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從諾貝爾到李政道,為什麽科學家熱衷捐贈

2024-06-28科學

他們具有非凡的遠見與洞察力。

2005年10月19日,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圖/視覺中國

1895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透過遺囑形式,明確將他的剩余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將所產生的利息作為獎金,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自此,他也成為了捐贈體量最大,社會影響力最強的科學家之一,開啟了科學家捐贈的先河。

20世紀以來,隨著科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科學家捐贈層出不窮。其後的科學家捐贈,盡管捐贈量級與影響力與諾貝爾相比存在差距,但也日益成為一支新興的、極具影響力的戰略性捐贈力量。

本文所定義的科學家捐贈,主要是指依然在大學工作,已經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所做出的針對性回饋行為;或是曾在大學工作並在某一領域獲得傑出成就後,在走出校園獲得巨大資金報酬後做出的捐贈行為。從更為廣義的角度來看,也有一些科學家弟子,或是科學家所在領域的相關企業,以科學家名義進行的紀念性捐贈行為。

這些年,以各種方式做捐贈的科學家們

2024年5月,「量化之王」詹姆士·西蒙斯去世,享年86歲。作為量化投資模式的開創者,這位傳奇人物建立的大獎章基金依然保持著量化投資領域的最佳業績。同時,由於具有數學家、投資家、慈善家合體的特質,他的影響力同時覆蓋了這三個領域。他去世引發的波瀾,在這些領域久久不能平息。他的傳奇一生,最終也讓他拿到了屬於自己的「大獎章」。

從他的慈善捐贈軌跡來看,西蒙斯及其基金會的資助方向主要包括數學與物理科學、生命科學、自閉癥與神經科學以及科學、社會與文化等,受益機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紐約市立大學、西北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也包括紐約K12教育系統。西蒙斯的捐贈資金體量大,用途相對聚焦,並且與其他的金融家、實業家捐贈不同。他本人就是數學家、科學家,曾經在這些大學接受教育或開展研究,因此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科學家捐贈行為的關註,西蒙斯本人也成為了科學家捐贈模式的引領者與代表性人物。

吉姆·西蒙斯。圖/SIMONS FOUNDATION/Béatrice de Géa

事實上,不僅僅是經常向大學豪捐的西蒙斯,近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科學家透過各種形式做出捐贈承諾,支持相關學科發展,科學家捐贈日益成為一個現象級的捐贈型別。與西蒙斯類似,另一位有代表性的科學家捐贈者是羅伊·瓦傑洛斯(Roy Vagelos),他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了十年,然後加入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擔任教職,並於1966年成為生物化學系的主任。1975年,他離開了學校加入制藥巨頭默克公司,其後擔任執行長和董事長。2017年羅伊·瓦傑洛斯向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捐贈2.5億美元。

2023年,羅伊·瓦傑洛斯夫婦再次向哥大捐贈1.75億美元,改變博士生資助方式,同時支持有抱負的科學家在基礎生物學和臨床醫學方面發展專業知識。此外,他們還向哥大巴納德學院捐贈5500萬美元,用於翻修和擴建科研中心報告廳,並支持女性從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職業。值得一提的是,在默克公司任職期間,他還曾以700萬美元的低價,將B肝疫苗技術轉讓給中國。

不僅是在國外,中國也有不少科學家透過各種方式進行捐贈,支持教育、文物保護等各項事業發展。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決定將他和夫人的全部積蓄及家人的部份存款捐出,設立「䇹政基金」,支持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等4所大學的優秀本科學生,尤其是支持非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利用暑假和課余時間了解科學研究領域的工作。其後,他還將上海故居捐贈給上海交通大學。

2023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向北京大學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樊錦詩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學研究。

2011年8月16日,甘肅敦煌,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在檢查莫高窟北區洞窟加固後的情況。

類似的捐贈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向中國船舶七一九所捐贈1100萬元個人所獲獎金。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崔崑教授多年來捐資助學已超1000萬元。202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王振義將所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百萬元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早在2010年,他就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500萬元巨額獎金中的絕大部份捐給了上海交大醫學院。

此外,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等都是科學家捐贈群體的傑出代表。

從捐贈物件來看,這些科學家大多面向自己曾經就讀的,或是自己曾經工作的大學或科研機構捐贈,也有一些科學家會向自己伴侶的母校捐贈, 如羅伊·瓦傑洛斯所捐贈的巴納德學院,其夫人戴安娜1955年就曾畢業於此。同時也有一些科學家面向國家戰略,對長期性、戰略性計畫進行捐贈支持,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前不久捐資設立專項教育基金,旨在支持教育領域人才培養,鼓勵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學子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有意思的是,在美國,不管是羅伊·瓦傑洛斯,還是西蒙斯,再或者是經常向康奈爾大學捐贈的雅各布斯(Irwin M. Jacobs),他們的很多捐贈都是夫婦共同實作的。雅各布斯博士畢業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教職,其後加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此後創立了技術咨詢公司Linkabit和高通(Qualcomm),他的夫人是康奈爾大學校友。早在2013年,雅各布斯夫婦就向康奈爾大學捐贈1.3億美元,其後又有多筆大額度捐贈。今年5月,雅各布斯的夫人逝世,享年91歲。

科學家捐贈,資金從何而來

不考慮房產、手稿、專利等捐贈形式,僅從現金捐贈情況來看,科學家捐贈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薪資收入、各類獎項獎金、創業與經營收入、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等。 西蒙斯的捐贈資金主要來源於其創辦的量化投資機構文藝復興科技公司的經營收益,羅伊·瓦傑洛斯的捐贈資金則來自默克公司的股權、分紅及其他薪酬收入。

中國的科學家捐贈,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級各類獎項收入,如樊錦詩就是將獲得的「呂誌和獎-世界文明獎」 「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全部捐出。王振義院士、劉永坦院士捐出的則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類似的還有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他在獲得全球最大教育獎項「一丹獎」之後,決定捐出個人獎金1500萬港元和計畫資金1500萬港元,建立一個「新教師」專項基金。

2011年1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二醫科大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振義。圖/視覺中國

在國內,也有將科技成果轉化收入進行捐贈的科學家。2020年,河南農業大學王澤霖教授將畢生科研成果轉化費8208萬元捐給學校,用來建設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他所創制的新獸藥產品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養禽業的疫苗免疫效力低下的難題,在國內多家著名生物制品企業規模化生產,科研成果轉化費大多來源於此。2021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劉進教授向醫院捐贈1億元,設立規培專項基金,用於激勵住院醫師、帶教師資,提高住院醫師臨床能力。這筆資金來自劉進的科技成果轉化所得,他研發的麻醉新藥在2020年進行了轉化並獲得了1億元獎勵資金。

經常性捐贈的科學家,

都具有哪些特質

總體來看,經常性捐贈的美國科學家群體,特別是高頻次、長周期、大額度捐贈的科學家群體,大多與西蒙斯、羅伊·瓦傑洛斯一樣,具有跨界、冒險、勇於探索的特質,睿智、熱情且極富個人魅力,並且在職業生涯早期有著轉換賽道的經歷。 從捐贈方向來看,他們往往會聚焦於母校或是曾經工作過的機構,在特定議題和領域進行捐贈。如西蒙斯的捐贈大多圍繞數學領域展開,而羅伊·瓦傑洛斯則更關註醫學領域。

而中國的科學家捐贈者,則往往更具有家國情懷,大多深耕專業特定領域數十年,轉向實業領域的不多。從捐贈方向來看,一般會向自己所在的高校或機構,以及學科或領域進行捐贈,這與國外情況倒是有幾分相似。從年齡層次來看,一般此類科學家年紀偏大,大多已經在這一領域或行業深耕多年,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捐贈資金基礎。

此外,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遠見與洞察力,是這類科學家捐贈者的顯性特質之一。早在2004年,西蒙斯就創立了一個名為Math for America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吸引和支持紐約市學校的優秀數學教師,現在每年有 1000 名教師獲得支持,占到了紐約市從事STEM教學師資的10%。這些初高中數學老師每年可獲得1.5萬美元的額外津貼,並能夠獲得額外的指導,支持他們在數學教學領域長期堅守。

1996年,李政道在夫人去世後,將全部私人積蓄以及部份親友的捐贈近100萬美元,在美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委員會設立了「秦惠䇹-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以支持祖國的教育事業。基金自成立起,一直致力於支持優秀本科生投身科學研究,激發他們對於科研的認知和興趣,樹立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立項並成功結題的學生被稱為「䇹政學者」。如今「䇹政學者」已經成為優秀的代名詞,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有誌青年投入科研領域。

科學家捐贈,

不只是資金方面的價值

正如科學家是一種戰略資源一樣,科學家捐贈也不同於其他捐贈形式,是一種戰略性捐贈資源,對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事業的高品質發展,乃至全社會公益慈善文化的培育都具有重要價值。

最為特別的一點,就是科學家作為捐贈資金的供給者,與常規的捐贈者相比,更了解需求側的情況,甚至自身就是長期在這一領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例如西蒙斯會更了解數學學科的發展特點,在關鍵領域或關鍵方向上能夠給予資助,對受捐大學產生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捐贈鳴謝曾經提到,自西蒙斯夫婦於1983年捐贈第一筆 750萬美元以來,他們和西蒙斯基金會已向石溪分校捐贈了超過12億美元,同時還激勵了2100多名其他捐助者向該大學捐款。他們的支持,給石溪校區內外各個角落帶來變革性的發展。

透過捐贈給教育事業帶來長遠影響的還有馬丁·範德普洛格(Martin J. Vanderploeg)。他是雲端運算軟體公司創始人,曾在愛荷華州立大學擔任機械工程終身教授,建立並指導了視覺化實驗室。2022年,他向密西根州立大學捐贈1700萬美元設立獎學金,以支持那些在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第一代學生。他曾在這所大學獲得機械工程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總的來說,科學家,作為高等教育捐贈人群體當中的特殊成員,更熟悉高等教育場景,最能夠深刻感知前沿領域科技變革態勢,集捐贈人與某一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於一身,最熟悉關鍵領域的癥結與瓶頸,也最容易成為這個領域關鍵技術突破的戰略性助推者。

此外,這些科學家社會影響面廣,其捐贈引發的漣漪效應,會引發更多的社會力量關註這一領域,產生一定的示範倡導與帶動效果。在當前中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戰略格局之下,科學家捐贈本身就是將三者有機融合的重要舉措,是彌足珍貴且極富影響力的戰略性捐贈。

管好用好存量科學家捐贈資源,積極拓展增量捐贈,提高科學家在捐贈過程中與受助物件的互動與交流,不僅對高等教育慈善領域,對整個高等教育的高品質發展都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作者系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

作者:楊維東

圖片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