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八百裏秦川,關中平原真的有八百裏嗎?考慮古今距離差異還真是

2024-06-27科學

「八百裏秦川」通常指的是中國陜西省中部的關中平原,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古代,「裏」是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而「八百裏」則是一個誇張的表述,用來強調這片平原的遼闊和壯麗。

地理位置和範圍

關中在古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關中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山西境內;而狹義的關中,即我們現代所說的關中平原,主要是指陜西境內的這一部份。現在,當我們說「八百裏秦川」時,更多是在指狹義上的關中地區。

關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位於陜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山脈的北側和渭北北山,包括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之間。

關中平原邊界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北達黃土高原邊緣,南抵秦嶺山脈東西長約300至360公裏,南北寬約30-80千米。這片地區以平原和黃土台原為主,是晉陜盆地帶南部的主體。

關中平原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五市的平原和黃土台塬部份及楊淩區。總面積大約3.6萬至4.94萬平方公裏。海拔大約在323到800公尺之間。

「八百裏秦川」中的「八百裏」主要是描述長度的,具體來說是關中平原東西方向的長度。將「八百裏」轉換成現代的長度,「八百裏」約為400公裏。

古代的一裏與現代的長度單位並不完全一致。歷史上不同朝代對於「一裏」的長度定義是有變化的,周秦漢時期,一裏等於415.8公尺左右。周朝時期,八尺為一步,秦朝改為六尺為一步,一裏通常是300步,每尺大約為23厘米。

魏晉時期,一裏大約相當於350公尺左右。隋唐時期,一裏被改為360步,但每步的長度有所增加,一尺約為30厘米,一裏仍接近415.8公尺,不過有些資料提到唐代的一裏大約等於現在的0.4公裏。

清朝一裏等於576公尺。此時重新定義了一尺的長度為大約32厘米,並且規定了一裏為180丈,每丈為2步,一步為5尺。民國時期,1929年一裏被正式規定為500公尺,這個標準沿用至今,被稱為「市裏」或「華裏」。

根據一些實際的測量和計算,關中平原從寶雞峽到潼關的距離大約是350公裏,換算成清朝之前的長度單位「裏」,大約是700裏。這與「八百裏」的描述在尺度上是吻合的。

「八百裏」也是人們的習慣性說法。這種用法在古代文學和民間語言中非常常見,比如「千裏江山」、「萬裏長城」等,都是用誇張的手法來形容事物的宏偉和壯觀。

關中平原形成原因

關中平原由斷層陷落和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沖積作用形成。 在地質歷史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地殼發生了大規模的擠壓和擡升,形成了秦嶺山脈和陜北高原。

關中平原是地殼運動形成的地塹

關中盆地是這一運動過程中,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而盆地則相對下降而形成的窪地。地殼的間歇性上升和下降,加上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了不同高度的階地。這些階地在關中平原的地貌中表現為一系列從高到低的梯田狀地形,當地人稱為「原」,如頭道原、二道原、三道原等。

後來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流過,帶來了大量的沈積物。泥沙和礫石在盆地中逐漸沈積,形成了厚厚的沖積層,最大厚度可達7000余米,填平了窪地,形成了平原。

另外,黃土高原的塵埃也是關中平原土壤的重要來源。陜北幹旱的氣候使得風力作用加強,將細小的塵埃顆粒吹送並沈積在盆地中。它覆蓋在原有的沈積層之上,增加了土壤的肥沃性。這一過程歷經數百萬年,最終造就了關中平原肥沃的土地和適宜的生態環境。

關中平原自然環境

當地屬於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幹燥,適合農業發展。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的地區之一。自古農耕事業興盛,手工紡織、冶金和制陶業也非常發達。

關中土壤肥沃,富含礦物質,適合種植多種作物,尤其是小麥、玉米、棉花和油料作物。 古代關中大部份由森林覆蓋,現今由於長期的農業開發,大部份地區已被耕地取代,但仍有部份林地和草地殘存。

關中主要水源來源於渭河,渭河水量在歷史上曾面臨季節性不足的問題,影響灌溉和農業生產。陜西省在關中平原地區推廣工程節水和現代化改造,恢復灌溉面積81.38萬畝,灌溉面積達到3477萬畝次。

關中平原歷史與文化

關中平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是多個朝代的首都所在地,從西周開始,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10代王朝在此建都,歷時千余年。

關中孕育了中國農業文明。被譽為「天府之國」,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自古以來農業發達,為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早在原始時代,關中地區就出現了最早的農業遺存。

相傳周人的祖先棄擅長農耕,被尊為後稷。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鄭國渠,引涇水註入洛河,灌溉面積就達280萬畝。

關中平原戰略地位重要。四面環山,東有潼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形成了天然的軍事屏障,歷史上多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關中平原經濟與現代發展

關中農業以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種植為主,同時發展畜牧業和園藝業。小麥是該地區的主要夏糧作物,占總體夏糧的90%以上。根據統計數據,關中地區的多年平均糧食單產為3599公斤/公頃(即每畝約2400公斤)。

當地工業與城市化速度加快隨著現代化行程,區域內城市如西安、寶雞、鹹陽等發展迅速。西安是關中平原的核心城市,是陜西省的省會,也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當地擁有豐富旅遊資源,如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法門寺、華山等,是國內外遊客熱門的旅遊目的地。2023年,僅西安就接待遊客2.78億人次,同比增長33.1%。其中,省外遊客達到1.09億人次,同比增長2.7倍。實作旅遊業總收入3350億元

八百裏秦川不僅是一片地理區域,更是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和對今日中國的影響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