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憋了兩個月的 Mate 60 Pro 與 Mate 60 Pro+主力機使用報告

2024-02-27手機

在我真正主力使用華為Mate60系列其中的兩部手機近兩個月時,我還是處在一種不知道該怎麽評價的迷惑情緒中。一方面,配置確實差了些意思,包括但不限於效能相機以及功耗控制。另一方面,某些地方的彎道超車讓整機體驗遙遙又領先,系統上的軟實力又為人稱道勉強撐住了。

考慮到價格因素,它不具備和誰家綜合單挑的能力。比如拍照最好、效能最高、續航第一、錄像強悍、質感無敵等等諸如此類的標簽,今年都給不了這台Pro/Pro+。這也讓Mate 60系列被質疑不夠Pro也不夠+,但實際體驗真是這樣嗎?

詭異的是,口碑出現的兩極分化趨勢相當明顯。「硬體不夠用」是相當多的人給出的缺點,「軟體相當強」又是留下它的人贊不絕口的評價。

四舍五入用了兩個月後,還是想分享下使用體驗。因為不喜歡黑色素皮,先買了但又出手了黑色 #華為Mate60Pro+# ,想買宣白。結果過去很久宣白還是搶不到,索性買了青色Pro。實在沒想到的是,縱然重重缺點, #華為mate60Pro# 居然成了我今年主力機換機的終結者。這就讓我一直在思考:憑什麽主力機是效能孱弱的它?硬體≠體驗,到底什麽是體驗? #華為鴻蒙# 又是靠什麽留住新老使用者的?

花了很長時間去寫這篇體驗,希望可以從手機本身去做出一些分享。

【流暢,穩定,不犯錯】

從iOS主力機徹底跳到安卓,差不多過去一年了。這一年裏,接連不斷地更換主力機,不是因為下載了酷安,而是因為用過的不少安卓旗艦,在需求滿足上差一口氣。

不得不說,iOS縱然被一直詬病,但是在推播、動畫、軟體邏輯、Bug存在程度上,還是曾經遙遙領先過安卓陣營。這就造成,轉了某些安卓旗艦後,體驗層面還是有不小差距,甚至還存在某些惡性Bug,導致體驗降級。此時的某些旗艦,確實靠著堆料或者拍照瘋狂宣傳,但是功能的缺失、Bug的長存、日用的最佳化差勁,造成實際口碑仍和iOS那邊有不小的差距。

我遇到過最基礎的相簿邏輯都做不好的系統,比如子相簿和母相簿的邏輯關系存在都是亂七八糟的,導致移動照片時,丟照片和丟照片資訊的情況時有發生。

比如OTG這麽基礎的傳輸功能,都遇到過功能不去最佳化幾乎不可用的系統。

再比如某些系統時不時的Bug彈窗,莫名其妙彈出來重復功能,屢次關閉都不停掉。

再比如開開心心地用系統雲備份了微信,結果回頭要還原的時候,發現該廠商的雲備份,居然是只備份文字訊息。圖片視訊類聊天記錄,對方會以「儲存檔不在本地」為理由,直接給予遺失處理。

還有些匪夷所思的體驗,比如主打拍照,結果續航因為功耗直接崩掉。主打各項參數的頂級屏,在8 Gen2這體驗不錯的處理器下,螢幕動不動發熱嚴重。主打大底長焦,結果很多場景下不是演算法用力過猛就是缺失。最終造成的綜合體驗,並不盡如人意。

種種體驗的差距,導致我後來都去用某國際「機皇」。說實話,系統穩定性很強。高度自訂下,功能性也拉滿了。然而在真實使用環境中,推播的缺失、雲服務的缺失,還是讓人少了不少安全感。

推播當然可以選擇刷入別家的,但是套用在逐漸加固的情況下,適用性越來越窄。雲服務可以選擇經常備份微信和相簿給電腦,但是電腦微信的備份還原測試無數次,其實並不穩定。

無奈的無奈,縱然硬體極強,這台機皇還是逐漸被我從主力機換掉了,換了個折疊版本,至少能當個平板備用。

以上的種種,都是我這一年的真實換機經歷。總結起來,這些機型的優點主要是:影像表現(不一定包含視訊)、硬體到位(遊戲場景居多),缺點無非就是:功能缺失、惡性Bug、過度影像、以及半成品(如雲服務相簿推播等等)。仔細體驗後,發現華為與其他主流安卓完全是一種揚長避短的差異化,在對方優秀的「影像」和「遊戲」場景裏,表現差勁。但是在對方並沒有做到位的很多細節體驗中,華為表現優異,甚至頂尖。

於是Mate 60 Pro表現究竟好不好,已經完全是兩個緯度了。所謂的「綜合體驗」並不能力保客觀,在乎什麽方面才是屬於這個使用者本身的核心體驗。

比如經常用手機玩遊戲,且大作,或者經常手機剪視訊發個抖音之類,Mate 60 Pro大機率是會拖後腿的。在這幾天更新132版本後,日用發熱基本解決了。但是處理器高強度遊戲下的發熱,是無法突破硬體極限的。拍照同理,演算法的進步也突破不了硬體的限制。

但是如果對遊戲拍照無高強度需求、偶爾玩遊戲、拍照圖記錄和日用,重點在於高強度場景外的日用話,Mate 60 Pro簡直就像開了掛一樣的好用。在使用Mate 60 Pro/Pro+主力機的兩個月裏,我只需遇到過一次Bug(快拍模式偶爾閃退)且大機率已經被解決,再也沒有因為惡性Bug和功能嚴重缺失或者半成品狀態對手機發毛。

一個手機好不好用的關鍵是,是讓你覺得很順手,還是哪哪都很被動不順手?鴻蒙4.0加持下的Mate 60系列,顯然屬於前者。我無法從技術層面分析鴻蒙4.0的動畫為何好,也很難再抓取其他安卓的特性來對比Bug數量,但是確實在用華為旗艦時,系統的流暢、穩定和不犯錯讓我更加得心應手。

就是這麽說起來很簡單的一點,卻是很多機型做不到的。

【實用,好用,有黏性】

我曾經對手機上所謂的「智慧功能」嗤之以鼻,覺得都是些廠商的花活而已。手機嘛,核心功能不還是通訊效能拍照錄像之類嗎?

但是當我從三星生活助手出來後,對於人性化功能的需求實在印象太過於深刻。而華為恰巧在這方面,做的也並不差。

比如小藝輸入法,很早以前華為是和百度輸入法合作的機械鍵盤皮膚,震動調節都專門最佳化過。後來華為不和百度合作了,vivo出現了百度客製機械鍵盤。華為自己做了小藝輸入法,調教能力完全不落下風,成為了一個實用的功能特性。

還有小藝通話,作為社恐人士,這玩意幫我攔截了幾乎全部無效電話,過程裏還可以隨時從AI即時切換出來,隨用隨走。中間換了一陣子三星,沒有AI幫忙接電話的時候,都感覺不適應。

還有智感掃碼/支付,一開始在外面用這功能的時候還覺得有點社恐,到最後變成了不用不行。省下來開啟支付軟體的兩步,付款體驗大大提升。

還有智慧資料夾,大資料夾裏圖示直接點選先不說,按照顏色自動分類的強迫癥最愛也都有,還有極其實用的自動分類功能,換機時省了不少時間。

還有小藝建議,路上彈酷狗,上班彈摸魚資訊,睡覺彈小說。或許三星生活助手和YOYO建議也不差,但是小藝建議肯定也是華為智慧服務的亮點。

以及「註視時不熄屏」,當然我可以設定成長時間熄屏顯示。但是這個功能的意義不在於實用,而在於加強互動。

在智慧型手機發展到幾乎瓶頸的今天,一個手機的系統特性幾乎在於兩方面:提供便利,亦或者增強互動。便利就是各家在日用場景裏,不管是快遞、差旅、通勤、支付、驗證等環節的全方位減少操作,讓使用者有了「真智慧型手機」的感覺。互動就是無論在物理世界還是在系統裏,人機之間的默契磨合。強如三星的Spen,各家的折疊,都是物理世界的實體互動觸手。穩如華為的各項「智慧功能」,各家的特色互動,都屬於讓你覺得手機有靈性起來的系統互動功能。

而鴻蒙4.0在Mate 60系列上的表現,無論是便利,還是互動上來說,體驗都可圈可點。這樣可圈可點之下,一些特色功能也很容易形成使用者黏性。

【長板,拉滿,做體驗】

從蘋果、一眾安卓旗艦到Mate 60系列,真的是完全降級嗎?至少在我的體驗裏,還是有不少長板可以拿出來說的。

比如華為有著安卓陣營裏最完善的推播服務,幾乎覆蓋了全部常用APP。推播的意義不言而喻,即使不需要,也可以關掉。但是如果沒有推播,對需要推播的人來說真是種折磨。

還有不輸給iOS的雲服務。無論是圖庫備份,亦或者微信聊天記錄完整備份,即開即走,非常給力。本身做好雲服務這件事其實在我心裏不值得一提,但當我經歷了某廠商不能備份微信、某廠商可以備份微信,但是只能備份文字聊天記錄,視訊圖片語音會以「不在本地」為由不予備份。我就是這麽被搞丟了幾十G的完整微信記錄,還好那會剛脫離iOS不久,去iOS裝置上又恢復出來八九成記錄。所以華為鴻蒙能將雲服務做好,一定是加分項。

當然還有訊號,常見的電梯、地鐵、高鐵裏,還能斷斷續續操作,多出來的體驗屬實讓人舒服。

還有售後,值得誇一誇。在誇售後之前,先吐槽下品控。無論是Mate 60 Pro+(換貨一次),還是Mate 60 Pro(連續換貨兩次),都是經過點周折,才拿到品控沒有大問題的機器。

品控不佳的前提下,售後卻不停地挽回了體驗。華為的售後跟進客戶需求的時候,像是做計畫一樣:定時回訪。每天都能看到新進度,有理有據時必被認真對待,跟進幾天後會給到滿意方案。幾乎每次都完美地解決了問題,而且是可以隨時打進去電話找人都能找到的那種。正常情況下,我真不該誇售後,我認為這是廠商的分內之事。但是我經歷過某廠商離譜地掛過我電話並告知我不爽可以投訴她的擺爛做派後,好的售後依舊值得誇。

還有就是配套新出的TWS耳機,這個是繼iOS、三星、OPPO後我認為最成熟的耳機,且音質表現可能在我自己的體驗裏屬於前三,尤其是空間音訊和音效。多裝置管理也非常成熟,跨裝置切換變得非常方便

。 到了2023年,除了原生安卓外,各家廠商在系統功能的多樣性上都是卯足了勁。你有,不代表你好。宣傳頁面上的高大上功能,落到實際使用者場景上時,究竟能實作幾分?但是在Mate 60系列上,基礎通訊、雲服務、推播、耳機互聯及音質,帶來的體驗是不低於預期的。

【短板,不少,該罵罵】

誇了Mate 60 Pro基礎體驗的完善,不代表對缺點視而不見。

首先就是發熱,在剛拿到手的時候,北方冬天室內環境下,經常異常飆升到42°到43°,幾乎就是燙的級別。更新幾次系統後穩定了不少,暖氣屋裏手機最高40°左右,不再是發燙體驗。

拍照更是不忍吐槽。硬體層面,長焦是歪的,且還挺嚴重的,至今演算法也未修復。畫質層面,無論是和23U這樣的望遠鏡高像素選手比,還是和X6P這種大底長焦選手比,成片優勢不大。也能看出來演算法上真的也盡力了,但依舊不咋地。造成的結果是,相機淪為掃碼和記錄,沒有太大正式拍照的欲望。

還有些遺憾確實是制裁下的無奈之舉,比如框架的缺失、效能的差距,對剛需人群形成了不少困擾。

還有一些華為強勢到不去改的地方,別扭,且蠻橫。比如沒有通知下拉、沒有側滑震動、螢幕切換指示條只能看進度不能互動操作,甚至Mate 60 Pro上快捷鍵拍照功能都被無理取消了。難受嗎?當然難受。對方就是有自己的一套操作邏輯,在開源基礎上又帶了點封閉,給了整體一些或好或壞的體驗。

但凡對這些缺點不能容忍,都可以選擇其他機器,在這個定價區間內,有的是拍照比它好效能比它強的。不能滿足需求,大可不必買入,誰的錢都不所大風刮來的,省點錢多吃點好的能帶來更多的愉悅。

但,如果它能滿足你的需求,「價效比」和「體驗」這件事,在你這裏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當我在地鐵裏/高鐵上,從容地還有點訊號聽歌和回復訊息時。當我開啟小藝通話時,看著AI用魔法對話AI攔截一堆騷擾電話時。當我看向螢幕,自動亮屏表情跟著我轉動時。當我邊叫外賣邊看導航邊回微信聽歌,來回切換,後台紋絲不動還在時。我看到鴻蒙絲滑地執行幾乎從未掉幀,當我一個月都沒有機會去向官方反饋哪怕一個Bug,當我提一個服務需求,被華為定時反饋認真對待最終還被解決時。我會絲毫不後悔拿它當主力,我的場景裏綜合體驗不差。

但是當我沒有下拉通知時,鬧鐘響了還得手動一個個關掉時;當我想玩遊戲,或者想拍照時,甚至日用發熱時——也會想起這台手機的難受。也會想要不要繼續忍著它主力機,真的沒有更好選擇了嗎?

我們一直在找「更好的手機」,我無法去評價Mate 60系列是否符合這個「更好」。但它無疑是我現階段,和我匹配度更高、日用場景更滿意的「Mate」——順手,哪怕它缺點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