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家蠶90%基因功能未知!西南大學科學家花8年建突變體文庫解密

2024-01-13科學

蠶繭。

家蠶的飼養和利用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形成了舉世矚目的絲綢之路,為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歷史貢獻。

20年前 ,2003年,中國在國際上率先完成家蠶全基因組 測序 。但時至今日, 家蠶的1萬6千個基因中90%以上功能未知。

近日,中國科學家構建了第一個家蠶全基因組CRISPR(又稱「基因剪刀」)文庫,為篩選、鑒定重要的家蠶基因並確定其功能,以及規模化、快速家蠶育種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平台。

1月8日,相關研究論文線上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

來自重慶市西南大學的馬三垣研究員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夏慶友教授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西南大學是該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

近日,西南大學科學家構建了第一個家蠶全基因組CRISPR文庫。

馬三垣向澎湃科技表示,這是科學家 第一次 在農業昆蟲上建立了規模化文庫創制的技術體系。最新發表的成果包括構建的文庫、相關技術和創制的新品種。研究人員獲得了大量具有明顯肉眼可見表型的突變體和具有潛在育種價值的候選基因。整個研究開始於2015年,歷時8年。研究團隊遇到的困難主要包括原理性技術瓶頸的突破,規模化工程體系的最佳化和控制,以及家蠶飼養中疾病的控制等。

他進一步解釋說,前述文庫包括質體文庫和個體文庫。其中,質體文庫包括9萬多條sgRNA,以超低溫方式保存。sgRNA是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核心元件之一,主要靠它實作基因編輯的特異性。個體文庫是一個一個品種的活體,需要持續繼代飼養。

家蠶全基因組CRISPR文庫是科學家第一次在農業昆蟲上建立規模化文庫創制的技術體系。

馬三垣表示,家蠶之前選育和飼養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紡織原料,其在醫藥、食品等方面的套用特性都需要改進,以適用於新的需求。對前述文庫的利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鑒定家蠶的突變體,進行高通量的功能基因組研究;二是進行遺傳篩選,快速、高通量地實作品種培育。

論文連結:

https://genome.cshlp.org/content/early/2024/01/08/gr.278297.123.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