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長江支流發現5條「亞洲美人魚」,最長92厘米,曾被宣布滅絕

2024-08-20科學

導語

近日,在長江支流湯溪河的雲陽段,專家捕撈到五條被譽為「亞洲美人魚」的魚類——長江鱘。

長江鱘又名中國三峽大鱘,屬於軟骨魚類,因其體型較大,非常容易辨認。

長江鱘這次被發現,卻令眾多生物學家和鑒定專家都驚訝不已,因為曾在2019年他們曾為長江鱘宣布了滅絕。

如今五條長江鱘的出現,為生物學家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機會,同時也推翻了他們之前的數據。

難道曾經滅絕的長江鱘,如今已經在兩年內繁衍出完整的族群了嗎?

不得不為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感到震驚和好奇。

「水中大熊貓」長江鱘。

專家驚喜地發現長江鱘時,它們並不是單獨一條,而是五條,有的甚至體長已達到92厘米,體重已接近10千克。

生物專家無不感嘆,長江鱘竟然這麽胖!

看來是生活在湯溪河肥沃的江水環境中。

如此說來,說明這裏肥沃到能滋養出完整的野生族群?

如果是真的,那麽長江鱘究竟怎麽逃過生物學家的「火眼金睛」呢?

中國水域不大,這麽難被發現說明很少有它們出沒過,那麽它們在雲陽段生活多久了?

同時這樣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否還意味著其他在長江中存在的一些珍稀魚類也出現了族群繁衍的情況呢?

長江鱘被評定為「瀕危程度最高的物種之一」,甚至2009年時已經被聯合國認為是滅絕物種;

特征方面,長江鱘體形巨大,成年個體可以長到6公尺以上;

身體呈纖細型,灰褐色背面有明顯的骨片構造;

這種獨特的外形使得它在水中十分顯眼,因此常常會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盡管在現代社會中,對這種珍稀物種的保護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註和重視,但它們依然面臨著許多威脅。

長江鱘主要棲息在中國的長江上遊和金沙江下遊等地區,習慣於生活在河流底部,但由於水土環境的變化,它們的棲息地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因此,保護這種珍稀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國家為保護這些瀕危動物,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法律法規,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保護和恢復生態。

長江鱘習性及食物。

從形態上看,長江鱘成年個體比較大,一般在2.5公尺左右,最大體長可達6公尺;

而它們的體重則介於100千克到400千克之間;

除了體型較大之外,長江鱘還身披厚厚的一層皮膚,這層皮膚對堅硬的物質具有非常好的抵抗力,可以有效防止受傷。

與其他魚類相比,長江鱘的壽命較長,一般可存活20年以上,有些個體甚至可以活到70年以上。

根據觀察,成年雌性長江鱘排出的卵子數量極為龐大,每一次高達七百萬,那麽雌性長江鱘又是如何找到雄性進行交配呢?

經過研究發現,在繁殖季節,雄性個體會聚整合團,在水流較快且含氧量較高的急流中遊動,以此引起雌性個體的註意。

當雌性個體靠近時,會釋放出激素資訊素,從而吸引雄性個體前來交配。

這種相互配合和回應的方式,使得雌雄個體能夠順利地完成交配,並增加了繁殖孵化行程成功率。

繁殖季節,大型雌性個體通常處於發育成熟狀態,而處於發育不成熟狀態或剛剛成熟的雌性個體可能會掩埋自己,這是一種叫做「潛伏現象」的行為。

這種現象可以幫助這些不成熟的雌性個體避免過早繁殖,從而保護了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確保這些個體在適當的時候能夠完成繁殖,從而保證了整個族群的生存和繁衍。

在淡水魚類中,鱘是比較古老的一類魚。

大約1.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那時盆地就是被當今格蘭高原覆蓋起來。

大約7000萬年前,這些盆地開始與海洋分離,並演變成陸地和淡水湖泊。

古代的鱘是廣泛分布於南北兩極之間,從南北兩極到熱帶海域都有它們的身影。

然而,由於氣候變遷使得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加之海水鹽分濃度增高,這些古代鱘逐漸被排斥出溫暖、鹹水且富含養分的海洋環境,只能生活在深海區或上層淺海區。

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逐漸分化為兩類,其中一類繼續生活在溫暖、鹹水且富饒的海洋環境中,另一類則適應了原來的環境,生活在淡水湖泊及河流中。

由於其長期生活在河流及湖泊底部,並以底棲居住為主,所以它們的食物主要是底棲性的動物,比如昆蟲、蚯蚓等小生物,有時候也會吃一些水生植物。

為了覓食方便,它們往往會用身體來探測環境中的變化,並感知到獵物的位置,然後迅速用嘴巴捕捉獵物。

此外,它們身體中的電感受器官也能幫助它們找到獵物,即使獵物藏身於泥土或巖石縫隙之間,長江鱘也能夠透過探測電場變化來找尋到獵物的位置。

事情真相是什麽?

湯溪河是重慶地區的一條支流並且屬於長江的一部份,兩岸山峰聳立、清澈見底,是重慶境內的一大美景,而重慶位於四川盆地邊緣,在這裏,其地勢非常陡峭,即使是山上的房屋建造也是依靠巖石撐起來形成階梯狀。

湯溪河原本是一條平靜優雅的小溪,不僅成為重慶市民放松心情、享受周末時光的一處休閑好去處,同時也是一些野生動物棲息地,例如那些生活於此的鳥類、昆蟲、爬行動物等。

然而,在2019年7月7日,由於重慶市政府對湯溪河水質進行管理控制與檢測,當時國家正在實行「碧水保衛戰」,為了檢測水質安全程度是否符合重慶市環保規定需要對湯溪河進行清查工作:

於是,重慶市來自川農大學黃勇教授團隊對湯溪河進行了系統全面地考察和研究,希望能確保湯溪河能夠順利透過環保檢測。

也正是這個過程,他們意外捕撈到了這五條長江鱘!

顯然2019年宣布滅絕這一結果並不太正確,或者說長期以來它們一直被人類當成其它魚類進行捕撈,但卻並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珍稀保護動物。

專家認為,在湯溪河生活著5條成年個體很難不有其他,同樣還是成年個體;

那麽這些成年個體又是怎麽來到湯溪河的呢?

專家認為首先應該是這5條長江鱘已經生活在此很久很久了,自然會有繁衍後代;

其次則是可能還有其他無法和他們競爭的位置,因此選擇了湯溪河作為棲息環境。

不論是哪種可能性,我們都不可以忽視一個巨大的事情——即使這五條成年個體完全屬於同一個家族,也不能否定湯溪河絕對孕育出了無數小幼仔!

如果這些幼仔沒有受到人為捕撈影響,那麽如今應該已經成長為成年的個體甚至已經開始繁衍後代。

何況湯溪河本身就很適合長江鱘生活,並且湯溪河更連線著很多水流歸入主流長江,這種連線形成非常廣闊適合生活,也使得眾多幼仔離開母親獨自成長有了可能。

結語

這種令人興奮的大好訊息會吸引更多專家來到此開展深層調查,同時也要結合當地已有數據來協調解決一件更重要的工作:關於湯溪河及其周邊環境如何改造成更加適合長江鱘以及其他魚類下遊繁衍、成長……最終歸入主流長江的大動脈。

盡管我們這樣做不能確保下一代一定不會受到人為捕撈影響,但是這樣無疑會提升他們幸存下來的機會,也可以改變未來更有希望完成這次協同領養歷程甚至形成完整族群——如果湯溪河本身並不是一個已經完整族群!

如果湯溪河一直孕育著大量幼仔,那麽如今我們不能把握住這個機會好好調節和保護這一過程,就會極大的影響下一代成長,一個不可逆同時無法挽回的重要歷史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