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科學家馬中騏、李德仁讀研經歷相似:38、39歲開始,42歲畢業

2024-07-05科學

一、不同的專業領域,相似的經歷

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薛琪坤兩位科學家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查閱學習 李德仁先生事跡材料時發現,85歲高齡精神矍鑠的 李德仁先生 和一個月前去世的物理學家馬中 騏先生的讀研經歷頗多相似之處,發人深思。

馬中騏(1940年3月-2024年5月28日)是中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博士,是著名物理學家。

李德仁是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留學德國3年,是中國攝影測量、遙感和地球空間資訊領域著名科學家。

兩位科學家從事的專業不同,但他們是同齡人,他們的青春時光有著大體相似的歷史背景,他們讀研究生的經歷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馬中騏 讀研時(第二次讀研,碩博連讀)已經38歲,博士畢業時42歲;

李德仁讀研(碩士)時已經39歲,碩士畢業時42歲。

錢三強簽發的馬中騏博士證書。

二、姍姍來遲的研究生生涯和輝煌的科研成就

(一) 1940年出生的馬中騏自小聰慧勤勉。1956年,1961年 馬中騏以優異的成績 畢業於蘭州大學之後,留在學校當了一名大學教師。 1964年-196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因時局變化,書還沒讀完,物理教研室就解散了,於是他只能重返蘭州大學任教。

經歷那個十年之後, 馬中騏 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次讀研究生,進行「碩博連讀」, 這時候他已經38歲。

按照常規安排,要等到1984年,第一批學員們才能畢業。考慮傳到這批學員的特殊經歷和良好基礎,經研究, 1982年3月4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在舉行首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胡寧教授和戴元本教授以及學術界的權威前輩們共七人作為評委。 42歲的馬中騏在眾多學子中答辯表現十分出色,成為中國大陸授予的第一個理學博士。 後長期在中國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

馬中騏曾和楊振寧教授合作,從事冷原子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獲得若幹可喜的成果。 馬中騏博士曾獲得過四次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教學成果二等獎(教材)和2004-2005年度的王淦昌獎。他是美國數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會(membership),美國數學評論雜誌(Mathematical Review)評論員(Staff of Reviewer)。 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楊振寧(右)與馬中騏。

(二) 李德仁 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江蘇省泰縣(今姜堰區)溱潼鎮,原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 1957年中學畢業,被武漢測繪學院航空測量系錄取,系主任是王之卓院士。

1963年,李德仁本科畢業,報考了王之卓的研究生。當年選拔的考試科目共3門,李德仁兩門滿分、一門99分。 但因為檔案裏一份「莫須有」的材料,他被取消了錄取資格。
1978年,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 39歲的李德仁考上了武漢測繪學院碩士研究生。
1981年, 42歲的 李德仁 以全優成績獲得武漢測繪學院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1982年,獲準赴西德波昂大學進修。 1985年,獲得西德史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回母校武漢測繪學院任教。

李德仁1997年2月至2000年7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2000年8月,擔任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2年2月,被聘為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院長。2013年4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2022年6月,第24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授予李德仁布洛克金獎(Brock Gold Medal Award),以表彰他為攝影測量、遙感和地球空間資訊科學發展作出的裏程碑貢獻。李德仁是中國獲此獎項的第一人。2024年6月,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三、曾經的蹉跎歲月,一樣的矢誌不移

馬中騏在那11年中, 在遙遠的大西北,在蘭州大學,白天跟著學生們一起下農村,晚上才有機會讀書。出於對物理學的熱愛,即便條件艱苦、前途渺茫,馬騏依舊沒有放棄對理論物理學知識的研 平時,馬中騏會趁晚上鉆進學校的圖書館去查閱資料,有時也會委托身在北京的朋友,幫忙找來國外新出的學術論文,用一台舊上的印表機,一個字一個字地打出來。 有一次,馬中騏為了打印一篇論文,整整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一切皆是出於本身對物理這門科學的熱愛。

李德仁在那15年中, 同樣堅持著對專業的熱愛和研究。 1963年8月至1964年12月,被分配到國家測繪局第二地形測量大隊任實習生。 1964年12月至1970年12月,被調往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任技術員。 1971年1月至1975年10月,這4年被分配到石家莊水泥制品廠任技術員、實驗室主任,可以說這份工作已經和他的專業沒什麽關系。 1975年10月至1978年9月,被調往河北省測繪局任工程師。

他們在蹉跎歲月中,都經歷了艱難跋涉,都一時一刻 沒有 忘記 堅守自己的專業陣地 ,所以一旦機會來臨,他們才能像鯤鵬一樣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