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英國天才叫牛頓,德國天才叫愛因史坦,誰是中國的天才?

2024-08-04科學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猛的一個世紀。在這個時代,中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世界級的科學家。

他們為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和航天事業奠定了基礎,錢學森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他是中國飛彈和運載火箭技術的奠基人,為中國研制出第一枚飛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少年時期:頂住壓力勤奮學習

1911年,錢學森生於浙江寧波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雙亡,生活艱苦。然而他勤奮好學,數學和物理尤其出眾。

17歲就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入交通大學,後又進入清華大學學習。在校期間,錢學森表現出驚人的航空航天天賦,他對於飛機、火箭的原理和執行規律了如指掌。為了學習世界先進技術,他赴美留學深造。

然而到美國後,他感受到了來自種族偏見的巨大壓力,許多人看不起一個「中國學生」。但錢學森不屈不撓,以異常頑強的毅力和勤奮態度,取得了博士學位。

二、美國生活:突破科研獲得認可

20世紀40年代,錢學森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這裏,他選擇了火箭專業,開始了對航天航空領域知識的系統學習。

起初,錢學森面臨巨大挑戰,一是語言障礙,他的英語並不流利;二是文化差異,很難適應美國的教學模式;三是主觀偏見,許多美國人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存有成見。但是錢學森並沒有氣餒,他勤奮讀書,口語快速進步,並以驚人毅力抗住種種障礙。

在麻省理工的學習生活中,錢學森表現出過人的數學和物理天賦。他很快掌握了火箭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研究。

他獨立設計了一種高空探測火箭,這種火箭運用了空氣動力學理論,可以搭載科研儀器進入成層圈,開拓了高空物理研究的新領域。這項成果為錢學森贏得了第一筆研究經費。

在成功設計高空探測火箭後,錢學森開始關註彈道飛彈的氣動力學問題。當時彈道飛彈技術還處在初級階段,遠距離控制和穩定飛行是一個大難題。

錢學森在前者的基礎上,透過大量的理論計算和模型試驗,得出了極為重要的結論:飛彈飛行過程中會出現不穩定狀態,這種不穩定會導致失控,必須透過引入人工控制系統來解決。這一開創性成果被稱為「錢學森不穩定理論」,極大推動了飛彈技術的發展。

在麻省理工期間,錢學森還指導了中國第一批航空航天留學生,開展了系統的飛彈武器研究。這一系列原創性成果使他在美國學術界聲名鵲起,被譽為「中國的馮?勃勞恩」。

許多美國軍方專家開始高度重視這個來自中國的學生,紛紛祝賀他的卓越建樹,並表示願意提供一切支持來留下這麽出色的人才。但是,錢學森拒絕了誘人的留美機會,選擇無條件歸國……

三、歸國復蘇:選擇辛勤工作

1956年從美國歸國後的錢學森,放棄了舒適的生活,響應國家號召,奔赴西北秘密基地,與飛彈事業共進退。

連續十幾年辛苦工作,經歷過無數失敗,終於在1966年,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研制成功,全國歡聲雷動。兩年後中國第一枚地地飛彈試驗成功,完成了國產化目標。錢學森的貢獻功不可沒。

四、飛彈專家:育人功大師生恩重

1966年,在錢學森的直接領導下,中國成功研制出第一枚短程地地飛彈,實作了由復制仿制到自主設計生產的歷史性跨越。這枚飛彈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完全有能力自行研制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飛彈武器。

然而,飛彈技術的國產化才剛剛起步。錢學森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想要在飛彈和運載火箭技術上完全自立自強,人才是關鍵。沒有大批由本土培養、立足本土的飛彈專家,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就無法持續推進。

因此,在成功研制第一枚地地飛彈後,錢學森並沒有停下研制的腳步,而是開始著手培養造就中國的飛彈專家隊伍。

他在五院系統內率先開辦了飛彈設計和制造專業研究生班,招收最優秀的本科生來接受系統培養;他還定期開設新技術講座,向年輕技術人員傳授先進知識和科研經驗;他把工作中成長起來的許多青年人才視如己出,傾心指點,把他們培育成國防科技事業的棟梁之才。

在錢學森這位「人才頭雷」的感召下,聚集在他周圍的許多學生都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骨幹力量,有的後來出任重要領導職務,有的則成為新一代的教授級專家。

錢學森對中國飛彈事業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本人的科研成就,更在於他培養和造就的人才隊伍,這是他更為寶貴的財富。

五、原子彈之父:歷盡艱辛研制成功

在成功研制飛彈後,錢學森又負責中國第一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他帶領團隊,在秘密基地連續工作十余年,與時間賽跑。

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器材簡陋,測試條件極其艱苦。錢學森與組內數十位專家科學家,不離不棄,與原子彈計劃共生死。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

六、中國航天之父:留下豐碑載入史冊

在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枚原子彈和氫彈後,錢學森華麗轉身,把全部心血投入到運載火箭技術的攻關之中。他清楚地認識到,掌握自主的運載火箭技術,是實作宇宙空間能力的關鍵所在。沒有這項戰略性裝備的支撐,中國的航天事業就無法騰飛。

當時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還處在起步階段,要在短時間內實作載人航天目標,難度可想而知。然而,錢學森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忱和堅定信心,鼓舞和感染著身邊所有的科研工作者。大家克服重重困難,日以繼夜地進行理論研究、氣動力學試驗、發動機台架試車、穩定性測試等等工作。

1970年4月24日淩晨,西北某秘密基地。夜色漸漸退去,天邊泛起魚肚白。基地裏鴉雀無聲,數千名科技人員默默等待在觀測點和測控中心。他們繃緊每一根神經,眼神聚焦在發射塔上的那枚火箭——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這是中國人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大型運載火箭,它的使命是將一顆173千克的人造衛星送入預定近地軌域。但運載火箭技術復雜精良,任何一個環節出了紕漏都可能導致失敗。而且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嘗試,難度可想而知。

淩晨6點03分,「點火!」西北基地主任吼出發射令。地面點火系統瞬間閃亮,隨即巨大火光沖天。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轟鳴著拔地而起,像一道火紅的長龍,沖入雲霄。基地上空響起熱烈的掌聲,所有的科技工作者眼神炯炯,全神貫註盯著那道余燼……

當運載火箭劃過天空,衛星訊號傳回地面站的那一刻,科技人員歡呼雀躍,錢學森不禁在觀測室內流下了激動的眼淚——他視衛星為自己的孩子,如今孩子終於飛向了太空!

隨著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錢學森正式被國人稱為「中國航天之父」。可以說,沒有他對中國運載火箭事業的奉獻,就不會有中國航天今天賴以自豪的各項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