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大國必爭之地——南極

2024-07-16科學

南極洲無疑是21世紀地球上最為人跡罕至、神秘莫測的大陸。

它的陌生感如此強烈,以至於時至今日,多數人對於南極洲的實際尺寸與形態缺乏清晰的認知。

這或授權歸因於我們對南極洲的普遍印象——常被描繪為二維地圖底端一個模糊龐大的區域,有時甚至在地圖上缺席。

實際上,南極洲位列世界第五大洲,其面積超越澳洲與歐洲,與南美洲的規模相近,其從南極半島到大陸另一端的跨度,可媲美從加拿大北極群島至墨西哥的距離。

如果將南極洲置於歐洲之上,它將從挪威和芬蘭的北極地帶延伸至東南部的伊朗與伊拉克,同時,其西側邊界將遠超愛爾蘭,深入大西洋中部。

這是一個遼闊且近乎荒蕪的地域,人類活動極其稀少。

南極洲的人口在夏季高峰期約為4000人,而在漫長嚴冬中,人數可能驟減至1000人左右。

當黑夜持續數月籠罩全境,氣溫驟降至零下34°C以下,南極洲幾乎成為無人之境。

然而,惡劣的氣候條件並非人口稀少的唯一因素;南極洲地處偏遠,抵達不易。

它位於地球的最南端,與最近的大型人類聚居點——阿根廷南部的烏斯懷亞——相距約1000公裏,即便如此,烏斯懷亞與南極半島之間還需跨越著名的德雷克海峽,這片海域以其狂暴與險惡聞名於世。

在文明的邊際,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此交匯。

因為無陸地阻隔,風力與洋流得以環繞南半球自由馳騁,不斷加速與增強。

溫暖的北流與冰冷的南極水域相遇,令德雷克海峽在極端天氣下產生高達近20公尺的巨浪。

考慮到穿越德雷克海峽的艱巨挑戰,以及南極洲與非洲、澳洲等相鄰大陸間的遙遠距離,直至19世紀,人類可能未曾親眼目睹這片冰封之地,直到1820年,一支俄國船隊首次記錄下了南極洲的存在。

即便到了現代,歷經兩個多世紀,我們對這片冰雪覆蓋的大陸依舊知之甚少,尤其是對於南極冰蓋下的奧秘。

冰蓋覆蓋了南極洲超過98%的地表,留給我們的直接觀察區域十分有限。

南極冰蓋平均厚度超過2公裏,從地表直達大陸基巖,在某些地區,冰層厚度接近5公裏,幾乎等同於六座杜拜哈里發塔(目前的世界最高建築)的高度堆疊。

因此,全球61%的淡水資源被儲藏於南極冰蓋之中,一旦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約60公尺,導致美國大部份海灣和東海岸地區徹底淹沒。

南極冰蓋之厚重與密實,使得人們普遍認為,我們對遙遠火星表面的了解,竟超過了對南極冰蓋之下實況的認知。

要探知冰層下的秘密,並非透過直接鉆透數千米厚的冰殼,而是借助飛行器發射無線電波穿透冰層,隨後分析返回飛機的反射波,這一技術稱為無線電回聲探測。

但鑒於南極洲的面積超過歐洲,要在整片大陸實施這種方法,無疑是極度耗時、昂貴且充滿挑戰的任務。

目前,我們對冰下世界的了解,僅基於有限次數的無線電回聲探測飛行數據,據估計,超過90%的冰下地形尚待測繪。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已掌握的南極冰蓋下世界的點滴資訊,已足夠令人著迷。

首先,南極洲並非表面看似的一體化陸地。

若冰蓋全面消融或移除,南極洲將呈現出群島與大陸並存的真實面貌。

南極半島實質上將演變成一系列由山脈構成的島嶼,此區域常被稱為「小南極」。

而「大南極」,即大陸主體部份,仍將高於海平面,其規模堪比澳洲。

這兩部份南極洲之所以特性迥異,是因為它們擁有截然不同的地質構造與歷史背景。

「大南極」,即東部大陸,由古老的火成巖和變質巖構成,而「小南極」則相對年輕,主要由沈積巖與火山巖組成。

尤為有趣的是,「小南極」屬於太平洋火環的組成部份,這一活躍的地震與火山帶環繞太平洋幾乎整個邊緣,約形成於3500萬年前。

因此,「小南極」的諸多島嶼與群島,本質上皆為火山起源,盡管表面被冰川與積雪覆蓋。

埃裏伯斯山,位於南極洲的遠東地區,不僅是該大陸上最高的活火山,同時也是全球位置最南的活火山。

自1970年代起,其火山口內一直存有熔巖湖,直至2020年的最近一次噴發。

埃裏伯斯山周邊區域的年平均溫度約為零下7°C,南極冬季(4月至9月)期間,溫度不會升至零下20°C以上,8月時甚至可低至零下62°C。

這種極端環境對生命極為苛刻,似乎不應期望在此發現生命跡象,然而,在埃裏伯斯山冰層之下,卻隱藏著一個未知的生命世界,我們正逐步揭開其面紗。

數百年來,埃裏伯斯火山釋放的熱氣在山下冰層中雕琢出一系列通道。

這些火山冰洞內的溫度可高達25°C,足以讓人在南極腹地僅著T恤短褲而感到舒適。

這意味著南極洲的火山冰洞體系可能溫暖適宜,足以孕育我們尚未發現的各類生命形態。

2017年,澳洲國立大學主導的一個科研團隊,從埃裏伯斯山下洞穴系統中獲取了若幹土壤樣本。

深入分析後,他們於土壤中檢測到了藻類與苔蘚的DNA殘留,更為振奮人心的是,還發現了疑似小型生物的DNA痕跡,這暗示南極地下或許藏匿著生命綠洲。

大部份化石相關的DNA痕跡與我們所熟知的地表化石相吻合,但並非盡然。

一些痕跡無法與已知物種對應,卻與節肢動物(諸如蝦、蜈蚣或蜘蛛)的遺傳資訊最為相近,這表明在埃裏伯斯山下的溫暖洞穴中,可能棲息著人類未曾記錄的類似節肢動物的物種。

實際上,南極洲還分布著另外15座活躍或半活躍火山,它們之下很可能同樣蘊藏著由熱蒸汽雕琢的隧道與洞穴,這意味著南極冰蓋下可能潛藏著十數個未被探索的綠洲生態系,我們對此知之甚少。

南極上空飛行器透過無線電回聲探測揭示的是一幅壯闊景象:連綿的山谷、幹涸的河床以及起伏的丘陵,宛如地球其他區域的風景,只是這一切都被時光凝固,深藏於數千米厚的冰層之下。

然而,2019年新發現的地理奇觀之一,便是現今所知陸地上最深的峽谷。

倘若沒有上方的冰層遮蔽,其壯觀程度將令美國的大峽谷相形見絀。

位於大南極區域,登曼冰川下這條峽谷的深度,現已確認達至海平面下3.5公裏,其深度之巨,令人瞠目。

作為參照,南極的這條峽谷,其垂直落差大致相當於大西洋的平均深度,且約等於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一半。

地球上海拔最低的陸地暴露點,位於約旦、以色列及西岸交界處的死海沿岸,那裏僅低於海平面413公尺;相較之下,南極這條峽谷的深度幾乎是其8.5倍。

唯有在海洋深處,峽谷方能潛入更幽深的水域,但我們直到2019年才認識到南極洲竟藏有如此深邃的峽谷,因為它已被數公裏厚的冰層掩埋了數百萬年。

試想,倘若無冰層遮擋,親眼目睹這條峽谷將是如何的震撼。

不過,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遠非南極冰層下所隱匿的唯一奇觀。

1958年,蘇聯的一支科考隊在南極洲意外發現了冰蓋下龐大的山脈,這是前所未聞的發現,後來被命名為卡梅諾夫山脈,以此紀念蘇聯地球物理學家格裏戈裏·卡梅諾夫。

這些山脈的規模與南歐的艾爾卑斯山相仿,全長約1200公裏,山峰高達2700公尺。

它們完全隱匿於視野之外,因被超過600公尺的冰雪覆蓋,但這絕非冰下隱藏的所有秘密。

自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科研人員在東南極洲探測到大面積的重力異常現象,那裏的重力強度明顯低於理論預期。

這一異常區域覆蓋了南極冰蓋下約243公裏寬的範圍,向下延伸約848公尺。

數十年間,關於東南極洲重力異常的成因,曾提出多種假設。

直至2006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運用NASA及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衛星數據,確認了一個直徑達480公裏的古老隕石撞擊坑,它深藏於冰層之下。

然而,鑒於該區域的極端偏遠及被數千米厚堅冰覆蓋的事實,至今未能直接采樣驗證這一撞擊事件的假設。

因此,關於一顆小行星可能在此區域撞擊並留下巨大坑洞的設想,盡管可能性頗高,但仍停留在理論階段。

若這一重力異常確系隕石撞擊所致,則它將成為迄今所知的最大撞擊坑,其寬度幾乎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三倍。

希克蘇魯伯坑據信由一顆直徑約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形成,發生於約6600萬年前,或促成恐龍滅絕。

為了在南極洲造就如此規模的撞擊坑,撞擊小行星的直徑需為恐龍終結者小行星的四到五倍,即大約40至50公裏寬,足以從紐約中央公園延伸至康乃狄克州。

地球表面的撞擊坑會隨著時間推移因侵蝕而消失。

鑒於此,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推斷,南極冰蓋下隱藏的結構應為撞擊坑,其形成時間應在5億至1億年前之間,因該結構似乎受到了約1億年前該地區裂谷活動的影響,彼時南極洲與澳洲自古岡瓦納超大陸分離。

1億至5億年前的時間框架尤其引人註目,因其與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基本吻合,該事件發生於約2.519億年前,被稱為「大死亡」。

那次災難性事件迅速抹去了當時57%的生物家族,包括81%的海洋物種與70%的陸地脊椎動物。

這是史上最嚴重的滅絕事件,而其確切原因至今不明。

若證實東南極洲的重力異常確為最大撞擊坑,且進一步證據指向撞擊事件,那麽此次撞擊可能規模浩大、破壞力驚人,直接促成了岡瓦納超大陸的分裂,嚴重削弱了撞擊點的地殼,最終導致了南極洲、澳洲與印度之間的大陸分離。

此外,南極冰蓋下掩藏著大約675個液態冰下湖泊,這些湖泊自1990年代,即三十年前,才被研究人員發現。

其中一些湖泊位於冰蓋下超過3公裏的深處。

迄今為止,最大湖泊為神秘的沃斯托克湖,由俄羅斯科研團隊在南極大陸東部發現。

沃斯托克湖的存在於1990年代初被發現,並於1996年在科學期刊【自然】上正式公布。

原來,沃斯托克湖是一個龐大的液態水體,深藏於冰蓋下約4公裏處。

按體積計算,沃斯托克湖竟然是全球第六大已知湖泊,其水量甚至超過了美國的密西根湖。

就在泰格·伍茲首次亮相PGA巡回賽的同年,我們得知了它的存在。

沃斯托克湖的液態水維持在冰點以下,平均溫度約為-3°C。

這種狀況的維系,源於湖底的地熱出口提供的熱量,加之4公裏厚的冰層降低了冰的熔點,同時為湖水提供了保溫屏障,使其免受上方極端低溫的影響。

盡管-3°C的水溫對多數已知的海洋生物來說過於寒冷,但對於適應極端低溫的生物而言,這一溫度依然足以讓它們生存繁殖。

南極磷蝦、冰魚、北極鱈魚以及特定的海星、海膽和軟體動物等物種,皆能在冰冷的零下水域中生存,那麽,在沃斯托克湖以及南極冰蓋下散落的數百個湖泊深處,又隱藏著何種未知的生命形態呢?

沃斯托克湖尤為矚目,因為它被認為在至少1500萬年間未曾與外界交流,這意味著湖中若存有生命,它們已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演化了數百萬年之久。

2012年,一隊俄羅斯科研人員成功從南極冰蓋表面鉆探至近4公裏深處,抵達沃斯托克湖水面,收集了水樣並將其帶回地面。

然而,初次采集的樣本因未采取恰當的消毒措施而遭到廣泛質疑,導致收集的數據遭受嚴重汙染。

後續分析顯示,樣本中含有煤油汙染以及鉆頭在觸及湖水前已攜帶的外來細菌。

自2012年起,研究者們已鑒別出255種已知的細菌汙染物,同時辨識出至少一種此前未知、在國際資料庫中未有記錄的細菌型別,研究團隊視之為至少存在一種未知細菌的有力證據。

俄羅斯團隊於2015年再次實施鉆探,聲稱此次操作更加潔凈並進行了適當消毒,從而獲取了另一升湖水樣本,但至今未公開該樣本的分析結果,故我們尚不清楚他們是否有所發現。

多數專註於沃斯托克湖的研究人員推測,若該處確有生命存在,很可能會限於諸如細菌之類的簡單生命形式,盡管聽上去並不特別吸引人,但這對理解太陽系中其他星球可能存在類似簡單生命形式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木星和土星的衛星——歐羅巴和恩克拉多斯,它們的冰層下亦藏有液態海洋。

然而,沃斯托克湖中或許棲息著比我們預想更為復雜的生命體。

2020年,庫拉與史考特·羅傑斯等研究者透過分析沃斯托克湖的積冰而非湖中液態水,發現了額外的未知細菌種類,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檢測到一段與南極海岸線常見巖石鱈魚的rRNA序列相似度超過97%的序列,這是首次科學記錄可能存在於沃斯托克湖的未知魚類物種。

倘若未來某日,裝載有攝影機和照明裝置的水下無人機能夠潛入沃斯托克湖,揭開更多真相,那將極為震撼。

就在幾年前的2021年,發生了一起類似的事件,其結果令所有人大感意外。

2021年12月的尾聲,一群紐西蘭科學家在西南極洲的坎貝溪成功融穿一個小洞。

研究團隊知曉,在冰川表面下約500公尺深處存在一個由冰下小河流經歲月雕琢而成的巨大水腔。

然而,當他們實際將網路攝影機送入洞中,所見景象令所有人震驚:他們目睹了成百上千的生物在孤立的水腔中悠遊。

研究團隊隨後確認,那些模糊的橙色斑點實際上是一種類似蝦的海洋甲殼類動物,學名端足目。

在這片位於冰下500公尺、距離最近的陽光源達500公裏、完全漆黑且與世隔絕的冰冷水域中,數百種這種較為復雜的生命形態正妍妍向榮。

幾乎無人預見這裏竟會擁有如此豐富多樣的生命。

那麽,2021年的這一發現對沃斯托克湖及其他尚未探索的南極冰蓋下湖泊中可能存在的未知生命意味著什麽呢?西南極冰蓋覆蓋的廣闊區域與墨西哥的國土面積相當,但迄今為止,人類僅窺見了這片未知世界的冰山一角。

區域內分布著數十個小鉆孔,揭露的範圍僅相當於標準籃球場的大小。

在這籃球場之外,是一片相當於墨西哥大小的未知領域,仍舊未被探索、未知且充滿神秘。

除了潛在的未知生命和獨特的地理特征,南極冰蓋之下極有可能蘊藏著龐大的未探明和未開采的自然資源,這無疑將激發人類未來的極大興趣。

數十年來,人們推測南極洲在數億年前並非終年冰封,而是位於地球較為溫暖的地帶,可能因此積累了豐富的能源儲備,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緣於那時可能存在的龐大生物群落。

約3500萬年前,南極洲移動至現今的極南位置,開始了冰蓋的形成過程;然而,在此之前,南極洲從未被冰雪覆蓋,為復雜生命的繁衍和最終的碳化提供了漫長的時間跨度,逐步轉化為了蘊藏深地的碳氫化合物。

直至幾個月前,我們才得以一窺南極洲石油與天然氣儲備的真實規模。

本月早些時候,送出給位於倫敦的英國議會的證據表明,一艘在威德爾海域作業的俄羅斯科研船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巨大油田,據估計,其石油儲量高達5110億桶,這是一個令人咋舌的數量。

作為對比,這一單一的南極超大型油田的石油含量幾乎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儲備的兩倍,或者換言之,

這個南極超大型油田的石油總和大約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北海累計產量的十倍之多。

2024年,英國議員警示稱,俄羅斯的這一發現可能預示著各國或企業將把他們的海上鉆井平台駛向這一區域,進行資源開發。

最為擔憂的是,這一發現正位於南極洲爭議最激烈的區域核心,該區域同時被英國、阿根廷以及智利部份地區聲稱擁有主權。

然而,根據現行國際法律,直接在威德爾海開展石油鉆探活動是被禁止的,這主要歸功於【南極條約】——一項始於20世紀中葉的國際協定。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南極洲理論上被視為一塊自由土地,任何人都有權對其開發利用、定居乃至殖民。

僅是該大陸的遙遠位置及其惡劣的自然條件阻擋了絕大多數人的腳步,但仍有人勇敢嘗試。

進入20世紀初,包括紐西蘭、澳洲、法國和挪威在內的七個國家正式對南極洲的領土提出主張。

其中,英國、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領土爭議尤為尖銳。

所有這些國家的南極洲領土要求均基於它們對鄰近南極洲的已確立合法控制區域,如紐西蘭和澳洲的本土,法國較近的克羅澤群島和庫盧安群島,以及挪威的布韋島。

同樣,英國在南極洲的領土訴求主要源自其對福克蘭群島以及鄰近的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的主權聲明;而阿根廷在南極洲幾乎相同且重疊的領土要求不僅基於其本土,也基於與英國相同的島嶼爭議——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智利的領土聲明則依據其本土的鄰近性。

到了20世紀中葉,英國、阿根廷和智利圍繞南極洲本身的領土糾紛以及阿根廷和英國對上述其他島嶼的主權爭執日益加劇,有演變為武裝沖突的趨勢。

在美蘇冷戰的大環境下,1959年,十二個國家聚首締結了【南極條約】,其核心目標是維持南極洲的現狀,避免該大陸用於任何軍事用途,同時保障其專用於科學研究和和平存取。

各國同意南極洲上的軍事活動受到嚴格約束,禁止在南極洲進行核試驗、核爆炸以及核廢料傾倒,並設立了一個強有力的獨立監督機制,允許任何簽約國在無需提前通知的情況下檢查他國在南極洲的設施,確保條約條款得到執行。

根據條約界定,南極洲涵蓋所有位於南緯60度線以南的陸地、冰架與海域。

在條約簽署前,對南極洲提出領土聲明的七個國家的主張被置於凍結狀態,失去了法律上的執行力。

美國和蘇聯,後者繼而為俄羅斯,保留了將來某個不確定時刻對南極洲提出領土要求的權利。

任何國家都有資格加入該條約,並有權在南極大陸建立科研基地,而不受任何既有領土聲明的影響。

至關重要的是,條約明確禁止開采南極洲的任何潛在自然資源,甚至勘探大陸的礦藏也被禁止。

因此,自條約生效以來,南極洲上嚴禁任何形式的采礦或資源勘探活動。

結果,截至2024年,南極洲上分布著來自全球至少55個國家的眾多活躍研究站和基地,其中許多位於其他國聲稱擁有的大陸區域之內。

美國在紐西蘭主張的南極區域營運著麥克默多站,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基地,夏季高峰期可容納多達1500名人員,約占該季節南極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美國還在地理南極點運作著阿蒙森-史考特站。

而其他數十個國家的基地則分散在大陸的其他區域,大部份集中於相對較暖的南極半島,該半島向南美洲的尖端延伸。

阿根廷與智利,作為距離南極洲最近的兩個國家,在強化其對大陸的領土主張上投入了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努力。

他們是迄今為止唯一在南極洲建立永久民用定居點的國家,分別位於南極半島的阿根廷埃斯佩蘭薩基地和智利的弗雷總統基地,二者均位於金喬治島上。

每個定居點冬季人口僅有幾十人,夏季則略多於一百人,這與16世紀英國在美洲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詹姆士敦的人口規模相仿,頗具歷史趣味。

20世紀70至80年代,阿根廷和智利政府開始安排孕婦前往他們在南極洲的定居點分娩,以期在南極洲土地上誕生本國公民,從而強化各自的領土主張。

這最終導致了1978年1月7日南極大陸上第一位人類嬰兒的誕生,阿梅洛·馬科斯·帕爾馬,之後至少還有10名阿根廷和智利兒童在這裏出生。

自此之後,阿根廷和智利甚至在南極洲的永久定居點設立了學校,目前有兒童正在當地接受教育。

值得註意的是,除南極洲的領土爭議外,阿根廷與英國之間還存在著對附近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及南桑威奇群島的激烈主權爭端。

這一爭端的歷史爭議程度遠超他們在南極洲的分歧,因為與南極洲不同,這些島嶼上有常住人口。

福克蘭群島目前由英國管轄,居住著約3600名英國公民,與南極洲定居點的人數相比,這是一個顯著的數位。

自19世紀30年代起,英國幾乎不間斷地管理福克蘭群島近兩個世紀,但基於歷史和地理因素,阿根廷在其後的兩個世紀中始終對英國的控制權提出質疑。

這一爭端在1982年達到頂峰,當時阿根廷突然對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發動全面兩棲進攻,引發了一場歷時10周的戰爭,導致近1000名士兵喪生,超過2000人受傷,雙方海軍遭受重大損失。

阿根廷的島嶼入侵最終被英國徹底挫敗,自此島嶼一直處在英國的控制之下。

盡管英阿之間的福克蘭群島爭端仍未解決,但已大體退至地緣政治的邊緣,鮮少提及,尤其在全球聚焦於烏克蘭和中東等更大規模沖突的背景下。

然而,鑒於近期俄羅斯在南極洲發現的5110億桶石油儲備位於英國和阿根廷所主張領土的交匯地帶,福克蘭群島問題可能很快再度成為倫敦與布宜諾斯伊利斯的焦點議題。

截至2024年7月3日,布倫特原油的市場價為每桶86.40美元,這意味著威德爾海中宣稱的5110億桶石油,理論上的價值可能高達44萬億美元,接近美國全年GDP的兩倍之巨。

倘若一個國家或企業能掌控這片南極油田,並無視國際法與南極條約框架,他們實質上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躍升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石油巨頭,徹底覆寫自身的經濟版圖,這無疑構成了一股難以抗拒的誘惑。

然而,目前遏制任何此類行動的唯一壁壘是南極條約體系,它嚴令禁止對南極圈60°S以內的資源進行開發。

但這一條約將在24年後,即2048年,面臨重新評估,且任一參與國隨時有權選擇結束。

此刻,俄羅斯所聲稱的5110億桶石油儲備應當被視為潛在礦藏而非現實儲備,因為當前並無合法途徑可供開采。

然而,當2048年南極條約進入審議階段,阿根廷、英國、智利,乃至其他潛在的外部勢力,可能會強烈傾向推動南極洲開啟鉆探與開采活動,倘若此舉能為他們帶來數萬億美元的經濟報酬。

威德爾海的冰蓋因氣候變遷而日漸稀薄,正變得愈發便於船舶或海上鉆井平台通行。

南極半島西側為這片海域提供了天然屏障,抵禦環繞南極大陸四周常見的洶湧海浪。

盡管如此,南極洲的威德爾海區域目前依舊是對實際作業極具挑戰性的場所,其地理位置極端偏遠,與阿根廷或南非的文明中心相距數千公裏。

海中的冰山與流動冰體依然對海上鉆井平台的穩固性和安全性構成嚴峻考驗,由此開采石油將無疑是一項成本高昂且風險巨大的事業,這意味著即便如俄羅斯這般國家不懼觸犯國際法,他們也必須面對冰冷的經濟現實,這在很大程度上令石油開采在經濟上顯得不夠劃算。

但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威德爾海冰蓋的持續消融,加之2048年南極條約的正式審議,某些國家或許將萌生試探之心。

倘若阿根廷在未來數十年內能重整其經濟秩序,它也許會重新燃起挑戰英國在福克蘭群島地位的興趣。

正是英國對福克蘭群島,以及無人居住的南喬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的控制,奠定了其對相鄰南極洲領土聲明的法律根基,這與阿根廷的主張形成直接沖突,也與俄羅斯發現的龐大油田區域重疊。

設想,阿根廷能奇跡般地迫使英國撤出福克蘭,那麽阿根廷將顯著削弱英國在南極洲的重疊主張,並顯著增強自身對油田的權益,這可能引發阿根廷如同沙烏地阿拉伯或阿聯般的經濟劇變。

在南極條約於2048年審議後,若允許部份或全部石油資源的開采,阿根廷或許將經歷一場類似的經濟蛻變。

與此同時,英國將清醒地意識到阿根廷及俄羅斯等國在未來數十年內可能對其構成的潛在威脅,因此將竭力捍衛對福克蘭、南喬治亞島及南桑威奇群島的掌控,以維系其在南極洲與巨大油田的立場。

誰能於2048年之後主宰這片油田,便可能成為下一個沙烏地阿拉伯,正因如此,南極洲的未來前景充斥著諸多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