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王正緒教授的文章深入探討了社會科學知識哲學中的各種「範式」組合,揭示了理論流派、方法論、認識論和存在論不同層次的理解模式。透過清晰地劃分客觀—現實主義與主觀—建構主義的存在論立場,文章闡明了這些立場如何影響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選擇。無論是實證主義的科學嚴謹性,還是建構主義對社會互動的關註,本文均提供了深刻的分析。此外,文章還討論了現象學、批判理論等其他重要研究範式,強調了理解社會世界的多樣視角。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來說,這是一篇不可或缺的指南,幫助他們在選擇研究範式時考慮其哲學基礎和適用性。
厘清社會科學研究範式的基本差別
摘要:
社會科學知識哲學裏存在諸多「範式」的組合。這些範式組合表述的是理論流派、方法論、認識論、存在論等層次的不同理解模式或系統。因此,在討論範式的時候,需要明白我們所討論的是知識或知識哲學的哪個層次的範式。一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設計討論中,主要的「研究範式」(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aradigm)有實證主義、建構主義、解釋主義等。這樣總結的「研究範式」,包含了存在論、認識論、方法論三個層面的特征。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的研究範式各自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存在論)、如何去認識客觀世界(認識論)、如何進行研究(方法論)均有一套自洽的體系。
作者簡介:
王正緒,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編譯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文作者:王正緒
客觀—現實與主觀—建構之別
基於社會科學的立場看待人類的社會世界有兩種視角,人類的社會世界究竟是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識的,還是由人在主觀感受或是在人的交流與互動中建構出來的?
根據對這一問題的基本判斷,我們可以明確社會科學的兩個基本的存在論範式,即客觀—現實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
前者認為,社會世界裏無論是物質的存在——比如制度、結構、收入水平等,還是觀念性的存在——比如人的思想、情緒、理念等,都是獨立於個人的觀察和思考而存在的。相對應的,主觀—建構主義範式則認為,人類的社會世界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或互動構成的,不存在客觀的、固定的社會世界。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究竟是一個客觀現實還是一個主觀建構?桂林或其他地方有很多山峰、河流,但有人看到了這些風景,對它大加贊賞,並透過各種文字、圖片、敘述進行傳播,因此在很多人的腦海裏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認識。一方面,桂林或任何地方的山峰、河流和任何其他自然物理物件,本無所謂美與不美。只是人看到它們了,才發現它們很「美」。並且,美的概念本來就是人主觀世界裏的一種感受。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有許多文章、詩歌、廣告等對一個地方的風景進行傳播,在人群中是不會形成某個地方「美」的觀念的。「桂林的山水美」,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體驗?和朋友甲一起遊桂林與和朋友乙一起遊桂林肯定會不一樣;即便和同一個人,每一次旅遊也會不一樣。這表明,社會世界裏的存在(比如旅遊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主觀世界於外部世界或他人互動中形成或建構的。
這個例子將我們引向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論層次上的基本區別,即客觀—現實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的區別。而存在論上的區別會決定社會科學研究在認識論、方法論上的差異。
客觀—現實主義範式。 社會科學有一種存在論範式,本文稱為客觀—現實主義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社會現實是客觀存在,獨立於個人的意識和認知的。根據這一範式,社會現象有其獨立的客觀特征,可以透過科學方法進行觀察、測量和分析。以此為基礎或出發點,客觀—現實主義在認識論上和方法論上,強調經驗主義或實證主義,認為知識來源於對現實世界的經驗觀察和數據收集,並追求辨識社會現象之間存在可辨識的因果關系。這樣的存在論可以稱為客觀主義、唯物主義、現實主義等,但單獨使用這些詞都容易與這些詞在別的語境中的含義發生混淆。例如,「現實主義」在國際關系理論裏的涵義,指的是以國家間權力為國際關系決定性力量、以國家自我安全為基本考量的國際關系理論範式。所以,本文以客觀—現實主義來代表這個範式。
以客觀—現實主義的存在論為基礎,結合相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形成一套可以統稱為「科學現實主義」的社會科學知識哲學。所謂「科學現實主義」,即首先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可以透過科學方法加以研究和發現,其次要求采用嚴格的科學程式和量化方法以確保研究的客觀性和可重復性。可以認為,科學現實主義範式與客觀—現實主義存在論有很大重疊,即主張世界的存在和結構是客觀的,即使我們對其認識不完全或存在誤差。但「科學現實主義」除了在存在論上強調世界的客觀性外,更註重強調作為人類理解客觀世界的「科學」行為,比如強調理論的真理性——科學理論和模型雖然不完美,但它們可以近似和反映真實世界的結構;重視探索和揭示隱藏在表象背後的機制和因果關系,強調采用實證研究和邏輯推理,結合定量和定性方法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理論等。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國際關系為代表的社會科學研究,基本上是在這樣一種科學哲學框架裏發展的。
主觀—建構主義範式。 主觀—建構主義範式認為,社會現實是透過人類的主觀認知和社會互動建構而成的。根據這一範式,社會現象的意義和現實是由個體和群體共同賦予和解釋的,強調研究者理解人們如何透過互動和交流來建構人們所處的社會世界。就有了「社會世界是建構的而不是獨立於人主觀意識的客觀存在」這一論斷或認識。例如,身份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每個人的各種身份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在絕對意義上,都透過個體的主觀體驗及其在特定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的互動過程而產生或形成。身份的建構涉及與他人(家庭、朋友、同事和社群)的互動。透過這些互動,個體接受、挑戰和重塑身份的意義。不同文化對身份的定義和理解存在差異。文化背景影響個體如何看待自身身份,例如性別、種族、宗教等因素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身份的建構又受到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的影響。某些身份(如種族、性別、階級)在特定社會中可能被賦予不同的權力和地位,影響個體如何理解和體驗其身份。身份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受到社會規範、期望和標簽的塑造。例如,社會對某些群體的刻板印象可能影響個體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和表現。身份又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時間、環境和經歷而變化,等等。
客觀—現實主義範式和主觀—建構主義範式,究竟哪一個更準確、更有效地表現了社會世界的存在論特征,在今日的社會科學中還很難定論。以主觀—建構主義視角來理解世界,比較關註個體體驗,強調個體和群體的主觀體驗和意義建構,能夠深入理解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學者也更重視文化和社會背景對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影響,應具有較高的文化敏感性。但這樣的存在論視角和據此進行的社會科學工作,由於重視主觀體驗和質性數據,容易被批評缺乏科學嚴謹性和在可重復性。同嚴謹性一樣受到質疑的是它的普遍性,因為強調具體情境和個體差異,可能難以提供廣泛的普遍性解釋。
相較而言,客觀—現實主義範式強調科學嚴謹性,依賴於可觀察、可測量的數據,提供了科學的嚴謹性和可重復性。 同時,透過發現普遍規律和因果關系,客觀—現實主義範式下的社會科學研究期望能夠為社會現象提供廣泛的解釋,乃至透過建立模型和理論,可以預測社會行為和現象的未來趨勢。這些是客觀—現實主義存在論和與之相關的「科學現實主義」知識哲學的主要優點。但是,這一存在論範式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客觀—現實主義過於強調客觀性,可能忽視個體的主觀體驗和意義賦予。它也可能陷入「化約主義」(reductionism)的陷阱,對社會世界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從而在處理復雜的社會現象時無法充分捕捉多樣性和動態性。這一存在論視角還很可能表現出嚴重的缺乏文化敏感性,從而忽視文化和社會背景對社會現象的深層影響。
不同存在論範式下的研究分野
研究範式可以說是在存在論範式基礎上建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組合。
社會科學研究範式可以歸納為:
實證主義、建構主義、解釋主義、批判理論。
其中,實證主義是建立在客觀—現實主義存在論上的研究範式,而建構主義、解釋主義、批判理論則是建立在主觀—建構主義的存在論之上。
此外,還有一些是這幾個研究範式的變種,包括後實證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象學、後現代化主義,等等。
實證主義、建構主義等研究範式。就實證而言,社會現實是客觀存在,獨立於人類的意識和認知的。在此基礎上,社會現象可以透過科學嚴謹的方法進行觀察、測量和分析。實證主義強調經驗數據和科學方法,旨在發現普遍規律和因果關系。在方法論上,實證主義式通常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和實驗,以確保研究的客觀性和可重復性。即便是使用定性的數據,實證主義也強調對概念進行「操作化」,將概念轉化為可以測量的變量。
解釋主義範式依托主觀—建構主義存在論,認為社會現實是透過人類互動和解釋而建構的。解釋主義關註個體和群體的主觀體驗,強調理解社會現象的意義和背景。在方法上,研究者通常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民族誌等,以探討人們如何在特定社會和文化背景下賦予現象以意義。解釋主義認為,社會現象的動態性和情境性使得意義無法透過簡單的客觀測量來完全理解,這與實證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
民族誌(ethnography)可以說是解釋主義研究範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與實證主義要求形成嚴格定義、可以測量變量的方法完全不同。 民族誌研究要求研究者透過長期融入被研究群體的日常生活,進行直接的觀察和互動;透過與研究物件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訪談,了解他們的觀點、經歷和情感;研究者在田野工作期間詳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對話和事件,以便後期分析和反思;重視被研究群體的文化背景,嘗試從他們的角度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研究者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偏見和對研究過程的影響,以確保研究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這樣進行社會科學研究,適合研究復雜的社會和文化現象,透過深度參與和細致觀察,揭示被研究物件內在的意義和行為邏輯。相比較而言,實證主義的研究也會采用訪談等定性研究的方法,但其目標是在定性的數據中抽取可以量化的概念和變量。
在實證主義和解釋主義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研究範式,即建構主義範式和批判理論。 建構主義與解釋主義有相似之處,但更強調知識和現實是透過社會互動和文化背景共同建構的。建構主義認為,個體和群體的認知和知識都是在特定社會情境中形成的。研究者通常關註如何透過語言、符號和社會實踐來建構和理解現實。建構主義的研究方法包括敘事分析和話語分析,旨在揭示知識和現實建構的過程。民族誌的方法也是建構主義研究經常采用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和意義是透過社會互動產生的,使用民族誌的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人們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共同建構現實。建構主義也重視人們講述故事的方式和內容,民族誌可以透過記錄和分析受訪者的敘事,揭示他們如何透過講述個人和集體故事來建構社會現實。
相較而言,批判理論的存在論色彩並不十分強烈,主要是研究問題和研究目標的取向。批判理論認為,社會現實中充滿了各種不平等、不公正,這是由權力關系和社會結構所建構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它有很強烈的主觀—建構主義存在論色彩。但批判理論的特點主要在於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即研究者透過批判性分析揭示隱藏在社會現象背後的權力動態和意識形態。批判理論通常采用質性方法,如話語分析和歷史分析,去發現社會中的各種制度、結構、機制——如政府、組織、教育、媒體和法律等——制造和維持了社會的不公平、不公正,以此試圖推動實作更公平胡公正的社會。
在以上研究範式之外,在主觀—建構主義存在論範式下,還有一個稱為現象學的研究範式。現象學範式更專門地關註個體的主觀體驗和意識現象。現象學研究者透過深入分析個體的生活世界,試圖理解他們如何體驗和感知現實。在方法上,現象學研究包括詳細描述(thick description)和反思(reflexivity),強調從第一人稱視角理解社會現象。
後實證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後實證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可以說是結合了主觀—建構主義立場後對實證主義或科學現實主義的挑戰或修正。這兩個範式都拒絕後二者的知識可以純粹透過客觀觀察獲得、科學知識是絕對確定的觀點。同時,二者對人類所形成的「知識」是否一定是正確的抱有深刻的懷疑,要求學者承認所有知識都有可能是可錯誤、有可能需要修正的,而所謂科學理論只是對現實的近似描述,永遠無法被最終證明為真理。兩者也要求學者對自身方法和假設持批判態度,認識到學者本人乃至機構、組織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對知識生產的影響。
就存在論而言,後實證主義傾向於對現實的本質持更不可知論的態度。它接受存在獨立於人類感知的現實,但強調我們直接認識它的能力的局限性。批判現實主義則認為人類雖然不一定能完全認識世界,但可以透過社會科學研究的努力,盡量多、盡量全面地認識世界。後實證主義采用更經驗主義和相對主義的認識論,強調經驗觀察的重要性,同時承認觀察是理論驅動的,並受人類認知影響。批判現實主義則認為,社會現實有許多層次——例如經驗的層次(empirical)、實際層次(actual)和真實層次(real),而研究不同的層次需要不同的探究模式。
綜上分析,社會科學中最基本的範式差別是客觀—現實主義範式和主觀—建構主義範式的差別。在區分了這兩個範式之後,我們結合認識論、方法論,可以將社會科學的研究範式總結為四個,即實證主義、解釋主義、建構主義和批判理論,以及若幹次要的範式。而後實證主義範式和批判現實主義範式則是對實證主義範式的批判和超越。
在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時,學者們應當認識到各個研究範式背後的存在論基礎,而不是簡單地在方法論的層次上理解各個範式的差異。
本文轉自 | Political理論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