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更輕薄耐用的卷軸屏,為何還是贏不了手機廠商的芳心?

2024-06-07手機

卷軸屏的優勢

輕薄便攜

隨著行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行動裝置的輕薄便攜性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平板顯示器由於結構剛性,限制了裝置的進一步輕薄化。而卷軸屏由於采用柔性材料制造,可以卷曲收納,大大節省了空間。以目前主流的6.5英寸手機螢幕為例,采用卷軸屏後,手機在待機狀態下的體積可以減小60%以上。這不僅有利於裝置輕薄化設計,也為使用者帶來了更佳的便攜體驗。

卷軸屏的柔性特征還使其在套用場景上更加靈活多變。我們可以將卷軸屏做成手環式可穿戴裝置,在使用時展開成大螢幕;也可以將其整合到衣服、包包等日常用品中,隨時隨地擁有大屏體驗。這種創新套用將極大拓展行動裝置的使用場景,為使用者帶來全新的互動體驗。

耐用性強

除了輕薄便攜,卷軸屏還擁有出色的耐用效能。由於采用柔性材料制造,卷軸屏具有良好的抗壓、抗折、抗沖擊效能,大大降低了顯示器損壞的風險。根據行業測試數據,采用卷軸屏的裝置跌落率僅為傳統平板顯示器的1/5。這不僅能有效延長裝置使用壽命,也為使用者節省了維修成本。

卷軸屏的耐用性還體現在防水防塵等環境適應力方面。由於采用全封閉式設計,卷軸屏內部結構與外界環境隔離,能夠有效防止水分、灰塵等侵入,大幅提升了裝置的使用環境適應能力。這對於一些惡劣工作環境下的套用場景來說,無疑是一大優勢。

超大顯示面積

相比傳統平板顯示器,卷軸屏最大的優勢在於可實作超大尺寸顯示。由於采用柔性材料制造,卷軸屏可以任意,理論上顯示面積是無限的。以目前主流的6.5英寸手機螢幕為例,如果采用卷軸屏,完全展開後可實作超過13英寸的大屏體驗,這已經接近於平板電腦的尺寸了。

超大顯示面積不僅能為使用者帶來沈浸式的視覺體驗,也能極大提升工作效率。以辦公場景為例,使用者可以在一塊大螢幕上同時開啟多個應用程式視窗,實作多視窗並列工作,無需頻繁切換,大幅提高辦公效率。在遊戲、視訊播放等娛樂場景下,超大螢幕也能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卷軸屏在輕薄便攜、耐用性、超大顯示面積等方面擁有傳統平板顯示器無法比擬的優勢,被認為是未來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

卷軸屏在手機領域套用有限的原因

高昂的生產成本

盡管卷軸屏擁有諸多優勢,但目前在手機領域的套用仍然非常有限。最主要的障礙就是高昂的生產成本。

與傳統平板顯示器相比,卷軸屏的制造工藝更加復雜,對材料和工藝要求也更高。卷軸屏需要采用特殊的柔性基板材料,如塑膠或超薄玻璃,成本遠高於傳統玻璃基板。卷軸屏的制造需要采用特殊的曲面成型工藝,對裝置的精度要求很高。 再次,為了保證卷軸屏的可靠性,還需要在顯示層和基板之間增加一層柔性保護膜,進一步增加了制造成本

據行業,目前卷軸屏的生產成本是傳統平板顯示器的3-5倍。這無疑會大幅增加手機的整機成本,對手機廠商的利潤率造成很大壓力。在當前手機市場同質化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提高硬體成本無疑會加劇廠商之間的競爭,因此很多手機廠商對於采用卷軸屏技術還是持觀望態度。

技術不夠成熟

除了高昂的生產成本,卷軸屏技術自身的不成熟也是其在手機領域套用有限的重要原因。

卷軸屏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由於需要反復卷曲展開,卷軸屏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斷裂、失靈等問題,這將極大影響使用者體驗。 目前,卷軸屏的平均使用壽命僅為傳統平板顯示器的一半左右,距離商用級別還有一定差距

卷軸屏在顯示效果方面也有待最佳化。由於采用柔性材料制造,卷軸屏在展開狀態下容易出現波紋、色斑等問題,影響顯示品質。卷軸屏的對比度、色彩還原能力等也略遜於傳統OLED顯示器,無法完全滿足使用者對視覺體驗的追求。

卷軸屏的功耗控制也是一大挑戰。由於需要采用特殊的驅動方式,卷軸屏的功耗往往較高,這將加重手機的航壓力,影響使用者體驗。

雖然卷軸屏技術前景廣闊,但目前的技術水平還無法完全滿足手機廠商和使用者的需求,這也是其在手機領域套用有限的重要原因。

缺乏生態系支持

除了高成本和技術不成熟之外,缺乏生態系支持也是制約卷軸屏在手機領域套用的一大瓶頸。

生態系對於任何新興技術的推廣都至關重要。以卷軸屏為例,要真正發揮其優勢,不僅需要硬體層面的支持,還需要軟體系統、應用程式等生態系的配合。

作業系統層面的支持。目前主流的Android和iOS系統都是針對傳統平板顯示器進行最佳化的,無法完全適配卷軸屏的特性。比如,在卷軸屏展開和卷曲過程中,如何保證界面元素的無縫過渡;如何在超大顯示面積下合理分配界面布局等,都需要作業系統層面的深度最佳化和支持。

應用程式層面的支持。傳統應用程式的界面設計都是針對固定尺寸的平板顯示器,無法充分利用卷軸屏的優勢。要真正發揮卷軸屏超大顯示面積的優勢,需要重新設計應用程式的界面布局,支持多視窗並列、分屏協作等新型互動方式。這無疑需要套用開發者的大力支持和生態建設。

內容資源層面的支持。卷軸屏的超大顯示面積,為視訊、遊戲等多媒體娛樂內容帶來了新的呈現形式,但目前大多數內容資源都是針對傳統螢幕尺寸進行制作的,無法充分利用卷軸屏的優勢。如何為卷軸屏提供更多優質內容資源,也是生態系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卷軸屏技術的成功離不開完善的生態系支持。目前,生態系建設滯後也是制約卷軸屏在手機領域套用的一大瓶頸。

卷軸屏獲得手機廠商青睞的關鍵

降低生產成本

高昂的生產成本無疑是阻礙卷軸屏在手機領域大規模套用的最大障礙。要想獲得手機廠商的青睞,降低生產成本是關鍵所在。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材料和工藝的持最佳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可以開發出更加經濟實惠的柔性基板材料,降低材料成本;同時也可以最佳化卷曲成型等關鍵工藝環節,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和裝置成本。

規模效應的發揮。目前,卷軸屏的產能還較低,無法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隨著卷軸屏在手機等領域的逐步普及,產能的提升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

產業鏈的完善。目前,卷軸屏的產業鏈還不夠成熟,缺乏專業化分工,各環節的生產效率有待提高。隨著產業鏈的日趐完善,各環節的專業化分工將進一步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

政策支持的加持。作為新興技術,卷軸屏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在資金、稅收、人才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

只有透過多方面的努力,持降低卷軸屏的生產成本,才能讓其具備在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大規模套用的經濟基礎,從而獲得手機廠商的青睞

提高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除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卷軸屏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也是獲得手機廠商青睞的關鍵。

手機作為一種日常攜帶的消費電子產品,使用者對其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卷軸屏在這兩方面表現不佳,無疑會嚴重影響使用者體驗,進而影響手機廠商的產品競爭力。

如何提高卷軸屏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呢?

材料和結構的最佳化。目前,卷軸屏在反復卷曲過程中容易出現斷裂、失靈等問題,主要是由於柔性基板材料和保護膜的耐用性不足所致。可以開發出新型高分子材料,提高其抗拉伸、抗壓縮能力;同時最佳化顯示層和基板之間的結構設計,增強整體的柔韌性。

驅動和控制技術的創新。卷軸屏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也與其驅動和控制技術密切相關。可以開發出更加智慧化的驅動演算法,即時監測卷軸屏的卷曲狀態,動態調整驅動參數,避免因為卷曲過度而導致損壞;同時最佳化控制電路設計,提高系統的抗幹擾能力,確保長期穩定執行。

制造工藝的改進。卷軸屏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也與其制造工藝水平密切相關。可以引入更加精密的制造裝置,提高生產精度;同時最佳化關鍵工序,如曲面成型、封裝等,確保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加強產品測試和品質控制。在產品研發和量產階段,需要加強可靠性測試和老化測試,全面評估卷軸屏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表現,及時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還需要加強產品的品質控制,確保每一台產品都能達到既定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標準。

只有透過多方面的努力,持提高卷軸屏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才能真正獲得手機廠商和使用者的信賴,從而在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獲得更廣闊的套用前景

推動生態系建設

除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推動生態系建設也是卷軸屏獲得手機廠商青睞的關鍵一環。

正如前文所述,生態系對於任何新興技術的推廣都至關重要。缺乏生態系支持,卷軸屏的優勢將難以得到充分發揮。推動生態系建設,為卷軸屏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獲得手機廠商青睞的必由之路。

如何推動卷軸屏生態系的建設呢?

作業系統層面的支持。主流作業系統廠商需要加大對卷軸屏的適配力度,最佳化系統內核、圖形渲染引擎等,使其能夠完美支持卷軸屏的各種特性,如超大顯示面積、動態尺寸調整等,為上層應用程式提供良好的執行環境。

應用程式層面的支持。套用開發者需要重新設計應用程式的界面布局,充分利用卷軸屏的超大顯示面積,支持多視窗並列、分屏協作等新型互動方式,為使用者帶來全新的使用體驗。也需要最佳化應用程式的效能,確保在卷軸屏上的流暢執行。

內容資源層面的支持。內容提供商需要為卷軸屏提供更多優質內容資源,如超高分辨率視訊、沈浸式遊戲等,充分發揮卷軸屏超大顯示面積的優勢,為使用者帶來身臨其境的娛樂體驗。

除了上述各個層面的支持,生態系建設還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通力合作。芯片廠商需要開發出專門的卷軸屏驅動芯片,提供高效的圖形處理能力;配件廠商需要為卷軸屏設計專門的保護殼、支架等配件;營運商需要最佳化網路傳輸,確保卷軸屏上的高頻寬套用能夠流暢執行;等等。

政府和行業組織也需要為生態系建設提供政策和標準支持。比如,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和認證體系,規範卷軸屏產品的生產和套用;出台相關的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在卷軸屏領域的投入;等等。

卷軸屏生態系的建設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通力合作,需要政府和行業組織的大力支持。只有構建起一個完善的生態系,卷軸屏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獲得手機廠商和使用者的青睞,從而在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獲得更廣闊的套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