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秦嶺地貌演化新證據!湖北鄖西發現國內罕見柱狀喀斯特

2024-07-05科學
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日前披露:2024年5至6月,該研究院專家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坎子山調查發現該地區除了海量分布、高約5公尺的丘狀喀斯特象形石景觀外,還新發現一類更加高大挺拔的柱狀喀斯特景觀,同樣有重要的科學、美學價值。
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趙璧告訴記者:「兩類形態、成因截然不同的地表喀斯特景觀共存於此,屬國內罕見。這不僅為坎子山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也為研究秦嶺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
鄖西坎子山「石海湧浪」喀斯特象形石景觀
鄖西縣坎子山位於鄂陜兩省交界地區,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巖溶)石山,由距今3.59至2.99億年前的「石炭紀」灰巖構成。地勢高聳的坎子山平均海拔超過1500公尺,山體剝蝕強烈,是秦嶺腹地重要的喀斯特成景部位之一。特別是以大規模「石海湧浪」、「群羊下山」式地表喀斯特象形石景觀群落遠近聞名。
坎子山的喀斯特石景密集如林,且景觀總面積接近10平方千米,規模遠超國內大部份喀斯特石林,因此被譽為「萬畝石林」。
鄖西坎子山萬畝石林
新發現的高大柱狀喀斯特景觀與坎子山「萬畝石林」的單體景觀外形差異懸殊。「我們研究認為,其形成演化並非僅受到喀斯特作用影響,而是受到喀斯特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的綜合控制。」趙璧介紹說,以最具代表性的「鷹咀石」景觀為例,其高逾30公尺,直徑不到10公尺,頂部的「鷹咀」恰如其名,神似雄鷹的喙,惟妙惟肖,明顯是受到過喀斯特作用的深刻改造,但其兀立聳峙,柱體表面僅有少量喀斯特作用留下的溶溝、溶痕,更多則是平直、整齊的崩裂面,四周也散布著大量崩解的滾石。
鄖西坎子山鷹咀石坐落在萬畝石林之間
「這充分證明柱體是大量巖石崩落留下的地質遺跡,雙重地質作用使這一喀斯特美景既雄壯挺拔、又充滿靈氣,在低矮的喀斯特象形石景中顯得卓爾不群。」據趙璧介紹,這類明顯受重力垮塌作用控制的柱狀喀斯特景觀,曾在旅遊地學專家陳安澤編著的【中國喀斯特石林景觀研究】一書中被定義為「柴埠溪式石柱(林)」,用以區別單一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劍狀喀斯特石林」,如著名的雲南路南石林,以及本區的「萬畝石林」等。
鄖西坎子山「群羊下山」喀斯特象形石景觀
湖北地質旅遊專家李正琪教授曾提出,高大挺拔的柱狀喀斯特是最重要、最具開發價值的喀斯特景觀型別之一。
秦嶺不僅是中國的地理標誌,也是南北方的界山,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對中國的氣候、生態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介紹,在秦嶺腹地的鄂西北此前未有過柴埠溪式石柱景觀報道,本次發現其與「萬畝石林」在坎子山同時出現,證明在秦嶺造山帶復雜的斷裂構造體系影響下,山體不同部位會發生差異升降和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地表過程。
「這也表現了秦嶺山脈地質結構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復雜性,說明秦嶺喀斯特地貌景觀成因型別可能遠比過去認為的要更加豐富。」趙璧表示,中國是全球罕見的喀斯特景觀富集區,包含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等七個地點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已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但上述地點尚不能完全涵蓋中國豐富珍奇的喀斯特景觀,譬如秦嶺喀斯特就還不在其中。」趙璧指出,2016年,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曾報道的秦嶺「漢中喀斯特天坑群」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本次又在秦嶺另一地點發現了罕見的不同成因喀斯特石林景觀共存現象,再次說明秦嶺喀斯特具有典型獨特性和重要意義。
趙璧建議,未來應很有必要對中國「龍脈」秦嶺開展更加系統的喀斯特專題科考,以全面揭示這條古老山脈的珍奇地質遺跡資源和奇峰異洞美景,推動秦嶺逐步成為科考探險、研學教育的重要旅遊目的地,讓更多公眾了解秦嶺,並來此感受天工造化神奇。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建宏 張銳 通訊員 朱江 陳琦)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建宏 張銳 通訊員 朱江 陳琦
責編:邢妍妍
編輯:朱曉帆 範天培 張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