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我們提前體驗了蘋果這次的全部新品,有一些感受可以分享給考慮購買的你

2024-09-20手機

9 月 10 日淩晨,蘋果舉行了今年的秋季新品釋出會,隨後我們在 9 月 18 日提前體驗到了這次的全系列產品(也包括 iPhone 的新款保護殼以及 Apple Watch 的新表帶)。

其實這波新品馬上就將在 9 月 20 日發售,時間非常近,今年新品到手的時間目前看普遍也比往年要早不少,對於很快就能上手的同學,我們會有一些提前的建議,而對於還在觀望的同學,我們也分享一些在新品體驗現場得到的感受,看看能不能幫助你進行決策和選擇。

關於 iPhone 16 系列的第一印象

首先是 iPhone 16 系列。這次的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和上代的機身尺寸完全一樣,重量分別輕了 1 克和 2 克,保持了很好的手感。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的 5 種配色

顏色都仍然很好看(相比上代的莫蘭迪色系,這次的彩色明度更高,更加鮮明)。5 種配色裏個人覺得深青色最好看,男生可以考慮,粉色實際上會比圖上看到的要更深一點,有芭比的感覺,女生的話很推薦。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這一代主要變化除了處理器升級到 A18(上代是 A16),還包括靜音撥鍵現在換成了和「Pro」一樣的操作按鍵,旁邊也加入了這一代新增的相機控制按鍵。此外它們的電池續航也都比上代的更長。

簡單來說,如果不是極致追求要「Pro」那樣的效能,以及不需要「Pro」的 5 倍變焦(這邊最高是 2 倍),那麽 這一代 iPhone 16 和 iPhone 16 Plus 和同期的「Pro」相比可能是區別最小的一次 ,從價效比看會相當值得購買。

然後是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雖然兩款「Pro」螢幕都比上代加大了,連帶著機身尺寸和重量都有增加(厚度還是 8.25 公釐沒變),但其實肉眼看上去感知並不強,可能有一個原因是這一代「Pro」的邊框太窄了,非常窄,這才是感覺最明顯的部份。

這樣的窄邊框讓我們看著螢幕顯示甚至有點發呆的感覺,非常的沈浸。從另一個角度,這也讓這次相機控制按鍵的互動更加生動(因為幾乎就貼著邊框了)。

註意看邊框

「Pro」的 4 個顏色裏黑色相對最普通,對於走低調路線或者追求「黑武士」風的同學可以推薦,其它配色相對區別不大,其中沙漠色是最搶眼的,原色還是很穩妥。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 的 4 種配色

其實如果用不透明的全包保護殼的話,後期對於機身顏色區別的感知幾乎沒有,從購買的角度, 我們會建議哪個顏色有現貨或者送貨最快就買哪個

最重要且全新的互動,看看 iPhone 16 系列的相機控制按鍵體驗怎麽樣

這次新品體驗活動裏最重要的環節毫無疑問就是這一代 iPhone 側面增加的這個相機控制按鍵了,這肯定也會是大家拿到 iPhone 16 系列後首先要嘗試的互動之一。

相比很多 Android 手機(甚至更古老的手機)也做過的側面快門鍵,蘋果還是在這部份帶來了全新的互動方式,它支持按下、按壓、滑動、連按等操作——都承載了不同的功能,習慣後靠單指(橫螢幕時是右手食指,豎屏時就是右手拇指)就能快速完成拍攝的所有操作。

但這的確需要習慣(也是前期很多媒體在體驗內容裏特別提到的),按壓用怎樣的力度,連續按壓是怎樣的節奏……這些得要多操作熟悉一下,加上不同操作對應的功能的確有點多。但這個習慣的時間算是比較短的(以我們自己的上手來說)。

或者說,操作本身習慣起來是挺快的,但每個功能在什麽位置(是在前還是在後,在一級選單還是二級選單),這反倒是需要更多時間來養成肌肉記憶。

兩款「Pro」支持到 5 倍變焦

當然也可以不完全用相機控制按鍵操作,在選單調出來之後,也可以在螢幕上用常規觸摸的方式觸控選擇。

看段視訊來完整感受:

另一個需要習慣的是相機控制按鍵的位置。如果橫握手機以類似操作相機那種手型進行拍攝,可能會覺得相機控制按鍵對於右手食指來說有點遠,虎口會卡在手機上,但這只需要換個握持方式,虎口朝向胸口方向,手指逮住機身上下就好,這樣用食指操作相機控制按鍵就合適了。

體驗時我們也覺得如果相機控制按鍵能設計到靠邊一點就好了,但當我們用豎屏操作時,突然發現這個按鍵位置是合適的,太靠邊的話,單手豎屏操作會很容易脫手(從兜裏快速拿出手機,一步就快速進入拍攝狀態,是相機控制按鍵預設的一個重要的使用場景),這應該是蘋果專門考慮過的。

影像編輯的「控制板」功能帶來更大的操作空間

iPhone 16 系列上另一個我們在現場專門體驗的是圖片編輯的「控制板」功能,它能讓我們快速直觀地調整畫面色調和風格。並且這可以在拍攝時就進行設定,也可以在拍攝完成進行後期處理時再調整。

看個完整介紹:

這背後是蘋果這次打造的「琥珀色」、「金色」、「玫瑰金色」在內的一系列新的影像風格,而這是基於 A18 系列芯片的處理效能和演算法來實作的,比如人的膚色和物體與景色會有不同的處理,而不是過去很多類似方案那種對整張圖直接「一刀切」。

拍攝時就已經可以選擇了

這會讓 iPhone 對於影像的處理多了很多的玩法,因為蘋果提供的這些風格怎麽調其實都是好看的,區別只是操作者想要怎樣的氛圍和調性——對於對手機攝影有很多想法、有自己的追求的發燒友乃至專業人群來說,這帶來的操作空間會非常的大。

其中兩種風格的對比,還可以觸摸「控制板」進行各種調整,都會即時渲染完成

多說一句,雖然目前 iOS 18 系統已經推播了,不過老款 iPhone 目前沒有這個功能,可能會在 iOS 18 下一個版本更新時增加(也就是目前這算是 iPhone 16 系列的獨享功能)。

iPhone 16 系列選哪款保護殼?

然後看看這次 iPhone 的保護殼。這次蘋果官方為 iPhone 16 系列帶來的只有矽膠保護殼和透明保護殼(就是塑膠殼),去年還有個精織斜紋殼來代替更早時候的皮套,今年就只有精織斜紋的卡包,保護殼是沒有了(當然也是說為環保的考慮)。

精織斜紋卡包

矽膠殼和透明塑膠殼

如果想體現 iPhone 本身的配色的話還是選透明殼,套上透明殼後機身的顏色會顯得稍微淺一點,但還是很漂亮。

這次保護殼有一個關鍵點是對側面那個相機控制按鍵的處理 ,官方保護殼在這個位置是專門用藍寶石玻璃做的,這會帶來「不帶殼的相機控制按鍵的操作體驗」。

相機控制按鍵區域的處理可能會成為官方殼和第三方殼的一大分野

而預計這裏也會成為很多第三方保護殼的一個坎,目前看很多第三方保護殼選擇在這裏直接挖一個孔,沒辦法復刻蘋果自家殼的體驗。這或許也會從一個側面推動官方殼的銷售(當然 我們本身也是推薦選官方殼 )。

話說今年我們倒是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這次沒在體驗現場出現的 Beats 保護殼,如果不喜歡矽膠材質,也不想用透明殼,那麽 Beats 的光面硬殼帶來的手感應該值得期待 ——畢竟也是蘋果自家人,Beats 的殼也用了藍寶石玻璃+傳導層來適配相機控制按鍵,也支持 MagSafe,相容性不會有問題。

當然這畢竟也是 Beats 首次推出 iPhone 保護殼,做工等各方面還沒有被大家驗證,我們後續也會留意看看。

Apple Watch 更輕更薄,愛馬仕表帶略顯雞肋

來到 Apple Watch 這邊。現場體驗有兩個非常明顯的感受,一是 Apple Watch Series 10 亮黑色鋁金屬款的表殼真黑真完整啊,另一個是鈦金屬材質(無論表殼還是表帶)真輕啊。

表帶一字排開

這個 亮黑色鋁金屬款應該會是 Apple Watch Series 10 銷售的主力 ,相比銀色和玫瑰金色,亮黑色的表殼和黑色螢幕幾乎融為一體,這讓螢幕顯示有種懸浮感,也讓表殼顯得更加精致(而且本來就很薄)。

從試戴的感受看,如果你覺得 42 公釐略小,46 公釐又略大的話,那麽我們建議果斷選擇 46 公釐的,因為本身 Apple Watch Series 10 也是蘋果最薄的一代 Apple Watch,更大的表殼在手腕上會顯得更薄(小表殼在視覺上反而會顯得略微厚一點)。

我個人長期覺得我只能戴 38 公釐的,結果試了 46 公釐其實也還可以

其實這次 Apple Watch 整體都給人一種減負的感覺,更輕的表身、更輕的表帶……我們用鋁金屬款搭配野徑回環式表帶,這基本上就是最輕的組合了,同時也非常貼合,很舒服,非常滿意。

要說這次略微有些失望的環節,其實是愛馬仕的表帶,因為環保的考慮,愛馬仕和 Apple Watch 的合作不再用皮表帶,這次帶來的是格紋帆布、針織工藝、防水橡膠和不銹鋼幾種材質,但這讓體驗很奇怪,尤其塑膠款特別不愛馬仕,而不銹鋼鏈雖然好看,但似乎又沒必要買愛馬仕……

塑膠款的愛馬仕 Kilim Single Tour 表帶 2699 元,是這次愛馬仕表帶裏最便宜的一檔

愛馬仕 En Mer 表‍帶,算是佩戴最舒服的一款,但只適配 49 公釐表殼,也就是 Apple Watch Ultra 2 了。它是針織表帶搭配鈦金屬表扣,3599 元

也有專門的表盤

不銹鋼材質的愛馬仕 Grand H 表帶要 7499 元,這次最貴的一款

搭配的表盤也走優雅路線

另外提一下 Apple Watch Ultra 2 黑色鈦金屬款也是好看的(個人感覺也比銀色好看),同時搭配新款鈦金屬米藍尼斯表帶很合適——這款表帶有著獨特的開合和調整尺寸的方式,也非常的輕,輕到讓人看圖會想不到原來這麽輕。

這手腕 49 公釐表殼有點駕馭不了了

不過第一次用這條表帶時需要好好調整一下尺寸,後面就方便了,另外,一個人單手要戴表或者摘表需要習慣一下,尤其第一次戴表時的特別考驗手法(可以先在 Apple Store 零售店裏多嘗試下)。

留意 AirPods 4 兩個版本的不同

耳機方面,5 種新配色的 AirPods Max 擺出來了,這個大家看自己對配色的喜好選擇就好。

AirPods 4 在釋出會後得到的關註和討論不少,這次在體驗現場是把 AirPods 4 的普通版和主動降噪版以及 AirPods Pro 2 一起擺了出來供大家對比,當然設計上的區別還是挺明顯的,AirPods 4 和 AirPods Pro 2 的耳機盒自然也不可能混用(總得相信蘋果的「刀法」吧)。

需要留意的是 AirPods 4 的普通版和主動降噪版除了降噪的不同,它們原配的充電盒也是不一樣的,普通版配的是普通充電盒,用 USB-C 口充電,主動降噪版支持無線充電,並且它還內建了喇叭(能看到喇叭孔),這會支持「尋找」功能。

AirPods 4 普通版和主動降噪版以及 AirPods Pro 2 的充電盒底部對比

所以 兩個版本的 400 元差價主要是主動降噪和無線充電盒 (當然我們自己覺得無線充電盒也不是剛需),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預算和實際情況來,比如 有的同學戴入耳耳塞就是不舒服,那麽 AirPods 4 就非常合適 ,當然 如果追求降噪,AirPods Pro 2 目前看還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