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大震前兆?中國台灣8小時發生79次地震,路面出現10噸巨石

2024-06-24科學

導語

近日,地處太平洋地震帶的亞方太平洋板塊上的一顆明珠——中國寶島台灣,因地質運動顯著加速,再次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

不僅有新聞報道,還有攝影愛好者捕抓到了路面上突如其來出現的10噸巨石的駭人景象,將此次厄運再次推到風口浪尖。

連續數月的震動,的確不容小覷,甚至有台灣專家直言:未來30年,台灣發生7.5級以上級別地震的機率達80%。

這些地震藏在哪裏。

台灣,因鄰近菲律賓海、中國大陸及琉球地震帶,本就是一個被夾在指縫之間的「地震高發區」。

經測算,僅台灣島所在的海域便有七個如同台北盆地一般的地質構造,是波及周邊的地震災害的最佳源頭。

在此其中,占有重要一部份的,便是琉球海盆。這方圓約555萬平方千米的海盆,涵蓋著菲律賓海8-11萬平方千米的區域,並且飽受地殼運動的影響。

由「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所組成的琉球板塊,轉變成了最繁忙的交通樞紐——琉球交匯地區,是引發地震的最佳「火種」。

海島國家菲律賓、塞班島,中國的台灣、廣東、福建,還有著名的火山活動區——琉球群島,都在它的影響範圍之內。

在這四板塊的組合之下,不分階段,純粹依照距離來計算,當兩個以上的板塊,以任意兩個以上的邊緣相連線時,所產生的地震,將最具破壞力。

如此驚人的震力,盡管離我們很近,但因為活躍在海中,在中國大部份地區,其影響其實並不算太大。

但是這僅僅只是因為我們的福建和廣東有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台地兩大屏障的緣故,所蘊含的巨大能量,一旦到了最近的台灣上,那將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從台灣海域的地震看究竟。

最近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台灣海域發生了79次地震,這種規模算得上不小。

但讓人安慰的是,這次地震之中最大的一次僅僅只有6.6級,並未出現像之前92年的「九二一」那樣慘烈的場面。

而這79次地震央,最頻繁地震的地方則是花蓮和台東附近,這兩地,無一不在我們上面所說的地震高發區的範圍之內。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與台灣慘烈九二一地震不同的是,這次79次地震,盡管規模不小,但卻沒有一處人員傷亡的訊息。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花蓮大橋坍塌的事,畢竟在美麗的台灣,花蓮大橋可是最有名的景點之一。

隨著這次地震的發生,這座大橋居然在幾分鐘之內就被夷為平地了,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遊人途徑,那後果可想而知。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樣嚴重的地震竟然沒有一人受傷,而因此大橋的坍塌,反倒成為了一道美景,許多攝影愛好者正在前往拍攝。

這些令人始料不及的事,讓人不得不好好研究一下。

在中國大陸邊境處發生如此頻繁的地質運動,很多人都不免感到擔憂。

但著名地質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亞裔教授、同是中國百人會成員之一的劉俊峰博士卻明確地告訴大家:不用太擔心。

台灣一直是地震高發區。

「她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負了一個地震多發區應有的使命,那就是隨時隨地為這片土地增添一份新的勇氣,讓她的人民更加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對於台灣這個神奇的地方,劉俊峰博士如此評價道。

沒錯,從台灣面世的那一刻起,她從來都是一個地震多發區。

甚至在科研專家眼中,台灣的地質構造上,便已經隱藏著讓人咋舌的數量。

僅僅在台灣島一小塊地方,居然有這麽多大大小小的地下斷層,尤其是在那個「巨斧」形狀的大地裂縫上,她居然向世人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除此之外,不僅僅是在台灣島上,就連她的身體中,也似乎隱藏著巨大的地質異常。

科研人員發現,台灣連綿起伏的山脈,竟然是由十余條斷層形成的,這些數量之多,讓他們不禁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台灣的地質構造。

在越來越多的資料尋找到,似乎台灣的地質構造和她的地震多發性息息相關,因為地處地質構造中心的台灣,由於逐漸受到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夾逼,所以使得從前平靜的幾乎已經鮮有地震的台灣,開始變得異常。

這樣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讓她成為了位列世界最多地震帶的第四位,並以此被授予「世界地震活動最多的地方」的名頭。

而地震活動,也恰恰是她的地質構造造就的,處在台灣上的你,就好像騎在一條龍的背上,一不留神,哪怕你地點的再平穩的地方,都會有巨大的危險。

但如果人們以此就認為台灣地溫常年偏高、地震常年頻發,可就大錯特錯了。

地處地震帶的台灣,地震活動頻繁的確是事實,但這個頻繁也只是相對於世界其他地方來說。

並沒有人會妄下結論認為台灣地震的機率完爬閩北地震。

不同型別的地震,所具備的能量也是不同的,這種簡單粗暴的評判標準,往往會妨礙科研人員的後續研究。

有人就會根據這種簡單粗暴的評判標準,錯誤地下結論認為一些本不會引起重大損失的地震並沒有任何震動。

而一些無法辨識,卻蘊含著更大能量的地震,又會被冠上高瞻遠矚的帽子。

這種錯誤的認識會進一步影響到地質監測部門的工作,如果一項工作必須依照公認的能量強度來篩選,那麽在地震發生後的忙碌調研將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結語

在台灣這樣常年地震縈繞的地方,如何能更好地工作呢?

可能我們沒辦法很好地預測未來,但我們可以提前為落下的防汛基地做好準備工作。

像今年台灣的地震一樣,未來我們只能將她當成一筆寶貴的資料,好好地研究分析,對於將來的預測預警等方面,助我們大陸無憂無慮地應對困擾我們許久的重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