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這植物不簡單,名字「霸」氣人稱「金剛藤」學名菝葜,你認識嗎

2024-09-04科學

「菝葜」這兩個字很陌生,很多人不一定知道是啥?但是,說起「金剛藤」,很多人都知道長啥模樣了,特別是出生在農村的人。

圖片01~02):金剛藤學名菝葜

清江鶴孩提放牛時代,就在山野上見過這種植物。當時既不知道它的俗稱也不知道它的學名,但放牛娃都知道它的「厲害」。因為行走在山坡上,不經意間,你就會被這種灌木所「絆」住。若是遇上它莖上的「倒鉤刺」,說不準你還會「見點紅」,才能走脫。

「菝葜」在古代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植物。鄭樵通誌雲:其葉頗近王瓜,故名王瓜草。文中的「王瓜」就是指「菝葜」。

圖片03~04):金剛藤的地下根莖

明唐寅在【詠懷詩】中說:「灌木寒聲集,叢筱靜色深。冰霜歲聿暮,方昭君子心。」詩中的「灌木」可不是一般的灌木,而是指「菝葜」這種灌木,有一定的「特」指意思在裏邊。

在廣袤的自然資源植物之中,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與寶藏,菝葜便是其中之一。

這種看似平凡的「灌木」植物,實則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特征、顯著的藥用價值以及獨特的食用方式,有著不同凡響的藥用和經濟價值。

圖片05~06):菝葜的果實

本期圖文,清江鶴將與各位親們各位老師重點關註和聊聊關於灌木「菝葜」的話題。透過本文分享,帶您一起走進菝葜的世界,一探其奧秘。希望你喜歡並積極轉發分享本文。

菝葜是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目百合科菝葜族菝葜屬多年生攀援灌木:

菝葜,又名金剛藤,只因為它的藤蔓堅硬如鋼而得其名。又因為它的藤蔓上生有「倒鉤刺刺,故又稱為「金剛刺」。

還有的地方稱菝葜為「鐵菱角」,概源於它的地下根莖的尖狀物(鐵菱角)。還有的地方稱菝葜為「金剛蔸」「山歸」「烏魚刺」(莖上的卷須),其實都很好理解或形或態或用途。

圖片07~08):菝葜的葉片

「菝葜」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攀援狀灌木,常見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中國植物誌】第15卷中載菝葜田間莖蔓長可達二三米,少數可達到5公尺左右。其莖表面上布滿堅硬的刺,讓人在不經意間便能感受到它的防禦之力。

「菝葜」葉片寬大,狀如馬蹄,葉面光澤似柿葉,葉鞘脫落處有「卷須」如「烏魚刺」,與冬青、烏藥葉相似卻又獨具特色。冬季菝葜葉片失水幹枯以後呈古銅色。

圖片09~10):菝葜的花

秋季,菝葜綻放出綠黃色的花朵,雌雄花大小等同,隨後結出紅艷的漿果,如同櫻桃般大小,果面有一層非常明顯可見的「粉霜」,為山林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不過,這個果子隨著不同的「熟」度,會出現裂果。

菝葜的根莖是其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塊根,富含澱粉肉質剖開為淺紅色,這也是其藥用與食用價值的重要來源與入藥部位。

菝葜根莖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結節膨大處留有圓錐狀突起的莖痕和細根斷痕,質地堅硬,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顯示出其獨特的生理結構。

圖片11~12):菝葜莖上的倒鉤刺

「菝葜」的地下根莖,清江鶴孩提放牛時代,常常把它挖來作「玩具」,去掉其莖表上的「菱角」和根須,放在砂石上「水磨」後,根狀莖外觀顏值靚麗,非常漂亮。

【中國高等植物】中載「菝葜」根狀莖可提取澱粉和栲膠,也可以釀酒。藥用有祛風濕,利小便,消腫毒的功能。

菝葜入藥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關節」的功效:

菝葜在中醫藥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傳統套用。其性味甘、酸,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抗炎抗菌等多種功效。

圖片13~14):菝葜莖上的刺與卷須

【本草綱目】中載: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天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鬚如刺。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利關節功效。

對於熱病、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癥狀,菝葜的清熱解毒作用尤為顯著。同時,它還能有效緩解小便不利、淋證等尿路感染問題,幫助人體排除濕氣,恢復健康,是不可多得的「排 濕」王。

在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疾病的治療中,菝葜同樣表現出色。

圖片15~16):菝葜果實在轉色之中

其祛風除濕的功效能夠改善關節活動受限、肌肉酸痛等癥狀,為患者帶來福音。

菝葜的嫩葉嫩莖均可食用,地下塊莖可提澱粉和釀酒:

除了藥用價值外,菝葜還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其根莖富含澱粉,能夠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能量,緩解身體疲勞。其地上植株的嫩莖嫩葉還可以作蔬菜鮮食。

宋代張耒就寫有一首鮮食菝葜嫩莖葉的詩篇,題目是【食菝葜苗】:

江鄉有奇蔬,解疫補體節。春深土膏肥,紫筍迸玉裂。烹之芼姜橘,盡取無可輟。應同玉井蓮,已過貓頭茁。異時中州去,買子攜根撥。免令食蔬人,區區美薇蕨。

圖片17~18):菝葜的葉片,莖,卷須

古人認為「菝葜」有避「疫氣」的功效,所以稱「解疫補體節」。

在過去,人們還常挖取菝葜的地下根莖來充饑,甚至稱其為「冷飯頭」。在兩廣某些地方,菝葜(根莖)更是被視為一種珍貴的食材,常用於煲湯。

菝葜煲湯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具有滋補強身、祛風除濕的功效,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圖片19~20):成熟的菝葜果

此外,菝葜還可以用來釀酒,制作出的菝葜酒口感獨特,風味醇厚,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節日飲品。在唐朝時期,菝葜還是屠蘇酒的重要原料之一。相傳屠蘇酒有屠鬼氣、蘇人魂的作用,其制作過程復雜而神秘,但每一滴都蘊含著菝葜的精華與力量。

「菝葜」與屠蘇酒的趣味故事:

「菝葜」與屠蘇酒的故事,為菝葜增添了幾分神秘與浪漫色彩。

唐朝時,春節元日(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飲用屠蘇酒,以求來年平安吉祥。

圖片21~22):成熟的菝葜果

這個屠蘇酒就是以「菝葜」為原材料制作的。

「屠蘇」最開始是指「藥帖」方名,源自華佗,後為孫思邈,李時珍,張仲景等醫家所引。其主要的組配藥劑有「大黃,川椒,白朮,桂心,桔梗,烏頭」等。後來把「菝葜」入藥配組後,就以「菝葜」命名泡酒飲用,可以「不染瘟疫」。用於「流行病」的防範。

古時屠蘇酒的制作過程很「神秘」,菝葜作為一味重要的藥材,被精心研磨成末,與大黃、桔梗、白朮等藥材,還要一同封存於井底,歷經寒冬臘月,最終才融入酒中,成為了一劑驅邪避祟、祈福求安的良藥。

圖片23~24):野外采挖菝葜根莖

因為「屠蘇酒」有「除邪扶正」的寓意,所以上至官宦士家下至黎民百姓,都對「屠蘇酒」趨之若鶩。故這款以「菝葜」為原料,「神 秘」制作出來的「屠蘇酒」很快就被人們「青睞」,並成為重大節假日飲品的「標配」。

唐孫思邈在【名急千金要方】中載:「飲屠蘇酒,歲旦避疫氣,不染瘟疫及傷寒。」

唐韓鄂也在【歲華紀麗】中記述:元旦每人飲一杯屠蘇,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

而且飲屠蘇酒,也是要講序次的。梁代宗檁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歲飲屠蘇酒,先幼後長,為幼者賀歲,為長者祝壽。

圖片25~26):菝葜根莖

屠蘇酒與古人的生活緊密相連。於是「屠蘇酒」就成了很多文人墨客書寫情感的重要載體,給屠蘇酒在歷史文化長河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唐代顧況在【歲日作】詩中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

宋代鄭望在【除夕】中說:「可是今年老也無,兒孫次第飲屠蘇。一門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時到老夫。」兒孫次第飲屠蘇,輪到自己飲屠蘇酒時,翌日的太陽就己經升得很高了,可見兒孫之多。

圖片27~28):菝葜根莖

當然關於「屠蘇酒」的名句,還是那首【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讓人讀來,朗朗上口,不愧出於名家之手。

最後的結語:

菝葜這種看似平凡的山野灌木植物,實則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特征、顯著的藥用價值以及獨特的食用方式。它不僅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更是中醫藥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份。讓我們一同走進菝葜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與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