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我們為什麽要學反應機理?反應機理能指導我們幹什麽?

2024-08-28科學

實驗室的大老板最喜歡給研一研二的學生培訓反應機理的書寫,每天下午六點半準時開始,理論每次半小時,但實際結束時間常常未知。

去聽過,但是內心非常質疑,因為 說的講機理竟然真的只講機理!

太幹了,咽不下去。

平常也能遇到這些研究生拿反應問我:

「師兄,我這個反應該怎麽投料?先投什麽後投什麽?各自投多少?要不要無水無氧?多少度反應?要不要………」

於是明白,他們的反應機理大概是白學了。也於是有了這篇分享—— 反應機理究竟能指導我們幹什麽?!

本文做一些簡單的舉例,我覺得最起碼有以下幾點:

1、知道應該怎麽投料

比如一個簡單的醯胺縮合反應,機理上看,肯定是先將酸溶解在溶劑中,加入HATu活化半小時,然後再加入胺反應

另外,在一些雜環芳胺進行醯胺化時,通常會得到M+99的副產物(下圖),所以建議的做法,一是HATu用量要控制,二是設計微通道連續流的反應條件(讓受質與HATu保持相當,或受質過量)

2、知道要不要忌諱水氧

首先要明白為什麽要忌諱水氧,忌諱水氧的本質是水或氧會參與反應而造成目標反應的中斷或淬滅。凈結果是得到雜質。 比如:

Suzuki反應要嚴格除氧 ,因為起作用的是Pd(0),變成Pd(+2)就會失活,很多時候用二價鈀會加還原劑,將二價鈀還原為0價鈀;

然後進行催化迴圈:

忌諱水的反應則更多,涉及到活性中間體的(如碳正離子,碳負離子,酰氯,亞胺等等 )基本上都怕,否則就會淬滅掉。

大多數情況下,無水無氧不是單獨的概念,如無水反應大多數在惰性瓦斯保護下進行,惰性瓦斯給與體系一個正壓,防止環境水分進入

3、知道怎麽控制反應正向進行

這個我們之前也聊過,化學反應都是存在化學平衡的,我們只有知道產物和by-產物是什麽,才能控制反應的正向進行。如:

酯化反應通常靠移除by-產物——水,讓體系正向進行。

某些by-產物不好移除的,也可以控制條件讓產物移除來使反應正向進行,一個之前的分享見:選擇合適溶劑輔助反應正向進行的一點思路?即:如果控制原料在體系中溶解,控制產物在體系中析出,體系便會不斷正向進行。

4、知道副產物有什麽?

繼續上面描述,顯然,掌握了反應機理能幫助我們推匯出反應的副產物有什麽。個人發現, 對於副產物的概念很多研究生選擇性忽略,這是極度讓人痛心的,所謂的「一知半解」也大概如此。

並不是所有反應的副產物都是水,很多有毒,有害,甚至致命!

如用氯化亞碸做酰氯,後續必然會產生酸性的HCl和SO2瓦斯,如果直接進行下一步沒註意體系PH,可能直接不反應: 有機合成中常用中間體——酰氯的最強總結,一文探究其來源、性質、制備、監測、反應範例

用三光氣做氯化,後處理可能遇到光氣,來一口人可能就沒了,所以反應過程最好接尾氣吸收裝置:三光氣參與的氯化反應——反應機理、投料的幾種方式、堿種類、如何後處理……

另外一些,如氰化鈉之類,後處理不謹慎遇到HCN,也會很快送你走!

……

所以說如果你在做這一行,或者還要做一陣子,你每次投一個反應都要問問自己:

反應都生成了什麽!

6、知道反應要不要淬滅,用什麽淬滅,哪種淬滅方式最好;

像一些方法學那樣旋幹直接過柱子的反應還是太低階了,大部份有機反應都是要淬滅的,包括不限於酸堿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自由基反應,聚合反應; 選擇合適的淬滅方法可以有效地終止反應,避免不必要的副反應,並確保產物的純度和品質。

如,酯的水解反應,堿一般是過量的,且產物為羧酸鹽,所以後處理需要用酸淬滅,生成的鹽溶於水,被從有機溶劑中洗掉

又如三溴化硼對甲醚甲基的脫除,未經淬滅前的反應中間體如下圖:

如果用水淬滅,生成的產物如下:

硼酸是固體,在水中溶解度一般,溶於醇類,針對上述這個反應還好,但如果產物的極性比較大,用這種方法淬滅,完全是給自己添堵;

所以用甲醇淬滅會是更好的選擇,因為生成的硼酸三甲酯沸點比較低,只需要旋蒸淬滅體系就可以得到粗產物。

為了防止淬滅過程太劇烈,推薦的淬滅方式是低溫反應液往冰甲醇中滴加淬滅。 事實上很多淬滅過程菜籽都推薦這麽做。

7、做研究分享的需要

做科學研究,特別是是合成方法學的科學研究,無論你是傳統的,還是你是光,你是電,你是唯一的「神話」

在文章中都免不了搞一個類似Proposed Mechanism東西。

雖然有些老板會告訴學生說:「這個實驗要是能發生我能找出100個機理去解釋,如果不反應我能找出101個機理解釋為什麽不反應」

但是聽聽就好了,

100個?

太裝了,我不信。

最多不超過10個。

不能再多了!

8、掌握反應的本質,發現新的反應

對現有反應機理的深入理解有時會啟發科學家發現新的反應型別。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經常看人名反應,反正我有時候迷了一看就是半天,因為有些人名反應你會覺得很有意思,比如偶聯反應,有玩鈀的,有玩銅,有玩鎳的,搞了各種試劑,但是細細想來,好像機制都差不多,修飾而已。

圖源:https://cheminfographic.wordpress.com/

但是換個方向講,如果你能不清楚反應的底層邏輯,你怎麽去修飾呢?

單純的模仿不可取。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以上,一點拙見,歡迎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