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網羅全國科普資源,打造全新科普模式,上海科技館暑假與公眾「一路相伴」

2024-08-27科學
「秦嶺猴王」西北大學李保國教授走進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普給公眾娓娓講述他研究了一輩子的金絲猴, B站科普達人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演精彩化學實驗互動秀、青年學子在天文館與院士科學家辯論科學話題……這個暑假,上海科技館網羅全國科普資源,創新科學教育新模式,讓科學以各種妙趣橫生的形式走進青少年的身邊。
青少年與科學家的對話,也是幫助學生開啟一扇通往更廣闊知識世界與思維空間的大門,從而樹立科學、正確、理性的認知態度和價值觀念,為他們在未來科學研究、職業選擇、個人成長中奠定基礎。
科普講座請來「陜北口音」的一線科學家
「孫悟空一定不是金絲猴,因為金絲猴群沒有‘猴王’,自然也不會有‘美猴王’啦。」上個周末,有「秦嶺猴王」之稱的西北大學李保國教授親臨「科」好玩了暑假周末營,用他的陜北口音普通話為廣大觀眾講述他和團隊30余年來對秦嶺金絲猴開展野外艱苦跟蹤觀察的研究故事,並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示。
金絲猴因其金黃柔軟的長毛、聰明溫順的性格,深受人們喜愛。李保國和他的團隊在秦嶺駐紮30余年,對秦嶺金絲猴開展野外的艱苦跟蹤觀察。他透過生態行為學研究逐步揭示了金絲猴透過特殊營養補償和能量收支調控來適應寒冷冬季,發現了金絲猴社群為獨特的重層社會結構模式--松散的母系社會,提出了亞洲葉猴重層社會前進演化為聚合型的新觀點,打破了西方學者對於靈長類重層社會前進演化的半個世紀的認識。
「金絲猴群沒有猴王,它的群體生態是由許多家用群組成的,家庭之間有等級之分,家庭群組成一個繁殖群,家庭群旁邊還有個‘光棍群’,‘光棍群’中的猴子時刻想進入家庭群,兩個群體不斷賽局,使猴群不斷發展壯大。」李保國說。
常年的野外調研觀察讓李保國更加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秦嶺金絲猴在30年前大概是3500多只,現在將近5000只,族群恢復了1000多只。「金絲猴有望從瀕危降級為易危。」他高興地說。
本次生物多樣性科普講座也是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公眾自然科普及宣傳教育計畫的重要活動之一。講座結束後,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科普發展教育基金會理事繆文靖李保國他頒發了榮譽獎杯。上海科普大講壇作為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已經成功舉辦了264場活動,邀請432位元海內外科學家進行精彩演講,逾2200萬觀眾透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了講座。
化學科普UP主首次在化學科研院所做科普
「做了那麽多場化學表演,我還是第一次在化學科研院所裏表演,心裏是又激動又忐忑。」同樣是上個周末,B站化學科普達人、科普作家楊帆(網名:真·鳳舞九天)走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為現場300余位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化學實驗互動秀。有意思的是,這場活動的報名資訊一經在上海科技館的網路平台上放出,40秒內就被搶完。
雖然是化學區UP主,但楊帆其實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學生時代的他熱衷於影視、電腦與化學,覺得前兩者的關系更密切,便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當上UP主後,他將三個愛好都融合到了一起。在他的視訊中,你能看到熊熊燃燒的黑色火焰、封印在液體中的彩虹、各種瓦斯的另類震蕩,甚至還能看到他是如何把「光忽悠瘸了」。
楊帆喜歡在經典化學實驗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元素,從而產生新奇的化學反應現象。他表演了變色的幹冰氣泡、魯米諾試劑的雙色熒光、鉑的震蕩火……經典原理的創新演繹猶如一劑催化劑,進一步激發了現場觀眾對化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楊帆表示,興趣在自己做科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科學知識的準確和嚴謹則是科普的地基和準繩。
這個暑假,上海科技館的「科」好玩了暑假周末營成為申城孩子假期裏每周都能見到的「熟面孔」,解鎖前沿科技、走近院士大家、參觀國之重器……上海科技館積極將優質科普資源輸送到學校、社群、場館、鄉村和商圈等地,著力繪就內容有深度、傳播有速度、品牌有溫度的科普新圖景。
中學生與院士同台辯論同一個話題
「有獨立意識的AI機器人應不應該設定壽命?」上海天文館內,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一群中學生辯手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激烈辯論。他們的辯詞時而有理有據,時而天馬行空,引來評委頻頻點頭。
8月22日至23日,2024科際穿越杯·首屆中學生科創華語辯論邀請賽在上海天文館舉辦。本次辯論賽的陣容十分豪華:著名節目主持人、曾獲國際大專辯論賽最佳辯手稱號的蔣昌建當主持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亞馬遜雲科技資深首席科學家張崢、華東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姜雪峰、上海市徐匯中學校長曾憲一、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賴長生等嘉賓做點評。經過線上選拔,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海澱凱文學校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四支頂尖辯論隊決戰巔峰。
作為本場活動最大的亮點之一,主辦方特設表演賽環節,由丁洪、張崢、姜雪峰、曾憲一領銜的科學家·校長聯隊與獲得多個國內辯論賽事佳績的上海中學國際部辯論隊圍繞「人類將永生VS人類不會永生」展開辯論,無論是院士科學家們深厚的專業知識輸出,還是中學生辯手們從社會人文中另辟蹊徑,都為辯題提供了科學性、專業性、實效性的內容支撐,幫助觀眾從更宏大的視角、更深層的背景、更多元的學科中,加深對辯題及辯題中所蘊含的社會科學意義的理解。
上海科技館以品牌計畫「科創校長空間站」為依托舉辦首屆中學生科創華語辯論賽,以辯論為媒介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透過賽制、辯題、內容的創新,旨在發揮辯論在培養青少年批判思維、獨立思考、深入探究、跨學科學習、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作用,推動學生對復雜議題進行思辨與探索,不斷激發和拓展思維的邊界。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圖:上海科技館提供編輯:沈湫莎責任編輯:任荃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