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揭秘冰路征程——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開展

2024-07-01科學
「雪龍」號、「雪龍2」號、長城站、昆侖站、中山站……6月28日,一大批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的「國之重器」以大比例尺模型的形式在國家博物館集中亮相。
「冰路征程——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由自然資源部、新華社、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深情回顧總結了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10月21日。
極地「重器」悉數亮相
1984年11月20日,中國首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港啟航遠赴南極洲建站並進行科學考察,迄今為止,中國已組織開展40次南極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極黃河站年度考察以及多個年度的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考察,在南極建立長城、中山、昆侖、泰山和秦嶺站,在北極建立黃河站和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全國共有400余家單位近萬人參加極地考察。
在這40年的光輝歷程中,各式各樣的「國之重器」競相湧現,為極地科考立下汗馬功勞,這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在中心展區,雪白的「冰原」之上,「雪龍」號船、「雪龍2」號船、中國南極長城站(1號棟)、中山站(綜合樓)、昆侖站、泰山站、秦嶺站和中國北極黃河站、中冰北極科學考察站等2船7站大比例尺模型依次排開,首次集體亮相,充分展示了中國在極地科考方面完善的綜合保障能力,引得現場觀眾紛紛拍照打卡。
觀眾在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上體驗互動計畫。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攝/光明圖片
在北部展區,「海洋六號」船、「極地」號船、「向陽紅10」號船、「海洋四號」船、「J121」號船、「天惠」輪等在各次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中執行過任務的科考船只,也以大比例尺模型的方式一一展示。其中,由中國建造的大型遠洋綜合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1978年下水,1984年執行了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作為首航南極功勛船,向觀眾講述著40年前中國人首探南極的艱辛與光榮。
南部展區展示了另一批科學考察的「神兵利器」,彰顯科技自立自強。精海「極測一號」極地科考無人艇是中國第一艘赴南極考察的無人船,可自主避讓浮冰、暗礁、船只等障礙物,實作快速廣覆蓋海域探測;「星海1000號」極地探測無人潛器由中國自主研發,在第13次北冰洋考察中,完成首次北極海冰冰底形態觀測試驗;「極鷹2號」無人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極地固定翼無人機遙感系統,在第32、33次南極考察中成功套用……
科研成果直觀展示
「中國極地事業發展始終把極地科學研究放在首位,註重科學研究成果為國家戰略服務,並惠及國際社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劉順林介紹,40年來,依托陸—海—空—天全方位立體考察體系建設,中國在極地科學多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對極地系統變化的認知、評估與預測能力不斷提升,為「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作出中國貢獻。這也是本次展覽的重點內容。
兩段晶瑩剔透的冰芯靜靜地躺在冷櫃之中,在展覽現場顯得格外特別。它們正是中國南極考察隊從昆侖站冰蓋表層和淺層取得的冰芯,攜帶有豐富的氣溫、降雨、大氣化學成分等氣候環境資訊,被稱作「無字的環境密碼檔案」,可用於古氣候環境重建及變化機制研究。黑色、棕色、灰白……一塊塊顏色各異的南極隕石,攜帶著億萬年前的宇宙奧秘,在本次展覽中吸引著公眾的目光。
展覽重點展示了近十年來中國在極地海洋學、冰川學、生物學、氣象學、地質學等多學科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時輔以極地工作者在考察中使用的部份科研裝置、標本樣品等,力求讓觀眾直觀感受南極科考的豐碩成果。
輝煌成就的背後,離不開極地工作者的無私付出。南極是風極、寒極、冰雪極,自然環境極端惡劣,極地工作充滿艱辛和挑戰。展覽以圖片、視訊等形式,真實呈現了中國考察隊員在極地的工作生活狀態,面對西風帶驚濤駭浪時鎮定自若、恪盡職守,面對冰裂隙時一往無前、義無反顧,在漫漫極夜和狂風暴雪中與孤獨為伴……
此外,本次展覽還設定了沈浸區,透過多媒體技術,觀眾可以從科考隊員的視角,全景式地走進中國極地考察,觀看「雪龍」號及「雪龍2」號劈波斬浪、破冰前行,南極大陸凜冽的「地吹雪」和天地渾白的「白化天」,滑行遷徙的企鵝和悠然自得的海豹,絢麗的極光和翺翔的「雪鷹601」飛機等。展覽上,這些真實影像無不展示著極地特有的浪漫與昂揚的中國力量。
(光明日報北京6月28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9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