的大腦雙系統理論,與此同時,腦科學家在研究大腦的過程中,也有很大的進展。周嶺在【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一書中提到了「三重大腦」, 所謂的「三重大腦」,就是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數十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單細胞生物,然後慢慢演化成各種魚類,到了 3.6 億年前,部份魚類開始向陸地進軍,又演化成了爬行動物,為了適應陸地生活,爬行動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腦」。 本能腦的結構比較簡單,只有一個原始的反射弧,主要是讓爬行動物對環境做出快速的本能反應,比如當遇到危險時就會進入戰鬥狀態或者打不過馬上逃跑,看到獵物就會捕食等等。所以,本能腦主管本能。

爬行動物 (圖片來源:搜狐網)

到了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出現了。爬行動物是冷血動物,對環境很敏感,但哺乳動物可以讓體溫保持恒定,它們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另外,它們還前進演化出了情緒。 有了情緒的這個能力加持,哺乳動物在原始社會惡劣的環境中大大提升了生存的機率, 比如興奮的情緒可以讓他們專註於捕獵,恐懼的情緒可以讓他們遠離危險,愉悅的情緒可以增強同伴間的親密度等等。 慢慢地,哺乳動物的大腦裏就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情感區域,腦科學家稱之為「情緒腦」,情緒腦主管情緒。

約 250 萬年前,作為哺乳動物的王者人類出現了,當時的人類在大腦的前額區域前進演化出了「新皮層」。 這個新皮層大約在 7 萬~20 萬年前才前進演化成形,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無與倫比的腦區。這個腦區可以讓人類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技,建立文明。腦科學家把這個新的腦區稱之為「理智腦」,理智腦主管認知。

從出現的年代來說的話,本能腦有近 3.6 億年的歷史,情緒腦有近 2 億年的歷史,相對來說,理智腦只有短短 250 萬年不到的歷史。可想而知,本能腦和情緒腦在漫長的前進演化中占據了主要的決策地位,對大腦的影響大且深,理智腦是新來者,在本能腦和情緒腦面前就顯得有些勢單力薄了。

03

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相結合來看的話,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屬於系統 1,而理智腦則屬於系統 2。

很顯然,我們的大腦根本不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由各種模組「堆砌」而成的,就像我們的電腦一樣,主機板(本能腦)是老的,顯卡(情緒腦)是舊的,中央處理器(理智腦)是新的,而且還有 2 套作業系統(系統 1 和系統 2),所以它們在一起工作時肯定會出現很多相容問題。 比如:我們明明知道長期玩手機是不好的,但我們的手和眼睛就是無法從手機上移開,一遍又一遍地刷著短視訊,指尖在各種APP之間來回切換;我們明明知道鍛煉身體是有益的,心血來潮開了一張健身年卡,但就是買卡的前兩天鍛煉了一下,後面的363天就沒再去過一次。

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我們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為什麽我們明明下了很大的決心,但就是無法長期堅持。其實,這些都跟我們的「三重大腦」相關,也跟它們之間的相容性相關。

我會在認識自我系列後續的文章中繼續探討這些更深入的話題,其中包括:

1. 為什麽三重大腦和它們之間的相容問題是導致我們苦惱和痛苦的根源?

2. 即時滿足、急於求成、避難趨易,最終可能一事無成!我究竟該如何戰勝自己的天性?等等...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