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要漲價?小米旗艦這個瓜,有點揪心啊

2024-05-16手機

雖然昨天還有廠商在發驍龍 8 Gen 3 旗艦。

但,我猜不少小夥伴的心,早已經飄到 8 Gen 4 那了。

驍龍 8 Gen 3 於 2023 年 10 月 25 日釋出。

驍龍 8 Gen 4 的釋出時間,可能會比之前更早。

前幾天的爆料顯示,8 Gen 4 的先發機型暫定 10 月中旬。

意味著驍龍 8 Gen 4 釋出時間最晚也是 10 月中旬。

夠快的話,說不定上旬就能見到。

So...是時候超前瞻一下 首批新機 了。

小米 15 系列

不出意外,小米 15 系列產品陣容和上代差不多:

較小尺寸的小米 15,常規尺寸的小米 15 Pro 和 15 Pro 鈦金屬版本。

小米 15 的螢幕應該還是 6.3~6.4 英寸的樣子,支持 1.5K 分辨率,但螢幕基材會升級。

小米 14

等了幾年的 超音波指紋 ,目前的訊息是,在測試。

但其實上代就已經傳出測試的訊息啦,結果量產沒落地。

也不知道這次靠不靠譜。

影像依舊是 5000 萬像素三攝方案,潛望鏡頭大機率繼續缺席。

Pro 版本據說影像模組設計有變化,並且工程機加入了大家期待已久的 潛望長焦

小米 14 Pro 潛望長焦缺席還是挺多小夥伴不滿意的,就看這次小米夠不夠聽勸了。

螢幕指紋和標準版一樣,正在測試超音波。

螢幕依舊是 2K 全等深微曲屏,但螢幕基材會升級,邊框也有望進一步縮窄。

上代還有一個大弱點,電池。

4880mAh 對於常規尺寸 / 重量的機型來說,實在是沒眼看。

小米 14 Pro 宣傳頁

不過據說小米 15 系列將采用 新一代矽材料高密度電芯

容量提升是肯定的,就看提升多少了。

考慮到現在大家都在卷容量,感覺 5200mAh 只能說是及格,5500mAh 才算能打。

至於鈦金屬版本,差異化應該還是材質和衛星通訊。

哦對了,還有個壞訊息,有爆料表示 ,原價位段難守

其實也不意外。

雷總早就已經預告過,小米 14 是數位旗艦最後一次 3999 起步。

Redmi K80 系列

Redmi K80 系列應該也會在今年和大家見面。

產品陣容方面,目前的訊息是, 這代沒有 E 字尾版本

只有搭載驍龍 8 Gen 3 的 K80,和搭載驍龍 8 Gen 4 的 K80 Pro。

配置方面,K80 系列將延續廣受好評的 2K 直屏,並且升級新基材。

關鍵是續航這塊總算是想通了,目前工程機測試容量為 5500mAh ,終於達到當下主流水平。

爆料還提到,這一代的影像也有一定升級。

目前 K70 Pro 搭載 1/1.55 英寸 OIS 主攝和 2 倍人像鏡頭,對於這個定位的手機來說,已經 hin 夠用。

而 K80 Pro,據說要用 1/1.3 英寸級別的主攝

emmm...不是說大底不好。

而是 K 系列的定位擺在這,繼續升級的話,效益遞減,可能會影響價效比的發揮。

就看到時候各位願不願意買單了。

一加 13

一加 13 最近的爆料也不少,不知道能不能搶到先發。

首先在外觀方面,兩個字。

大變。

用了好幾代的「合頁」家族式設計,一加 13 終於是選擇了拋棄, 有望采用居中圓形設計

雖然這個設計有點有點爛大街的感覺,但圓形內的鏡頭排布,還有顏色材質還是有些許不一樣的。

不知道一加 13 能不能整得好看一點。

正面,爆料稱一加 13 在測試 等深微曲屏 ,規格為 6.8 英寸、2K、LTPO。

還有一個特別的猛的配置,電池。

話說一加 12 的 5400mAh,在這波驍龍 8 Gen 3 機型裏,已經算比較優秀的了。

一加 13 選擇把這個優勢延續下去,據說會搭載 5800mAh 電池。

最近這麽多大電池新機,追求長續航的朋友,笑容估計藏不住了哦~

OPPO Find X8 系列

Find X8 系列有個策略上的改動,尺寸和形態。

爆料顯示,搭載天璣 9400 的標準版,將搭載 相對較小的直屏

具體數位可能在 6.4~6.5 英寸的樣子,小於行業普遍的 6.7~6.8 英寸,但比小米 14 的 6.36 英寸大一些。

超大杯應該是常規尺寸,但有望搭載 等深微曲屏 ,處理器為驍龍 8 Gen 4。

影像部份,超大杯應該還是雙潛望,並且成像品質有所升級。

但長焦微距,懸。

不過目前的 25cm 左右,其實也還能接受吧。

另外,黑廠系的三個品牌,都在測試 超音波指紋

iQOO 13 系列

iQOO 13 系列的訊息還不是很多。

但爆料顯示這一代產品定位有所調整,從堆影像到 堆電池

說了這麽多,其實接下來這批旗艦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一是 電池容量普遍增加 ,利好續航。

二是 小屏、直屏、等深微曲屏 都有更多選擇。

三是 超音波指紋 ,更多廠商加入測試行列,選擇也有望更豐富。

大夥覺得,這些方向還 OK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