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捧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李德仁院士分享成長「三條路」

2024-07-08科學
李德仁院士 受訪者供圖
從在武漢測繪學院(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前身)勤奮攻讀的小夥子,到如今捧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湖北省唯一的兩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用85載歲月踐行了年少時一句樸實卻真誠的誓言:「國家需要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
7月1日,載譽歸來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漢大學作了名為【愛我中華,科技報國】的專題報告。
報告裏,他回顧了人生成長「三條路」——從德國留學到學成歸來決心報效祖國的留學之路;帶領團隊專註於解決「卡脖子」難題的創新之路;進一步增強中國空天資訊科技實力的未來之路。
耄耋之年,他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向在場數百名青年學子詮釋「科技報國」4個字沈甸甸的分量。
報告會上,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號召全校師生以李德仁院士為榜樣,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中。
留學之路:「你得像頭牛回來,為國家和人民多擠奶」
1982年,求學路上幾經波折年過四旬的李德仁到德國波昂大學深造,在跟隨庫普費爾教授學習工作的過程中,他首創了從驗後變異數估計匯出粗差定位的「選權叠代法」,被譽為「李德仁方法」,推動了測繪學理論的前進,得到了國際測量界的認可和贊譽。
只用兩年多時間,李德仁便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論文和學位課程,他在論文中提出的「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被國際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格拉法韌特教授稱贊,「解決了測量學一個百年來的問題」。
而今回想起這段經歷,李德仁坦言,這篇論文讓他有200%的激動感。
臨近畢業,美國、德國的科研院所相繼向他拋來橄欖枝,回國還是留下?
夫人朱宜萱對他講:「你就像一頭牛,一直吃國家的草,還沒有擠一點奶出來,要回來為國家和人民‘擠奶’。」最終,他婉拒國外的邀請,學成歸國回到母校任教,投身國家遙感測繪科研事業。
李德仁的留學之路,時間並不算長,但這是李德仁科技報國人生路的楔子。留學之後,李德仁「愛我中華,興我家邦」的科技報國路、「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為國家創新到老」的科技強國路徐徐鋪開。
創新之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好」
地理資訊系統就是要把紙上的地圖畫到電腦裏面去。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國產軟體,只能使用國外的「老牌」軟體。
李德仁和他的團隊歷經3年時間,讓中國「物件導向的地理資訊系統」軟體GeoStar領先於世界。隨後,國內第一個空間資訊網路服務平台GeoSurf和空間資訊共享整合平台GeoGlobe也相繼問世,堅實地扛起了民族「GIS」的大旗。
作為「天地圖」執行的技術支撐,GeoGlobe在國家地理資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2年,李德仁牽頭研制的「資源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入軌。作為中國自主設計和發射的第一顆民用高分辨率立體測圖衛星,「資源三號」衛星對中國測繪事業的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
除此之外,3S整合與智慧駕駛成果、「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空間資訊網路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重大研究計劃和珞珈系列科學衛星成功發射等一系列的潛心研究成果,不僅給李德仁帶來了國內外的獎項和榮譽,更是極大增強了中國在空天資訊科技領域的硬實力,對於國產測繪衛星遙感數據的公益性服務和商業化套用具有重要意義。
談及因此獲得2020年度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布洛克」金獎的經歷時,李德仁笑著說:「這是一個‘真金’的獎,用‘真的金子’做的獎。」
台下學子被他的幽默感染,霎時笑聲一片。
未來之路:90歲建成「東方慧眼」
2020年1月,81歲的李德仁辦理榮休手續;然而時至今日,他也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想法。
報告中,李德仁分享了一幅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手書的題詞:「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為黨和人民奉獻到老」。
在這位高齡老人身上,絲毫看不出疲憊。報告會上,面對「坐著演講」的建議,他堅決表示:「不,一定要站著講。我一定給大家作個好報告。」
他將自己的未來計劃延伸到了90歲,希望在2030年建成空天資訊全球即時智慧監測網OSE(東方慧眼星座),「看地球就看得快、看得清、看得準、看得全,還讓老百姓看得懂,透過通訊送到所有人的手機上」,「我們的櫻花大道、校長辦公樓,都能看得很清楚」。
對於遙感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李德仁的目標是「兼濟天下」,力爭建設空天資訊國家實驗室,為中國打造空天資訊領域萬億元產業鏈,「要給大家做更多的事情,來提升國家的競爭力,給國家做更多的萬億產值」。他表示,2035年科技強國,沒有後路,必須執行。
這條通往未來的道路,對李德仁而言,並不孤單。
「張平文校長到武漢來,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握手」,兩人迅速啟動「東方慧眼」第一期並收獲巨大成功,計劃進行第二期建設。
這位85歲科學家的遙感夢想,未來可期。
彭康捷 謝茜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