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Apple AI :好訊息與壞訊息

2024-06-12手機



今天淩晨(2024.6.11 的 1:00)蘋果如約舉辦了 WWDC 大會,熬夜看完,有一些想法,供參考。


1 雕花為主

蘋果這次的系統釋出,有點枯燥,逐年擠牙膏,邊際反饋越來越小。

拿 iOS 舉例,從 iOS 出現起,早期版本的叠代都能帶來大幅體驗的提升。像 iOS 3 開始支持全域的剪下、復制和貼上(沒錯,這在手機上是 2009 年才有的,沒想到吧)。iOS 5 開始有了通知中心。iOS 6 開始有了 Siri、蘋果地圖和播客。iOS 7 有了 AirDrop 和 CarPlay。等等。

iOS 也難免進入雕花階段了,就像互聯網人這些年的體會一樣。祖上的基業打好了,著眼只能在小地方。

除了 AI,iOS 放到本版本主打的更新,居然是桌面客製。且采用的是我最討厭的一種方式,用詭異的色調變化來讓頁面整齊。恕我直言,這種取安卓糟粕而舍自己精華的方法,真砸招牌。強納生表示很淦(不是

打眼看,真的不醜嗎?

Google Pixel 可能表示很滿意:

實話說,到今天,我還是挺喜歡前司的桌面。上次碰到「文化有限」的主播星光,他的錘子手機都修了好幾回了,還是堅持在用。

其它的功能,除了 iPad 終於加入了小算盤,看來看去都沒有太多波瀾。

說起來,倒是有一件事,蘋果提前布局很久,眼看要開花結果了,就是多平台芯片統一後,開發者能低成本做通用開發了,尤其遊戲,將能夠在多個平台集體上線。

我看媒體中討論的不多,都還在聊 AI。不過我感覺遊戲行業還是會有震蕩。像我很喜歡的【冰汽時代】的第二作,就會在 MacOS 和 iPad 上多平台釋出。有了這個版本,我可能就不會想用 PC 桌上型電腦玩了。

那長期看,iPhone 、iPad 和 MacOS 是不是真的能迎來 3A 大作的繁榮,完全有可能。以後捧著 iPad 玩 Steam 的小遊戲,想想就很美。

2 Apple Intelligence

釋出會的重頭戲是 AI。就跟蘋果正面跟 Meta 貼臉改名,硬是不提元宇宙這個詞兒,重新用空間計算定義了 XR 一樣。這次蘋果也不提大模型,也不提 AGI,是直接把 AI 重新定義了,AI = Apple Intelligence。人造的智慧?不,蘋果造的智慧。

蘋果的 AI 比我預想的要激進得多,已經很積極地在加入大量的輔助功能了。有些現在看起來,都未必成熟。

比如,我個人對蘋果的 AI 繪圖的預期至少是 Midjourney 水平的。但 這是官網展示的效果:

這種 AI 感很強的卡通畫風想必大家都很審美疲勞了。我是不會考慮用的,不知道在真實體驗上會不會有加分。

常見的一些輔助創作的功能,也是預期範疇之內的,可以 幫助重寫、校對、摘要。這個 Notion、Word 也是「古已有之」了。同樣的,可能要看蘋果的完成度怎麽樣。

照片的 AI 運用也是理所應當的。現在蘋果會把照片的 AI 單獨拿出來提,其實照片的摘取主體的功能、精彩回顧的功能,早就有了。把照片可以直接扔給 ChatGPT 之類的小叠代,沒有什麽興奮點。 這次特別提到的,是使用者能自己輸入描述,AI 負責挑選素材生成。這個聽起來很有意思,不知道效果幾何。

還有通知中心的總結整理,也很有啟發,這是個很好的使用 AI 的場景。

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 Siri 的叠代。距離 Siri 的誕生,已經有 13 年了。到今天,它對於絕大多數使用者而言,就只用來上鬧鐘和查天氣。到今天,它終於有條件能完成自然語言的理解、跨套用的內容查詢和呈現了。

這是最大的好訊息。

3 好訊息:新的 interface

有些朋友應該還記得我一年多之前寫的那篇【從 ChatGPT 看 AI 未來的 7 種場景可能性】,那裏面我提到了 AI as Interface。

我們目前的主要互動還是依賴視覺呈現和點選,從滑鼠到手指已經是一大進步。但要計算裝置辨識我們的復雜意圖,就很麻煩了。真實場景是,我們需要把一件事轉化為手指互動,才能完成。

比如小 A 想要知道絲瓜和雞蛋能做出什麽菜,他的轉化步驟是:

  • 應該先去哪個平台搜尋?小紅書。

  • 應該搜什麽?絲瓜和雞蛋。

  • 應該在列表裏尋找什麽?菜譜。

  • 尋找的時候要考慮到什麽?高點贊量。

  • 小 A 有了 AI 作為助理,就不需要自己轉化了,只需要跟 AI 說:我想知道絲瓜和雞蛋能做出什麽菜來。

    AI 就能夠回復:搜到了三個點贊量挺高的小紅書筆記,還有兩篇你經常閱讀的公眾號的文章,以及三個 B 站上過首頁的相關視訊。

    小 A 說現在沒工夫看視訊,把小紅書的筆記的主要流程念給我聽。念完之後,小 A 說這個做法太油了,幫我找一個更清淡的做法。AI 再找到另一篇,回復給小 A。

    類似的還有:

    - 小 B 開啟手機,說我想看一部電影,幫我推薦一部最近三個月加入收藏的喜劇片。AI 做了幾個推薦。小 B 說,我的時間不多,2h 內的。AI 做了一些調整。小 B 說,演員表裏有我微博上關註的比較多的演員的,推給我。AI 做了推薦。

    - 小 C 開啟手機,AI 提醒說,有兩條你老板的資訊,要不要檢視?小 C 說幫我總結下說了什麽。AI 說,實驗測試的結論出來了,3% 的提升,老板不太滿意。小 C 說,幫我給我的部門群裏發個訊息,說今天先別回家了,加個班。另外幫我叫個專車,去公司。AI 說,現在下班高峰比較堵,建議考慮坐個地鐵。小 C 說,好,幫我導航到最近的共享單車。

    這種流暢感,我們有機會在這幾年感受到。因為蘋果不僅面向自己的套用,也給第三方開發者提供了介面(套用意向框架,app intents framework)。

    蘋果給出的例子裏,你會發現跟我的這些例子比,算是一些更基礎版本的實踐了:

  • 把這張照片塞到信件裏發送給 Josh

  • 給我開啟 June 上周發我的檔

  • 幫我找出所有包含我、媽媽和 Oliva 的所有照片


  • 還有一些功能就更簡單一些,屬於「說出來可能比用手點選更快,但對準確率要求非常高」的實踐:

  • 重新命名檔

  • 新建資料夾

  • 移動檔

  • 刪除檔、訊息、照片...

  • 讓照片變得更暖色一些

  • ......

  • 各位會不會莫名有些眼熟? 在觸摸互動的基礎上加入語音,Touch 加上 Talk,那豈不就是:

    這盛世,如老羅所願。 6 年前的 TNT ,大家很難理解,6 年後,蘋果幫大家,表示了理解。

    我想說的好訊息,就是我們使用手機、平板和電腦這種計算裝置的體驗,將會提升一大截。且不說是不是強人工智慧、會不會搶掉我們工作,這些都是很遙遠的事情。套用內的資訊能夠重新突破套用墻,本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我最期待的是 Siri 有一天能幫我做這種事,讓我不至於翻來覆去切換各種條件去篩選,還要自己拿 Excel 和備忘錄去做對比。比起 AI 生成一副頭像發著玩,這才是 AI 真正該做的事兒:


    這是我所期待的新的 interface:

    在蘋果如此激進的推動下,可能會更快到來。我的猜想是,這個版本的 Siri 依然會被噴出翔,準確率會備受質疑,實用性也未必很好。但場景也切入了,就像 ChatGPT 的思路一樣,先接觸使用者,收集數據,再打磨效果,也是可行的路徑。

    未來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助理、營養師、健身教練、醫生、律師、財務、玩伴等等。這個未來,不會太遠了。

    4 壞訊息:AI 依然沒有帶來新場景

    蘋果的這些場景叫人眼前一亮,的確能解決效率問題,區別無非是大幅解決,還是小打小鬧。不管怎樣,我們能看到 AI 在落地。

    只是,這種落地的方式會讓多數創業者,以及像我這樣還在觀望、沒有下場的人,更喪失信心。

    有的朋友說,蘋果公司如今擁抱 AI,代表 AI 互聯網的來臨。這個看法,完全是錯的。在我看來,AI 被用來鞏固了行動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地位,更加無可撼動。

    AI 加持下,微軟已經重獲新春。蘋果的這些功能最佳化,也都是依賴於有海量使用者高頻使用的,無論是寫作還是繪圖,都融入場景。我們的手機只會更好用,我們生活和工作也只會更依賴微軟和蘋果,而不是相反。

    且不說大模型是否真的有中小企業能搞定,套用場景下,迄今為止都沒有多少真正性感的產品出現。在矽谷,AI 創業往往都是面向 toB,解決實際效率問題。這也完全對應了 AI 對於互聯網行業的意義。

    AI 對於互聯網行業,目前還是技術機會,並沒有產品機會。過去很多的技術要素,的確會同時帶來產品機會,最大的就是移動手機和 4G 網路。可是有誰能說清 PHP 帶來的產品機會是什麽?Vue.js 帶來的產品機會又是什麽?

    AI 作為技術,確實很有效,可是它應該以什麽形式介入我們的生活?

    手機的普及並不是大家認為手機技術特別成熟了,買一台玩玩看。而是手機真的能聯系到千裏之外的家人,手機能快速跟朋友溝通,手機能上網查資訊、看電影。

    ChatGPT 這樣的所謂 AI Native 產品目前能解決的問題,還是更多圍繞資訊獲取和整理,用的最多的是學者、學生和創作者,普羅大眾只當玩具。

    現存的兩條路線是,AI + 互聯網產品,或者 互聯網產品+ AI。目前看,還是後者壓倒前者,西風壓倒東風。也就是說,場景還是舊的,消費側體驗不變,而供給側變成有 AI 加持了。

    馬斯克為什麽反復在吐槽 OpenAI 團隊,蘋果釋出會後又在推特上惡心蘋果公司?因為他眼睜睜看到自己當年培育的反商業、反大廠、反壟斷的公司,今天的主陣地完全是商業的、大廠的、壟斷的。OpenAI 正在熱情地擁抱互聯網大廠,也就是擁抱第二條路線。

    有沒有可能出現真正的 killer 的 AI Native 的產品呢?我個人是越來越悲觀的。大模型在軟硬體一體的蘋果上,效果將會是最好的,就像庫克說的那句話:

    「最重要的是,它必須了解你,並立足於你的個人背景,比如你的日常生活、你的人際關系、你的溝通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超出了人工智慧的範圍。這是個人智慧,也是蘋果公司的下一個重大舉措。」

    這就是亮兵器了:我有你所有的資訊,是你的個人智慧,而別人的人工智慧,就只是個智慧而已。

    本來邏輯就是這麽簡單的,行動網際網路的巨頭們已經有了現成的使用者、現成的數據、現成的場景,到底是怎樣的 AI 產品,才能以碾壓的體驗把他們轉化到自己平台上來?我想象不到。

    在多數場景都滿坑滿谷有了產品存在的前提下,AI 會讓先入門檻更高,而不是給新人更多機會。不懂場景,只懂 AI,也沒有太大意義。

    不存在什麽新的元年了,不管是元宇宙,還是 Web3,又或者是 AI,都不是行動網際網路的替代者。我們過去這些年是不平常的一些年,要首先認清現實吧。

    而作為使用者,我們也只能依賴大廠了。這種依賴,會比過去每個歷史階段的依賴,都強烈。

    這就是我感知到的壞訊息了。當然,也會有人覺得一切都給安排好,都讓 AI 演算法告訴我們需要什麽,也挺好。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等 iOS 18 正式版更新了再來跟大家聊聊。Beta 版我是不會下的,上次就弄丟了我好多年的微信數據。大家在用的,有什麽體會,也可以留言交流。

    另外貼個自己的小廣告,「三五環」的第一本書出版了。是對談內容的精選合輯,算是一次播客文字化的嘗試。感謝各位的支持。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制。