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恐龍的模樣在「前進演化」

2024-08-30科學

很多人可以一眼認出霸王龍、梁龍、三角龍……但是,如果你仔細比較,會發現不同的書本中,恐龍的形象不太一樣。哪一幅才是正確的?

其實,沒有哪個恐龍形象是百分之百準確的,不同時期、不同畫家都可能畫出不同的恐龍形象。因為這些動物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連一張照片都沒有,誰也沒見過完整的、真實的恐龍。那麽,恐龍的形象要靠猜嗎?藝術家如何將恐龍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

中國龍源自恐龍化石?

人類常常會想象出一些奇異的怪獸,有些古代怪獸的靈感可能就來自於恐龍化石。公元前1100年,中國出現了有關龍的描述,這很可能是有人見到恐龍化石後的想象;公元前700年,古希臘出現了半鷹半獅的怪獸形象,這很可能源於人們發現了長著喙的原角龍化石。

它們有了共同的名稱——「恐龍」

19世紀中期以前,雖然出現了多具恐龍化石,但人們不知道它們是什麽動物。1842年,英國生物學家理察·厄文發現了它們的共同特征,於是將這些化石歸為一個動物類群,並將之命名為「恐龍」。

在他的描述中,這是一群有著灰綠色皮膚,長得像巨型蜥蜴或鱷魚的動物。英國藝術家本傑明·沃特豪斯·霍金斯於1854年根據厄文的描述創作出真實大小的恐龍雕塑,其形象與今天的恐龍明顯不同。

恐龍是鳥類祖先?

對恐龍描述的一次重大改變發生於20世紀60年代,主角是一只恐爪龍的化石。

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將之描述為類似於鳥類、行動敏捷、恒溫的群居捕食者,並提出現代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這一驚人之論。更驚人的是,這一論斷居然在30年後被發掘於中國遼寧省的恐龍化石證實了。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恐龍

錯得離譜的巨齒龍

1824年,英國地質學家威廉·巴克蘭將一只恐龍的幾塊化石描述為一種滅絕的巨型爬行動物,並稱之為「巨齒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

19世紀50年代,美國作家山繆爾·古德裏奇所著的書中出現了這只恐龍的插圖,它的模樣與今天作品中的形象相去甚遠。

頭長到尾巴上

美國生物學家E. D.科普於1868年發現了薄板龍化石,薄板龍屬於蛇頸龍。由於化石被發掘時零零落落,頭究竟安排在哪端,無從知曉。科普自己是蜥蜴專家,蜥蜴的脖子比尾巴短,於是,他把薄板龍的頭也安在短的那一端。但其實薄板龍的脖子比尾巴長。

由於脖子很重,蛇頸龍這一類動物也不能把頭伸出水面,除非它的身體靠在水底。

蛇脖薄板龍

與科普同時代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察爾斯·馬什曾揶揄科普把薄板龍的頭安錯了地方,但他復原的薄板龍也出現了重大失誤——讓它的脖子像蛇一樣盤曲。

然而,薄板龍的脖子實際上只能做小振幅的擺動。

背上長刺的劍龍

單看右邊這張畫,你能認出這是什麽恐龍嗎?這是馬什和他的團隊發掘出一具劍龍骨骼化石時復原的劍龍形象,於1884年發表在著名科學刊物【科學美國人】上。這幅畫上的劍龍,刺長到背上,背板長到了尾巴上,刺和背板的位置與目前我們常見的畫作正好相反;畫中劍龍正在兩腳直立行走,但自1891年開始,其被改為四足動物。

1914年,另一位畫家法蘭克·邦德將刺畫滿了劍龍全身,三角形背板被畫成了覆蓋在背上保護身體的鱗片,而我們今天已經知道這些三角形背板是立在脊椎上的。

壯碩的禽龍

禽龍是一種植食性恐龍,有喙無牙,尾巴懸空、與地面平行,最大的特征是前爪上有一個巨大而且尖銳的指爪。

但在一百多年前理察·厄文的描述中,禽龍成了一種四肢粗壯、尾巴下垂、類似哺乳動物的生物。左圖就是根據這一描述復原的禽龍。

爬行的梁龍

上面兩幅畫創作於1920年,其中的梁龍正貼著地面匍匐前進,四條腿像鱷魚般外拐、彎折,以這種形態,它的腹部會比腿更低,導致它需要在身下挖一條溝渠才能避免腹部與地面摩擦。

哥斯拉版的霸王龍

在【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上映之前,長久以來,人們認為霸王龍長成左圖中這樣的形態,與哥斯拉很像,看來,哥斯拉借鑒了錯誤的霸王龍形象。

與最新的霸王龍形象相比,它的手臂扭曲的方式不對,頭的形狀錯誤,尾巴不應像袋鼠一樣拖在地上,而應水平懸空。除此之外,霸王龍很可能長著羽毛。

一切從化石開始

所有的恐龍形象復原都是從化石開始的。如果古生物學家運氣好,發掘到了幾乎完整的恐龍化石,透過比對現代鳥類、鱷魚,甚至人類的骨骼結構,就能了解恐龍的大致形態。

然而,近乎完整的恐龍骨骼非常稀有,已知的一大批恐龍物種,其復原所參考的只是原始骨架化石中的部份碎片,甚至只有頭骨或幾塊碎骨。

知識就是力量

古人也與現代科學家一樣,盡量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對化石的原型進行描繪,但由於科學的局限,大部份靠猜。今天,人類已經建立了龐大而系統的學科體系,加上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掘,復原恐龍形象時有了許多可靠的依據。

今天,憑借一些小小的化石細節,古生物學家就能推斷出重要的形態特征。例如,在分辨化石來自爬行動物還是恐龍時,如果骨盆上有個洞——穿孔的髖(kuān)臼,那就說明這是恐龍而非爬行動物,因為恐龍的大腿頂端正好插入這個洞內,讓它們能直立行走,而鱷魚等爬行動物的腿拐向身體兩側;如果骨骼中有空心骨、手上有三根手指等,就可以判斷這是兩足行走的肉食恐龍,如異特龍;有時,僅靠牙齒的形狀或者腿骨的曲線就能讓古生物學家判斷出其所屬類別。

用骨骼化石推斷肌肉

雖然肌肉很難透過化石保存下來,但古生物學家們可以透過化石找到線索。

骨骼化石上常常有「肌肉疤痕」,這是肌肉在骨骼上的附著點。找到附著點,再對比現存的相關動物,就能推斷出肌肉的連線位置和大小。

肌肉對動物的整體結構有很大影響,例如,像腕龍這樣的長脖子龍,其每節脊椎骨之間的肌肉厚度與它的整體長度直接相關。

給恐龍「完型填空」

當恐龍的骨骼結構復原之後,就要填充脂肪、皮膚或甲殼、嘴唇、臉頰、羽冠等部位。

一些食草恐龍的皮膚銘印化石讓古生物學家們知道,大部份食草恐龍的皮膚是鱗片;某些帶盔甲的食草恐龍變成化石時,其骨板、骨刺等硬質部份的形狀也會保存下來,為復原這些恐龍提供了重要資訊。

在鴨嘴龍的牙齒化石中,古生物學家看到,在它下巴靠後的地方有很大的磨牙,那麽,這些磨牙很可能被臉頰遮蓋,使它們在吞咽食物之前將食物含在嘴裏充分咀嚼。這與人類相似,而不像霸王龍那樣,嘴可以咧得大大的,牙齒可以全部顯露出來。

中華龍鳥重新整理了恐龍形象

1996年的一天,遼寧熱河群的農民李蔭方發現了兩塊巢狀的石板,中間是一種長著羽毛、鳥狀的生物化石,古生物學家一開始以為這是鳥,將之命名為「中華龍鳥」, 後來發現這其實是一只恐龍。從此之後,各類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在遼寧熱河群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的如鳳凰,拖著長長的尾羽;有的羽毛非常華麗;羽毛中有的是絨羽,有的是飛羽……其中有一些保存得非常完好。

全球近50種有羽毛的恐龍化石中,大部份都出自遼寧。中華龍鳥、赫氏近鳥龍等帶羽毛的恐龍是鳥類從小型獸腳類恐龍前進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推斷恐龍的顏色

恐龍皮膚或羽毛的顏色很難從化石直觀地看出來,古生物學家們通常根據恐龍生活的環境來推斷,因為動物一般會將自己的膚色與環境相融,以偽裝自己。例如,霸王龍生活在半沼澤地區或淹水區,因此它的皮膚應該呈棕綠色,並帶有斑點。

古生物學家還透過顯微鏡檢視皮膚和羽毛中的黑色素來判斷其顏色,因為動物的不同顏色都是黑色素不同的組合形成的。套用這種方法,古生物學家確定了中華龍鳥身體羽毛的顏色為粟色或棕紅色,尾羽則橙白相間。

古生物藝術家施展技藝

古生物學家透過化石研究獲得了大量有關恐龍的資訊,而將恐龍的完整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古生物藝術家。沒有他們,恐龍的形象只會存在於古生物學家的大腦裏。

古生物藝術家既精通美術,也對解剖學和生物學有深入的理解,還能細致地描繪史前地理環境。他們會先對要描繪的恐龍進行深入研究:檢視古生物學家的研究報告,與該物種的研究者討論,或檢視化石。嚴肅而認真的古生物藝術家不會放過任何細枝末節,而且會盡一切可能避免錯誤,讓作品顯得真實可信。

科學家和藝術家們還使用電腦軟體來復原恐龍,不僅使其形態逼真,而且還能模擬恐龍的各種動作。

無限接近真實

復原恐龍形象就像拼一張大拼圖,而拼片散落、遺失,古生物學家在全球範圍內四處搜尋,每發現一片,就拼到相應的地方。有時,因為掌握的線索不夠,可能拼錯地方,空缺的地方有時靠推斷,有時靠猜測。拼片越多,拼出的圖越正確。

最近幾十年裏,恐龍化石層出不窮,古生物藝術作品也緊隨其後,反映最新的恐龍形象。隨著更多的化石被發掘,古生物學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復原技術的進步,雖然人們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正確描繪,但可以向真實的恐龍形象無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