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專利之殤:發明世界上第一台VCD,卻慘被國外聯合絞殺

2024-08-28科學

國外資本常常會借「專利技術」來打擊中國對手,中國發明的VCD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國外聯合絞殺的。

VCD事件也成為了中國的一個「專利之殤」。

看到技術,發現商機

20世紀90年代,中國VCD的出現掀起了一場影像狂潮。

那時國外的電子產品巨頭 飛利浦和索尼還在攻克光碟技術, 試圖在12cm的光碟上儲存更多高畫質的影像畫面,但因數位式影像的壓縮儲存技術而進展緩慢,而徘徊不前。

國外公司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卻被三位華裔學者孫燕生,陳文成和王繼行解決了。

這三人致力於研究可視電話,解決如何在電話路線上,傳輸影像。他們是國際通訊化標準組織的活動影像專家組的成員,這個小組簡稱MPEG。

他們在夜以繼日的鉆研下,在1988年初步完成了MPEG技術,並在之後做了相應的更新叠代。

1992年,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了一場廣播電視技術博覽會。在電子資訊科技領域深耕的 姜萬猛 就帶著自己的同事赴美觀展。 在展會上,他看到了MPEG技術。

一個大膽的想法馬上出現在了他的腦海裏,也是這個想法,最後創造出了VCD。

在姜萬猛眼中, 這種能將影像和聲音同時儲存到一張小小的光碟上的技術,是可以造出了一種試聽產品的。

在當時那個年代,還沒有一家公司在研發這類產品。姜萬猛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商機。

於是,他主動聯系了MPEG技術的發明者孫燕生,跟對方講述了自己的想法,詢問對方是否願意和他一起做這個「生意」。

孫燕生聽了姜萬猛的描述,十分心動。

沒過多久,兩人就一同出資創立了 「安徽萬燕電子有限公司」。

研發成果,卻沒市場

姜萬猛帶著MPEG技術回到了安徽,招募了十幾個研發人員,正式啟動了VCD的研發計畫。

經過廢寢忘食地數個月的技術攻關,他們終於在1993年9月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台VCD。

接著,姜萬猛就帶著VCD去做了國家鑒定。

所謂的國家鑒定,是指經由國家相關的機構或者是組織對某類產品進行品控、合格性等方面的鑒定。

姜萬猛做這個鑒定也是為了讓消費者了解到, 他的VCD不是三無產品,是得到國家專門認證的。

看到這裏也能發現, 這個時期的中國還沒有形成專利智慧財產權觀念,覺得只要國家鑒定透過,那就萬無一失了。

所以,才會引發之後被國外資本絞殺的事件。

話再說回VCD。

在姜萬猛當初用來說動孫燕生投資的報告方案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他堅信VCD是中國唯一有可能領先世界的消費類電子產品。 因為這個時期的市場上只有錄像機、LD影碟機、CD機。

有了VCD還不夠,還需要能放在VCD裏播放的光碟。

於是,姜萬猛就去購買了不少音像版權,生產了大量光碟。

然而,VCD卻沒有如他所預料的那樣,一經上市就會賣爆。這其實還是要歸因於當時的人們不了解什麽是VCD。

為了讓人們認識並願意購買VCD,姜萬猛就開始花大價錢打起了廣告。 有數據表明,他在90年代就支出了高達上千萬人民幣的廣告費。

廣告還是很有效的,幫助他的VCD開啟了市場。

但問題又來了,原本VCD定價不高,在疊加了高昂的廣告費和版權費後, 就變成了4000元一台。

對於1993年,平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職工來說,買一台VCD有點太奢侈了。

所以,姜萬猛賣了一年多,才賣了2萬台。

國外巨頭,進入賽道

雖然萬燕VCD沒有俘獲市場的心,但卻俘獲了同行的心。

不少科技公司覺得VCD會是下一個風口,紛紛購買了萬燕VCD,開始拆解和剖析。

沒過多久,步步高、新科等企業就推出了他們的VCD。

與此同時,一個廣東的商人發現,一台VCD機器的組裝難度不高,又不需要生產授權證。

於是,他就開了一條VCD水貨生產線。 在他的工廠裏,一個工人每天可以拼裝20台VCD。

VCD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熱度席卷了全國。

而作為VCD領頭人的萬燕,卻走向了沒落和衰敗。

1995年,來自廣東的愛多集團為了從這場激烈的VCD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但請了影視巨星成龍來做宣發,還在中央電視台打起了廣告。

愛多也就此一躍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VCD品牌,一時間,風頭無兩。

在1996年,愛多的產值就超過了2億。

等到1997年,已經躥升到了16億。

反觀此時的萬燕,已經被之前付出巨額廣告費給拖累了。 無法從資金泥潭中脫身的萬燕,只能在1997年,被美菱集團收購重組。

就在國內VCD廠商廝殺爭鬥不休時,國外的企業也眼紅這塊VCD「蛋糕」,便紛紛帶著他們的產品沖進了中國市場。

但這些國外科技巨頭卻沒有像中國企業那樣一窩蜂地都擠在VCD這條賽道上, 他們而是帶來了更具有創新意義的音像產品——DVD。

VCD雖然能將聲音和影像同時呈現出來,但影像品質其實並不高。可DVD就不一樣了,最低的影像解析度都在480P。

VCD和DVD之間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是因為它們所使用的MPEG技術不同,前者是MPEG1,後者是MPEG2。

1995年,日本的索尼和東芝集團開始合作,他們統一了DVD的標準格式,就將DVD投入了市場。

在這一年,南韓的三星集團同樣也不甘落後,先是對其生產的DVD申請了超過130個專利,再到市場上進行售賣。

由於三星的DVD具備高精度的機芯,高質的音訊和視訊解碼器,在上市之後得到了美國消費類電子產品協會的認可,還給了三星創新獎。

到了1996年,日本松下集團又推出了兩款全新的DVD, 也申請了相應的專利。

盡管這個時期的DVD市場由日韓主導的,但美國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著自己的DVD,比如法路達集團在它的DVD機器中使用了倍線掃描器的新技術,使得畫面更加清晰和優美。

本來中國的VCD市場競爭得就很激烈了,就連萬燕這樣的創始品牌都難以存活下來。

現在再加上國外進口的DVD,VCD廠家更是處境艱難。

沒有專利,痛失地位

姜萬猛對此也做了很多反思。他認為,萬燕VCD之所以會受到群起的對手攻擊,是因為自己沒有申請過能保護萬燕的專利。倘若有了這塊盾牌,其他友商也就不能肆無忌憚地進行抄襲了。

這一點,外國的這些巨頭們就意識到了。

在生產出了DVD之後,他們為了防止中國DVD產業崛起,便聯合申請了6C專利。

所謂的專利,是指受法律保護的,專有的權利和利益。一般來說,專利是用來保護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的。其他人使用這個專利,就需要支付一定費用。

只要有這個專利,那麽中國每生產一台DVD,就要上繳21美元的專利費。

倘若中國的一些科技集團生產了DVD,肯定就需要將這些專利費分攤到每台DVD的成本上,這就會提高中國DVD的市場定價。

如此一來,中國DVD就失去了價格的競爭力。

其次,姜萬猛覺得萬燕的失敗也是因為資金的匱乏。 前期,VCD的研發成本達到了1600萬美元。 對萬燕來說,這筆費用已經不是小數目了。

為了讓中國人了解什麽是VCD,萬燕又投入了將近2000萬美元用於行銷。

等行銷起來之後,友商也紛紛投入到了VCD的生產中,並以更低的價格在市場上進行售賣。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讓萬燕在VCD市場上「寸步難行」。而且,萬燕投入的那些廣告費,其實也是為其他VCD品牌做了「嫁衣」。

再有,當姜萬猛研發出了VCD之後,他應該繼續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這個領域深耕,去抓住VCD的創新點,或許還能先於日韓創造出DVD,可萬燕卻沒有將這個優勢繼續保持。

在中國VCD進入快速成長期之後,萬燕也沒有進行及時的工藝創新,比如怎麽樣利用更具有價效比的工藝制造來占領市場。如果萬燕這樣做的話,或許還能繼續占領市場。

當然,除了萬燕之外,曾經風光無限的愛多也陷入了相同的困境之中。

首先,愛多的機芯是從飛利浦購入的,在核心技術上完全處於被動。 其次,當VCD市場出現頹勢的時候,愛多還停留在打廣告的慣性思維中,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創新,痛失了這個良機。

因此,在1999年,愛多的資金鏈也走向了斷裂,VCD神話也就此破滅。

從愛多和萬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追求生意最大化的現代企業中,研發和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除了這點之外,萬燕也用自身經歷給中國的企業做了警示,一定要去申請專利來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 沒有這層技術壁壘的話,就會喪失獨家創新技術和壟斷地位。

明明是萬燕發明了VCD,到頭來卻被國外聯合絞殺了,這是一次中國難以忘卻的專利之痛。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萬燕」開創VCD市場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