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從「純血鴻蒙」看「自研系統」有多難

2024-09-10手機

作者 | 辰紋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2015年立項,2019年釋出,到了2024年,獲得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認證——系統內核自主研發比率100%,自主成熟度A級。

沒錯,說的就是鴻蒙。

「十年長征」,隨著不再相容安卓的「純血鴻蒙」(鴻蒙星河版,HarmonyOS NEXT)今年7月份的釋出,之前有關「套殼安卓」的質疑煙消雲散。

鴻蒙之所以讓人刮目相看,不光光是技術上完成了突破,更在於市場上的成功。

2023年第四季度,鴻蒙的市場份額是16%,低於iOS的20%。

2024年第一季度,鴻蒙系統以17%的中國市場占有率,反超iOS,成為僅次於安卓的第二大作業系統。

我們知道,「自研系統」很難,然而從鴻蒙身上,我們看清了這個難度到底有多高。

01塞班往事

智慧型手機時代,蘋果能夠將諾基亞拉下神壇,iOS當記頭功;三星、小米能夠與蘋果「劃江而治」,Andriod發了大力。

然而在iOS和Andriod之前,手機廠商們對於自研系統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方向,即便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塞班系統,也是由Psion公司的PDA掌上電腦系統Epoc「換皮」而來。

2000年諾基亞釋出第一款搭載塞班系統的手機9210 Communicator時,其外觀上依然保留了非常明顯的PDA痕跡,Symbian OS V6.0系統讓這台手機擁有了能夠上網,收發信件,傳真,藍芽等在當時非常智慧的功能。

最革命的是,塞班支持執行第三方基於C++和Java開發的應用程式,實際上已經勾勒出智慧型手機第三方套用生態的雛形。

「純血塞班」在Symbian OS S60這個平台上,誕生了大量經典機型。

世界上第一款遊戲手機N-Gage,外觀上與火熱的GBA非常相似,就連EA等知名遊戲廠商還專門為其開發了獨占遊戲,相比現在的遊戲手機,硬核了N倍。

此外還有被廣為「傳頌」的N系列 (N95) ;主打音樂的XM系列(5320 XM);後來的觸屏街機5230,全球累計銷量1.5億台……

在那個時代,諾基亞是手機中的絕對王者,塞班系統在2006年時全球占有率也來到了絕對統治力的67%,即便領先的優勢巨大,但塞班還是在iOS和Andriod面前敗下陣來。

2007年1月,初代iPhone釋出。

同年11月,谷歌釋出了基於Linux的開源系統Andriod,與此同時,谷歌還拉攏了高通,HTC,摩托羅拉等廠商聯合開發,目標直指「開放且全面的行動裝置平台」。

初代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觸屏互動,流暢動畫,是手機,也是iPod,還能網上沖浪,上市一周在美國就賣出27萬台,74天突破100萬台。

反應遲鈍的諾基亞直到2008年秋天才推出對標iPhone的觸屏手機5800,新機雖然搭載了專門為觸控最佳化的最新塞班S60v5系統,但是體驗根本無法與iPhone相比。

就連魅族稍晚幾個月基於微軟Windows CE系統魔改的第一款手機M8,在外觀手感、UI設計和互動體驗等方面,也是完爆5800,以致於微軟專門收藏了一台魅族M8作為紀念。

安卓系統的推進同樣熱火朝天,自HTC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機T-Mobile G1之後,曾經的塞班聯盟也開始動搖,轉身擁抱安卓,之後塞班聯盟就只剩下諾基亞獨自堅守,然後到無聲出局。

02殺出血路

如今復盤,塞班系統的敗局主要有三點原因。

其一,塞班本來就是功能機時代的產物,系統架構陳舊,即便有iOS和Android在前開路,塞班在後照著搬運,也還有很多新功能難以實作,加上套用生態的碎片化,各種相容性問題的擾襲,套用體驗一言難盡。

其二,諾基亞在功能機時代的絕對統治力,讓它擁有了吃老本的資本,躺在過往的功勞簿上,放松了對創新的追求,這才被蘋果抓住了「重新定義手機」的歷史機遇「偷」了家。

其三,諾基亞面對變革反應遲鈍,缺乏章法。

一個典型的案例,初代iPhone釋出3年後,塞班系統才推出相容電容屏的功能。

在其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插曲,2005年時,諾基亞曾基於Linux開發了專為觸屏而生的Maemo作業系統,但創新在賺錢的塞班面前不值一提,直到被iOS和Android逼到墻角時,諾基亞才在2009年釋出首款搭載Maemo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N900。

隨後的2010年,諾基亞宣布牽手英特爾整合Maemo和英特爾的Moblin聯合開發全新系統MeeGo,就當所有人都認為MaeGo會完成對iOS和Android的絕地反擊時,諾基亞新上任的CEO史帝芬·埃洛普又做了「全面擁抱微軟」的決策。

兩軍交戰,最忌諱的就是自亂陣腳。

現在的問題來了,塞班在占據巨大優勢的情況下被iOS和Android翻盤,鴻蒙又是如何突破這兩個系統對智慧終端的壟斷?

對應上文塞班失敗的原因,我們看看華為又做對了哪些。

首先,鴻蒙在處於備胎期時,華為的手機業務在Android體系下已經完成了使用者的原始積累,2019年,也就是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為實體清單的那一年,華為手機出貨量來到了創紀錄的2.4億台,超過蘋果(略低於2億台),僅次於3億台的三星。

華為對鴻蒙的立項,既是華為對未來的未雨綢繆,也是華為對創新的渴望與追求,因而當鴻蒙「轉正」時,起步就比很多從零起步的新系統高,擁有了相當量級的使用者規模。

其次,華為在由Android向鴻蒙切換時,出於市場的考慮,一開始采取了折中策略,采用雙框架系統——既有華為自研的內核,也有安卓開放原始碼計畫(AOSP),使系統既可以執行鴻蒙原生套用,也能相容安卓套用,讓使用者在體驗上不至於產生割裂和斷層。

最後,為了追趕iOS和Android,鴻蒙的叠代速度明顯較快。

2019年,鴻蒙系統在華為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倉促亮相,最初只出現在電視類產品「智慧屏」上,隨後的3年時間叠代至4.0版本。

2021年6月,鴻蒙2.0系統開始在手機、平板、手表等裝置上套用;2022年7月,鴻蒙3.0正式釋出;2023年8月,鴻蒙4.0攜華為自研芯片麒麟9000S出現在Mate 60身上。

憑借著Mate 60的熱銷,華為手機業務重回主流視野,「純血鴻蒙」也由此完成了「逆風翻盤」。

03還沒到開香檳的時候

對於鴻蒙現在所面臨的競爭格局,華為內部的看法還是很中肯的,華為終端BG軟體部總裁龔體曾公開表示,「鴻蒙三大戰役,已經完成了底座、體驗兩個,還有一個戰役是生態。生態成,則鴻蒙成。」

所謂的「生態戰」有兩大門檻,一是要覆蓋普通消費者99%的時間都使用的套用,這個數量大約是5000款;二是手機市集的套用數量要滿足使用者長尾需求,大約50萬個。

前者保質,後者保量。

這裏說的「生態戰」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內部的技術生態。

比如,華為鴻蒙適配的硬體,手機有自研的麒麟SoC,星閃搭配的是麒麟A2芯片等,就像穿合適的鞋子才能走得更遠,跑得更快一樣,軟體與硬體生態適配非常重要。

除了軟硬體的適配外,鴻蒙具有「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能力,開發一次鴻蒙原生套用,就可以適配華為的所有終端,大大降低開發者的工作量,特別是華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冒頭,讓行業對鴻蒙在車機場景中的前景充滿了想象。

另外一方面就是外部的套用生態了,說白了,靠什麽來吸引開發者共同完成5000款常用套用和市集50萬個套用的開發。

目前,華為的計劃是每月培養超過10萬名鴻蒙開發者,在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開設「鴻蒙班」,從「娃娃抓起」逐漸壯大鴻蒙開發者的人數。

現在的問題是,目前鴻蒙開發者數量為254萬左右,跟安卓和iOS還有近10倍的差距,一旦華為自身的「推動力」減弱,開發者是否還願意跟上「節奏」、主動參與生態建設,其中就存在諸多的不確定了。

智慧型手機發展的過程中,三星也曾試圖推出自研系統來擺脫對Android的依賴。

2009年,三星釋出了基於Linux內核開發的作業系統Bada,這套系統參考借鑒了很多iOS和Android的系統邏輯,UI設計也是與三星安卓手機相似的TouchWiz界面風格,為了彌補早期軟體匱乏的問題,Bada還可以相容Java套用生態。

雖然後續三星也推出了一系列搭載Bada作業系統的手機,但3年時間過去了,銷量遠不及三星安卓手機,Bada系統的市場份額甚至連日薄西山的塞班都趕不上,兩相權衡下,三星於2013年停止了Bada的開發。

以史為鑒,鴻蒙能夠成功的最關鍵因素還是要落子在「堅持」二字上,從手機到平板、車機、智慧家居,甚至未來的電腦PC,從芯片硬體到人才軟體,是一個長周期的規劃、布局、準備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